黃維樹,宋軍
(1安徽省交通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安徽 合肥 230088;2上海同濟檢測技術有限公司,上海 200092)
大體積混凝土在施工期間,由水化溫度引起的形變,在受到約束的情況下產生應力效應,由于早期強度偏低,容易產生開裂現象[1],影響混凝土質量。橋梁塔柱在施工中也面臨水化溫度效應的影響,部分橋梁由于未能開展有效的控制,產生嚴重的開裂現象[2]。針對大體積混凝土構件的溫度控制措施已有較多研究[3、4],但主要集中于對措施本身的探討方面,并未對各措施的效果進行對比,未建立相關評價體系,工程中往往不能很好的對措施進行優化,可能造成經濟成本投入的增加。
本文以蕪湖長江公路二橋中下塔柱的溫度控制為例,開展入模冷卻、水管降溫措施的效能評價研究,提出溫控措施的優化方法。蕪湖長江公路二橋中下塔柱總高151.48m,橫向分為兩肢。其中單肢呈扁平狀,由兩側實心及中間薄壁組成,實心與薄壁的尺寸均超出1m,為典型大體積混凝土構件,見圖1所示。塔柱混凝土采用C50,配合比見表1所示,絕熱溫升為 58.3℃。

圖1 單肢標準節段示意圖

塔柱配合比 表1
基于有限元分析方法,分別對入模冷卻、管冷降溫的效能進行分析。
首先對入模溫度與最高溫度之間的關系進行分析,然后對入模冷卻的各項減熱措施的效能進行分析。
2.1.1 入模溫度與最高溫度關系
采用Ansys建立1/2空間有限元模型,考慮水管作用,環境平均溫度設定為25℃,分別計算入模溫度為25℃、18℃對中下塔柱的溫度影響,計算結果分別見圖2與表2所示。

圖2 不同入模溫度下的溫度場

不同入模溫度的計算最高溫對比 表2
入模溫度25℃時,實心區最高溫為68.0℃,出現在 2.3d左右,薄壁最高溫為 64.5℃,出現在 2.1d左右;入模溫度18℃時,實心區最高溫升為62.6℃,出現在第 2.5d,薄壁最高溫升為 59.6℃,出現在第2.2d。從溫度對比可以看出,入模溫度相差7℃時,最高溫度相差4.9~5.4℃,入模溫度減熱效果在 0.70~0.78之間。
2.1.2 入模冷卻措施的效能分析
混凝土為拌合材料,原材溫度影響混凝土的入模溫度,在拌合過程中保持熱量平衡,根據相關規范資料,出機口溫度可參照規范[5]附錄D計算。通過對公式進行變換,得到原材溫度每下降1℃時出機口溫度下降幅度的計算公式。

式中,ΔT0,i為第i種材料溫度下降1℃時出機口溫度下降幅度;ci為第i種材料比熱容;Wi為每立方米混凝土中第i種材料的質量;cc為混凝土比熱容,取0.96kJ/(kg×℃);ρc為每立方米混凝土重量,取 2400kg。
將本項目的配比代入如上公式,可以計算出原材對入模溫度影響,見表3所示。從計算表中可以看出,石子、砂子以及水的溫度對混凝土出機口溫度影響較大。
冷卻混凝土可拌合水或者在拌合混凝土的時候摻加冰屑,是預冷混凝土的最簡易的方法,這是因為冰塊溶解的過程中吸收大量的熱量,約355kJ/kg,因此能夠取得明顯的冷卻效果。以50kg/m3的冰屑進行控制時,通過簡單的熱力學換算,可得到其降低入模溫度8~10℃,效果較為顯著。

原材溫度對出機口降溫效果影響 表3
分別對水管密度與水溫的影響進行研究。
2.2.1 水管密度影響分析
對水管密度的影響進行研究,分別采用了層高1m的網格以及0.5m的網格建模,入模溫度按照28℃考慮,最高溫度見圖3所示。管冷密度為1m區域的最高溫為65℃,相較于絕熱狀態減小了15.3℃,管冷密度為0.5m區域的最高溫為45℃,相較于絕熱狀態減小了41.3℃。通過增加密度降低溫度的效果比較顯著。

圖3 不同網格密度的溫度云圖
2.2.2 水溫影響分析
以水管中心距為1m為例分別計算了水溫低于入模溫度10、5、0℃的情況,計算得到溫升值分別為 42.1℃、43.1℃與44.1℃,影響相對較小。
對優化方法和關鍵指標進行研究,給出相關計算示例。
建立考慮經濟性的計算方法,目標控制溫度可由式2進行計算,式中0.7為折算系數。

式中:Tmax為目標最高溫度;T0為無降溫措施時的入模溫度;Tabs為絕熱溫升;T1為入模降溫數量;T2為管冷降溫數量。
T1與T2為待優化參數,根據經濟性原則進行確定,經濟成本投入可由式3進行計算。

式中:E為成本總投入;T1,i為入模降溫每項措施的選用數量;e1,i為入模降溫每項措施降低單位溫度時的成本投入;T2,j為水管降溫每項措施的選用數量;e2,j為水管降溫每項措施降低單位溫度時的成本投入。
根據建設實際過程中的各項支出費用統計,對第二節中的各項措施的效能進行分析,經濟性指標定義為每單位花費降低單位溫度量值,與e互為倒數,統計結果見圖4所示。

圖4 各項措施的效能對比
由統計可以看出,增加水管密度的方法效果最佳,每1元可降低單方混凝土0.187℃,其次為拌和加冰措施,每1元可降低單方混凝土0.098℃,效果最低的為降低水溫,每1元只能降低單方混凝土0.008℃。因此應優先選用水管以及加冰措施。
由于式(3)基本上為線性式,故可以采用最優指標最大化的方法開展優化,蕪湖長江公路二橋橋塔的優化方法分為如下兩種。
3.3.1 僅有水管措施
由于管冷措施的效果約為加冰效果的2倍,遠超出其他措施的控制效果,故可以通過持續增加水管的方式,實現既定的控制目標。經計算管冷密度在0.5~1m之間,可滿足所有節段的溫度控制要求。
3.3.2 復合措施
工程經驗表明,無控制情況下,夏季入模溫度超出規范限值(28℃)的可能性較大,因此,采取入模溫度的控制措施是必須的。復合措施以經濟性指標最好的前兩項措施開展優化。在工程實施情況,加冰以50kg/m3進行控制,管冷密度以下方0.5m、上方1m進行控制。
綜上所述,以蕪湖長江公路二橋中下塔柱的溫度控制為例,開展了橋塔穩控措施的優化方法研究。
①通過有限元及熱量計算分析,明確了各項措施的降溫效果,其中入模冷卻的降溫效果約為 0.7~0.8,對石子及拌合水進行降溫的效果最好;水管冷卻效果較入模冷卻效果好,降溫效果取決于管冷密度;冷卻水管內的水,效果較差。
②建立了經濟性計算方法,與蕪湖長江公路二橋為例,給出了各項措施的經濟性指標,明確了水管冷卻的效能最佳,其次為摻冰措施,降低水管水溫的方法效能最差。
③結合蕪湖長江公路二橋中下塔柱實施,給出了優化示例,供同類工程參考選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