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我國無底柱分段崩落法結構參數優化研究進展與方向

2020-04-17 11:50:08惠安社李明樓路增祥張治強
金屬礦山 2020年3期
關鍵詞:結構研究

惠安社 李明樓, 路增祥 張治強

(1.中國華冶科工集團有限公司遼寧礦業分公司,遼寧鞍山114051;2.遼寧科技大學礦業工程學院,遼寧 鞍山114051)

我國自1965 年正式引進無底柱分段崩落法典型方案及其配套的無軌采礦設備后,1967 年在大廟鐵礦投入工業試驗,并于1970 年取得全面成功[1-3]。隨后,該方法以其結構簡單、安全、高效和低成本的突出優點在金屬礦山[4-5]、非金屬礦山[6-7]地下開采中得到了迅速推廣和廣泛應用[8-9]。眾所周知,無底柱分段崩落采礦法的放礦特點是覆蓋巖下端部放礦,礦石的損失貧化大是該采礦方法應用實踐中的一大技術難題。為了探索與解決這一問題,改善無底柱分段崩落法的放礦效果,眾多研究者進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并取得了豐碩成果。早期的研究表明[10-13]:重力作用下的崩落礦巖流動特性、進路寬度和高度、端壁傾角、邊孔角和鏟取深度等流動條件,均對放出體形態和大小有影響,進而影響到礦石的損失與貧化,其中采礦方法結構參數對礦石損失貧化的影響更為直接。

隨著人類對礦產資源需求的不斷增長和礦山企業追求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期望的不斷提升,“三大兩低”和“智能化”已成為世界范圍內無底柱分段崩落采礦法的發展方向。“三大”表現為生產的大規模、采礦方法的大結構參數和出礦設備的大型化,礦山企業可借此實現更大的生產能力和更高的生產效率;“兩低”則反映在礦石的低損失與低貧化兩個方面,使礦山企業能夠實現最大化地回收礦產資源,進一步降低生產成本;“智能化”則可使更多的人力從生產現場解放出來,使采礦生產更為安全、更為經濟。

為適應無底柱分段崩落采礦法“三大兩低”和“智能化”的發展方向,正確選定無底柱分段崩落采礦法的結構參數,對于提高該采礦方法的生產效率、改善出礦效果極為重要。因此,本研究在系統歸納和總結我國無底柱分段崩落采礦法結構參數優化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對今后的主要研究方向進行探討,為無底柱分段崩落采礦法的后續研究提供參考。

1 無底柱分段崩落采礦法概況

1.1 無底柱分段崩落采礦法典型方案

19 世紀50 年代,在瑞典的基律納鐵礦形成了無底柱分段崩落采礦法的典型方案,如圖1所示。在最初的典型方案中,采礦方法的三大結構參數分別為分段高度9 m,進路間距10 m,崩礦步距1.6 m[14]。到2008 年,基律納鐵礦的三大結構參數分別為分段高度28.5 m,進路間距24.7 m,崩礦步距2.6 m,代表了國外無底柱分段崩落采礦法的最高水平[15]。

我國自19 世紀60 年代成功引進無底柱分段崩落采礦法后,采礦方法三大結構參數也經歷了不斷變化的過程。目前我國部分礦山應用無底柱分段崩落法采礦的采場結構參數如表1所示。

1.2 無底柱分段崩落法的回采系統

探索放礦過程中崩落礦巖的移動規律,研究崩落體、放出體、殘留體和礦巖的混雜過程,也即研究礦石損失貧化發生的過程,是降低無底柱分段崩落法回采過程中礦石損失貧化的關鍵所在。在全面研究放礦過程及其規律的基礎上,注意礦石堆積體和放出體相互關系的研究,進而探明如何有效確定爆破步距才能最大限度地回收崩落礦石。

?

通過大量研究,張國建[17]從系統的角度思考,將無底柱分段崩落法的礦石崩落與放礦過程作為一個整體,認為這一過程構成了無底柱分段崩落法的回采系統,如圖2所示。

在無底柱分段崩落法回采系統中,崩落體、放出體和松動體是回采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三者相互依存、相互關聯[18]。無底柱分段崩落法礦石崩落與放礦過程中,崩落體是放礦的對象,如果礦石放出過程中覆蓋巖不發生移動,則礦石放出后在采場中所形成的空間形態構成了放出體的形態。放礦時,覆蓋巖在重力作用下不斷移動和填充礦石放出后形成的空間,造成了一定范圍內覆蓋巖的松散系數或空隙率增大,因而在覆蓋巖中形成了松動體,松動體大小與放出體大小、覆蓋巖的松散系數和放礦前覆蓋巖的密實度等有關。放礦結束后,松動體又為下一循環的崩礦形成了擠壓爆破條件,使新的崩落體在松動體中發育。因此,崩落體決定放出體的形態,放出體影響松動體的形態,松動體又影響崩落體的形態。

張國建和蔡美峰[19-20]提出了崩落體的概念,崩落體是被爆礦體崩落后在松散覆蓋巖層中形成的礦石松散堆體,是放礦的對象,在系統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當放礦條件一定時,分段高度與回采進路的位置不同,崩落體形態不同,按照崩落體形態改進采場結構,使崩落礦石的放出條件得到根本改善,可大幅度降低礦石損失與貧化。這也為采礦方法及其結構參數優化提供了一個有利的研究方向。

2 采礦方法結構參數研究的發展現狀

2.1 采礦方法結構參數的應用特點

傳統上,無底柱分段崩落采礦法的結構參數包括了分段高度、進路間距和崩落步距,這三大參數也是礦業科技工作者研究的主要對象。在該采礦方法的應用實踐中,大結構參數表現出了下列優勢:

(1)增大采場結構參數,可有效增加單次崩礦量,縮短爆破、通風等輔助作業時間,提高出礦設備的作業效率,因而有利于提高采礦生產能力。

(2)增大采場結構參數,可有效減少分段開拓工程和回采進路數量,因而有利于降低綜合采礦生產成本[21]。

(3)增大采場結構參數,可有效減少礦石損失貧化產生次數和放礦過程中的礦巖接觸面積,因而有利于降低礦石的損失與貧化。

基于上述原因,大結構參數的無底柱分段崩落法已成為該采礦方法應用的重要發展方向,而且,這一事實已被國內外無底柱分段崩落法的應用實踐所證明。

2.2 分段高度與進路間距

隨著中深孔鑿巖設備和無軌出礦設備性能的不斷提高,和對采礦方法研究的不斷深入,無底柱分段崩落法的應用不斷趨向更大的分段高度和更寬的進路間距,采礦生產效率不斷提高。分段高度已從采礦方法引進時的10~13 m 發展到目前的30 m,進路間距則從最初的10 m 發展到現在的25 m[1,21-23]。這一發展過程中,后和睦山鐵礦[24]的分段高度×進路間距為12 m×15 m,小官莊鐵礦[25]為15 m×15 m,北洺河鐵礦[26]為15 m×18 m,梅山鐵礦[27]發展到了15 m×20 m。目前,大紅山鐵礦II 期開采中采用的分段高度×進路間距為30 m×25 m[22],成為目前我國分段高度×進路間距最大的礦山。

對于放礦結構參數的研究,中鋼集團馬鞍山礦山研究總院股份有限公司[28]在國內較早地開展了物理放礦試驗,研究了端部放礦時放出體發育過程及放出體形態與合理參數的關系,探討了改善礦石損失貧化指標的途徑。薛毅生等[10]研究了無底柱分段崩落法結構參數與礦石損失貧化的關系,討論了改善無底柱分段崩落法礦石損失與貧化的途徑。劉興國[13]從無底柱分段崩落法的放出體與殘留體形態角度,研究了放出體、殘留體以及崩落礦巖的移動對采礦方法結構參數的影響,提出了確定合理結構參數的原則。李廣才等[29]通過多分段多進路的反復放礦模擬試驗,研究了符山鐵礦無底柱分段崩落法合理崩礦步距和進路間距,為工業生產試驗提供了依據。

在隨后的研究中,金闖等[30]通過研究認為,無底柱分段崩落法結構參數優化的實質問題表現在放出體的空間排列優化方面,并介紹了梅山鐵礦大間距結構參數的應用情況。張國聯等[31-32]通過實驗室放礦試驗,研究了小官莊鐵礦無底柱分段崩落法大結構參數,獲得了結構參數與礦石回收指標的關系,得出分段高度15 m情況下,最佳進路間距為16~17 m,并以純礦石放出量最大和回收率最高為標準,提出了最佳結構參數確定方法。張志貴[33]探討了無底柱分段崩落法最優結構參數的定義與確定準則,表明結構參數優化從根本上講是開采系統的優化。喬登攀等[34]基于隨機介質放礦理論,研究了無底柱分段崩落法礦巖散體速度場的空間分布形式、散場移動場內的有效移動帶,并提出了結構參數的近似計算公式。

為優化采礦結構參數,劉仁剛等[35]和陳發興等[36]以放礦理論研究為基礎,提出了高分段大間距采礦理論,并通過大紅山鐵礦的采礦生產實踐,將無底柱分段崩落法的分段高度和進路間距提高到了20 m×20 m。余健等[37]應用大間距進路放礦理論,研究了大紅山鐵礦無底柱分段崩落采礦法崩礦步距、炮孔排距和孔底距的最佳取值組合,取得了崩落礦石大塊率3%、放礦貧化率5%和礦石綜合回收率85%以上的效果。對于分段高度和進路間距的研究,趙穎龍等[38]以某鐵礦為工程背景,以單體放礦橢球體理論為基礎,結合礦山工業偏心率,以純礦石回收量和回收率最大化為原則,研究了分段高度、進路間距和崩礦步距對放礦效果的影響,并對試驗數據與理論參數進行了對比,最終確定了該礦合理的采場結構參數。陳烈等[39]通過放礦模擬試驗,采用低貧化放礦與截止品位放礦相結合的放礦方式,研究了某礦(分段高度×進路間距×崩礦步距)12 m×15 m×2.0 m與15m×15 m×2.2 m兩種結構參數方案的礦石回收效果,結果表明,前一方案的放礦效果更優。

采用計算機模擬崩落法放礦,可以解決與礦石損失、貧化相關的許多問題,如多分段、多步距的回采過程,各分段礦石殘留及其回收,不同的放礦截止方式,進路布置方式,分段高度、進路間距、崩落步距等結構參數優化確定,為確定合理的采場結構參數,制定降低礦石損貧的措施提供依據。王昌漢等[40]在國內第一次將計算機模擬方法用于分析實際生產過程,研究了中厚傾斜礦體無底柱分段崩落法及結構參數的優選問題。祁寶明等[41]為選擇合理的采礦方法和確定最優的結構參數,采用計算機模擬放礦方法,對無底柱分段崩落法分段高度、放礦步距和開掘下盤巖石深度等參數進行了多方案研究,較好地解決了方案優化和參數優選的問題。在此之后,柳小波[42-43]、楊才亮等[44]和李彬等[45]也圍繞放礦與結構參數優化進行了較多的計算機模擬研究,并取得了相應的成果。

近年來,隨著非連續介質分析手段的發展,基于離散元的顆粒流程序PFC 在放礦與結構參數優化方面也有了較多的應用,如,劉金山[46]以石人溝鐵礦為例,針對6種結構工藝參數方案,通過PFC2D二維數值模擬,研究了礦石回收率與巖石混入率的變化規律,最后通過灰色決策分析,得出了該礦無底柱分段崩落法的最優參數為分段高度12 m、進路間距16 m 和崩礦步距4~5 m。章林等[47]從物理模擬放礦試驗和PFC3D模擬兩方面,研究了大紅山鐵礦進路間距優選和放礦步距與進路尺寸組合優選問題,得到了高變分段放礦下的合理放礦步距和進路間距。孫浩[48]以梅山鐵礦為背景,基于顆粒元理論研究了崩落礦巖運移演化機理,通過PFC 放礦數值試驗探究了不同邊界條件下,與崩落礦巖運移規律以及礦石損失貧化有關的各類問題,為采場結構參數優化和礦石貧損指標預測等提供了技術支持。為降低采礦成本,提高經濟效益,趙穎龍等[38]采用PFC3D模擬低貧化放礦,用響應面法擬合函數,分析了回貧差與結構參數的關系,得出所研究礦山的分段高度為30 m,進路間距為25 m,放礦步距為5.5 m。

通過系統分析國內對分段高度和進路間距的優化研究歷程和取得的成果,認為所有的研究均是基于解決無底柱分段崩落法損失貧化大這一世界性技術難題的。研究方向主要聚焦于采場內礦巖的流動性和流動規律,在此基礎上,以實現最低的損失與貧化和最大的礦石回收率為目標,進行采礦方法結構參數優化和放礦工藝控制。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先后形成了隨機介質放礦理論、橢球體放礦理論、類橢球體放礦理論等,并且物理模擬試驗方法與手段不斷豐富,計算機數值模擬技術不斷成熟,為無底柱分段崩落法結構參數優化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持。

縱觀對無底柱分段崩落法分段高度和進路間距的優化研究,包括崩礦步距的優化研究在內,在考慮其它因素方面不夠系統和全面,忽視了多因素協同作用的效果。因而,使得個別室內研究成果中的指標失去了現場應用的可能性,緊密結合現場實際的研究結果,則取得了良好的實踐效果。受實驗設備和監測手段的限制,在采礦現場測定崩落礦巖散體流動參數,研究并得到符合生產實際的放礦理論存在很大困難。目前對放礦理論的研究,仍局限于室內放礦試驗和計算機模擬技術。這兩種方法只能在幾何上保證模擬的散體移動場與實際情況相似,很難實現散體運動和力學特征的相似性。因而所得到的崩落礦巖移動規律難以準確反映現場真實情況。

2.3 崩礦步距

無底柱分段崩落法采礦生產中,相比于分段高度和進路間距,崩礦步距大小則較為靈活。對于端部放礦條件下的崩礦步距優化,主要是基于放出體形態的變化規律研究,分析放出體與礦石損失貧化率的關系,確定不同端壁傾角條件下的最優崩礦步距。

中鋼集團馬鞍山礦山研究總院股份有限公司[28]是國內較早通過室內試驗方法開展崩礦步距優化研究的單位。周君才[49]是國內較早提出多因素綜合考慮合理確定崩礦步距的學者之一。路景勝等[50]從模擬試驗和生產實踐角度研究了無底柱分段崩落法的合理崩礦步距,及其對礦石損失貧化的影響。高永濤等[51]通過物理模型研究了各種礦體傾角下崩礦步距的確定方法和計算公式。

為提高無底柱分段崩落法的采礦效率和降低礦石損失與貧化,隨后的研究中,董振民等[52]采用物理模擬、放出體工業試驗、現場工業試驗等方法,研究了梅山鐵礦15 m×15 m 結構參數下放礦步距與礦石損失貧化指標的關系。周傳波[53]根據放礦學和數學理論,在分段高度和進路間距確定的條件下,確定了最優崩礦步距計算方法以及礦石貧損指標的預測方法,并在金山店鐵礦進行了應用。

郭進平等[54-55]從研究無底柱分段崩落法礦石流動規律角度,通過端部放礦物理試驗,測定了四方金礦放出體形態參數,并在此基礎上,建立了崩礦步距與礦石回收率、貧化率之間的函數關系,最終確定了該礦的最佳崩礦步距為3.1~3.3 m。高鋒等[56]針對廟溝鐵礦無底柱分段崩落法的開采實踐,從放出體和崩落體實現最大程度吻合角度,進行了崩礦步距和進路間距的耦合優化研究,得出該礦的最優進路間距為16.5~17 m,最優崩礦步距為3.6 m。王云鵬等[57]以單位工業儲量盈利最大化為目標函數,建立了確定最優崩礦步距的數學模型,改變了僅考慮貧化損失指標的確定最佳結構參數的傳統方法,為崩礦步距優化和實現礦床開采整體效益最大化提供了新途徑。

崩礦步距對提高回采指標有著重要影響,計算機數值模擬技術在此方面也有較多的應用[58-59]。為獲得大結構參數下端部放礦的最優崩礦步距,安龍等[59]采用相似材料試驗和PFC2D數值模擬相結合的方法,研究得出了梅山鐵礦結構參數為18 m×20 m下的最優崩礦步距為4.4 m。孫浩等[60]基于PFC3D程序構建了具有礦石散體力學特性的放礦模型,開展了18 m×20 m 高分段、大間距結構參數下端壁傾角和最優崩礦步距的研究,得出了放出體形態變化規律、放出體高度與放礦量的關系,認為該結構參數下采用85°~90°的端壁傾角和4.8 m的崩礦步距能夠取得較好的放礦效果。金愛兵等[61]采用相似材料模擬試驗和PFC2D數值模擬相結合的方法,研究了梅山鐵礦18 m×20 m 大結構參數下,無貧化放礦、低貧化放礦和截止品位放礦3 種不同出礦方式時的最優崩礦步距,結果表明,出礦方式對最優崩礦步距取值有一定的影響。行鵬飛等[62]以新疆某鐵礦為例,采用室內相似材料試驗,通過對礦巖散體流動參數和沿進路方向放出體形態的研究,得到了不同崩礦步距下礦石的損失貧化指標,而后進行了不同崩礦步距下的現場出礦標定,統計分析了各出礦口的礦石放出量與廢石混入情況,最終得出該鐵礦崩礦步距為4 m時,礦山可取得較好的損失貧化指標。丁航行等[63]結合梅山鐵礦生產實踐,采用PFC3D建立放礦模型,對6 組崩礦步距方案進行了模擬,結果表明,采場結構參數為18 m×20 m時的最優崩礦步距為2.2 m。

系統分析國內對崩礦步距的優化研究成果,發現無論是早期還是目前,所有的研究均呈現出以下特征:

(1)基于特定的分段高度和進路間距,研究崩礦步距與礦石損失與貧化的關系。

(2)崩礦步距的研究方法從最初的理論分析、模擬試驗等單一方法,發展到了目前的理論分析、物理試驗、數值模擬、現場工業試驗等多方法綜合研究。

(3)對于最優崩礦步距的判定,其基本標準是礦石回收率最大、損失與貧化最小。

現階段,對于崩礦步距的研究存在以下不足:

(1)沒有從礦石回收率最大、損失與貧化最小的角度,系統考慮其它采礦方法結構參數,如分段高度、進路間距、出礦口尺寸等變化對最優崩礦步距取值的影響。

(2)沒有綜合考慮影響采礦方法應用效果的其它因素,如礦巖流動特性[64]、覆蓋巖松散性、鏟運機鏟入深度等對崩礦步距的影響[65]。

(3)扇形中深孔擠壓爆破的研究成果多聚集于爆破質量控制[66-67],對于炮孔布置方式、裝藥結構、最小抵抗線等與采礦方法結構參數(如分段高度、崩礦步距等)之間匹配關系的研究較薄弱。

3 結構參數優化的原則與研究方向

3.1 結構參數優化的原則

(1)系統性原則。采礦方法結構參數優化是一個多因素綜合決策問題,應遵從系統性原則。影響采礦方法應用效果的諸因素之間存在著非常復雜的關系,既相互聯系,又相互影響。應立足于整體,全面、系統分析諸因素對采礦方法及其應用效果的影響,衡量其影響程度,探究其相互影響規律,是采礦方法結構參數優化的前提。

(2)協同性原則。采礦方法結構參數在采礦生產過程中協調、協作的相干性,共同影響著采礦方法的應用效果。探尋各因素之間的相互影響規律,檢驗其對采礦方法應用效果的貢獻度,整體加強,同步優化關聯指標,共同發展,是采礦方法優化的關鍵。

(3)最優性原則。無底柱分段崩落法采場結構參數優化的核心目的在于使實際采礦生產中,實現出礦量最大化、礦石損失貧化最小。取得最優的出礦效果,實現經濟效益最大化,是采礦方法優化的終極目標。

3.2 結構參數優化的研究方向

(1)在遵循系統性、協同性和最優性原則的基礎上,采用物理試驗、數值模擬和現場工業試驗的綜合方法,理清影響采礦方法應用效果的各個因素,探尋諸因素之間相互影響的內在規律,協同調整采礦方法結構參數,是實現采礦方法結構參數優化,進而達到最佳應用效果的必由之路。影響無底柱分段崩落法出礦效果的因素較多,既有結構參數和非結構參數,還有與礦巖流動特性相關的其它參數等,這些參數或多或少都會影響到最終出礦效果。因而,系統研究諸因素的影響,關注各因素之間的耦合與協同作用效果,對于優化采礦方法結構參數至關重要。如進路寬度與出礦量大小的關系、出礦量大小與三大結構參數的關系、出礦量大小與鏟入深度的關系等。

(2)采場結構參數是影響無底柱分段崩落法損失貧化的重要參數。以出礦量最大化、礦石損失貧化最小為最優出礦效果評價標準,研究各采礦方法結構參數對出礦效果的影響規律,建立起出礦效果與分段高度、進路間距和崩礦步距等采礦方法結構參數之間的數學關系模型,能夠有利于實現采礦方法結構參數的快速優化。無底柱分段崩落法生產實踐中,實現每循環的出礦量最大化,可以有效降低礦石損失。每循環放礦都應追求最大限度地放出所崩落礦石,減少各種形式的礦石殘留,這是降低礦石損失的重要舉措。采場結構參數不匹配,或結構參數與其它因素相互影響,會導致殘留在采場內的礦石不斷被下落的覆蓋巖層所包裹,礦巖混雜現象加劇,殘留礦石很難在下分段放礦時被放出,雖然脊部殘留礦石在下分段放礦時能夠被放出,但也只能是部分放出,這些都會造成礦石的永久損失。因而,每次放礦時“出礦量最大化”應作為檢驗出礦效果優劣的標準之一。礦石損失小、貧化小是無底柱分段崩落法開采礦山提高生產效益、降低生產成本所追求的目標,在各種研究中通常都作為評判出礦效果優劣的標準。因此,在今后無底柱分段崩落法結構參數研究中,應以“出礦量最大化、礦石損失與貧化最小”作為出礦效果的評價標準。

(3)影響無底柱分段崩落法最優出礦效果的因素除了采場結構參數外,礦巖流動特性[68]、覆蓋巖松散性、鏟運機鏟入深度、中深孔鑿巖爆破參數等非結構參數對于出礦效果也有著較大影響,而且,這些非結構參數在某種程度上影響著不同的采礦方法結構參數最優取值。因此,研究非結構參數對結構參數的影響,并理清影響結構參數的關鍵因素,對于優化采礦方法結構參數有著重要作用。從無底柱分段崩落法回采系統角度分析,非結構參數還影響著崩落體、放出體和松動體的發育。如鑿巖爆破參數影響著崩落體的發育,進路口尺寸影響著放出體的移動規律,進而影響著放出體形態發育等,這些都會影響到礦石損失與貧化,影響到礦石的最大化放出。因此,在研究無底柱分段崩落法采場結構參數的同時,不能忽視對非結構參數的研究,更要研究二者的協同作用效果,以實現各影響因素的最佳耦合效應。從礦巖工程地質角度分析,穩定的工程地質條件是實現大結構參數最優取值的前提,表現在進路巷道的穩定能夠有效增大進路、確保端壁穩定和爆破時不造成對后排扇形孔的破壞。因此,對于大結構參數的追求,不能忽視礦巖工程地質條件的影響。

(4)根據采礦方法結構參數的優化結果,建立起影響采礦方法最優出礦效果關聯因素的現場調控體系,以便能夠根據礦山生產現場出礦效果的變化,在崩礦與放礦過程中及時調整相關參數,實施參數動態控制技術,確保放礦效果最優化,即在達到最大出礦量的前提下,實現礦石損失與貧化指標的最小化。出礦管理制度是無底柱分段崩落法采礦生產現場控制出礦效果的常用手段,通常以放礦方式控制為主要內容。目前的放礦方式主要有截止品位放礦、低貧化放礦和無貧化放礦3 種。在不同的控制放礦方式下,根據現行的采礦方法結構參數,計算出每循環的理論最大出礦量,與生產現場的實際出礦量進行對比,根據對比結果,查找產生變化的原因,分析其影響因素并及時進行調控,能夠有效實現放礦效果最優化。

(5)目前室內物理試驗仍是采礦方法結構參數優化研究的主要手段之一,它能夠直觀、方便地觀察和人為控制放礦過程。追求采礦方法結構參數、試驗材料、試驗過程、出礦方式的相似性,盡可能使物理模擬放礦試驗與現場采場結構和放礦系統達到相似,對于獲得與生產現場相似的放礦效果至關重要。但是,由于試驗邊界條件的限制和采礦方法結構參數諸多影響因素的相互作用,試驗結果與生產現場的放礦效果會存在較大差異。因此,在進行室內放礦試驗時,一是要盡量減少試驗邊界條件對放礦效果的影響,使模擬結果與實際的放礦現象和規律之間的相似條件得到滿足;二是要盡量考慮采礦方法結構參數諸多影響因素的協同作用效果。

(6)室內放礦試驗和計算機模擬是研究崩落礦巖移動規律的常規手段,但研究結果與現場實際存在一定的差異。因此,深入研究二者之間的關系,或研發測定崩落礦巖流動參數的相應儀器和技術手段,實現采礦崩落礦巖散體流動參數的現場測定,得到符合實際的散體移動規律,對于優化采場結構參數和放礦工藝,降低礦石損失貧化和改善無底柱分段崩落法的放礦效果非常重要。對于放礦過程中礦石移動規律的研究,應不斷探索新的放礦理論,在此基礎上,重點研究放出體的形態[69],崩落礦石的塊度分布、含水率,覆蓋巖的散體壓力作用等因素對放出體形態的影響,建立放出體形態與其影響因素的關系模型;研發現場測定崩落礦巖流動參數的相應儀器和技術手段,以獲得符合實際的礦石移動規律。

(7)在達到最優放礦效果的前提下,追求采礦方法大結構參數,實現鑿巖、裝藥、出礦、天井施工等設備與結構參數的最佳匹配,進一步提高采礦生產效率,降低采礦生產成本,仍是今后一個時期內無底柱分段崩落采礦方法研究的重要方向。無底柱分段崩落法大結構參數與大型化設備相互影響、相互促進,鑿巖、裝藥、出礦、天井施工等設備的性能對無底柱分段崩落法大結構參數的發展影響較大。如分段高度增加,一方面扇形孔的鑿巖深度增加,影響鑿巖效率和鑿巖精度,裝藥難度加大;另一方面,增加了切割天井的施工難度,進路間距加大,本分段放礦時,脊部殘留礦量增加,為減少脊部殘留,需增加出礦巷道寬度,這又給礦巖工程地質條件或出礦巷道支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增加崩礦步距,可大幅增加循環出礦量,但若鏟運機滿足不了對鏟入深度的要求,則會造成更大的礦石損失。因此,目前對于大結構參數的應用,要在礦山特定的工程地質條件下,一是建立在鑿巖、裝藥、出礦和天井施工等設備現狀的基礎上,實現設備與結構參數的最佳匹配,不能盲目追求“大”;二是研發性能更好的鑿巖、裝藥、出礦和天井施工等設備,滿足大結構參數發展對于采礦設備性能的需求。

4 結論與討論

(1)系統總結了我國無底柱分段崩落法分段高度、進路間距和崩礦步距三大結構參數及其優化研究的發展歷程,歸納分析了三大結構參數優化研究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今后無底柱分段崩落法采場結構參數優化研究應按照系統性、協同性和最優性三大原則,綜合考慮結構參數、非結構參數和礦巖流動特性等因素對采礦方法應用效果的影響。

(2)建立以崩落體、放出體和松動體為重要組成部分的無底柱分段崩落法回采系統,從整體與系統的角度,分析研究崩落體、放出體和松動體之間的內在相互關系與相互影響,使各種影響因素的特性達到最佳匹配,能夠有效促進放礦效果改善。

(3)建立以“出礦量最大化、礦石損失與貧化最小”為無底柱分段崩落法最優出礦效果的評判標準,研究礦巖流動特性、非結構參數等對三大結構參數的影響,理清影響結構參數的關鍵因素以及各采礦方法結構參數對出礦效果的影響規律,并在生產現場不斷進行調控,是采礦方法結構參數及其優化研究的重要內容與方向。

(4)室內放礦試驗與計算機數值模擬技術獲得的礦巖散體流動參數、移動規律等與生產現場實際存在較大的差異。研發測定崩落礦巖流動參數的相應儀器和技術手段,實現礦巖散體流動參數的現場測定,獲得符合實際的崩落礦巖散體移動規律,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重要研究方向。

(5)鑿巖、裝藥、出礦、天井施工等設備的性能對于無底柱分段崩落法大結構參數的發展影響較大,實現設備與采礦方法結構參數的最佳匹配,是進一步提高無底柱分段崩落采礦法生產效率、降低采礦生產成本的重要研究方向。

猜你喜歡
結構研究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形而上學》△卷的結構和位置
哲學評論(2021年2期)2021-08-22 01:53:34
2020年國內翻譯研究述評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論結構
中華詩詞(2019年7期)2019-11-25 01:43:04
新型平衡塊結構的應用
模具制造(2019年3期)2019-06-06 02:10:54
EMA伺服控制系統研究
新版C-NCAP側面碰撞假人損傷研究
論《日出》的結構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a在线看| 中文天堂在线视频| 国产91精品久久| 四虎精品黑人视频| 精品少妇人妻av无码久久 | 国产乱子伦视频在线播放 | 999精品色在线观看| 欧美精品1区| 激情综合网激情综合| 亚洲国产系列| 久久亚洲高清国产| 亚洲不卡影院| 亚洲性日韩精品一区二区| 午夜a视频| 国产一级毛片yw| 这里只有精品在线播放| 精品国产一区91在线| 丁香五月婷婷激情基地| 中文字幕2区| 四虎永久免费在线| 正在播放久久| 美女无遮挡被啪啪到高潮免费| 国产欧美亚洲精品第3页在线| 色综合中文| 不卡无码网| 精品无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AV| 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香蕉922| 玖玖精品在线| 精品偷拍一区二区| 人妻一区二区三区无码精品一区| 欧美日在线观看| 无遮挡国产高潮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主播| 女人毛片a级大学毛片免费| 国产理论一区| 亚洲日本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高清免费在线观看| 无码福利视频| 99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一区亚洲一区| 97超爽成人免费视频在线播放| 少妇极品熟妇人妻专区视频| 99激情网| 91偷拍一区| a天堂视频| 久久伊伊香蕉综合精品| 国产理论最新国产精品视频| 免费Aⅴ片在线观看蜜芽Tⅴ| 97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久久久| 国产69囗曝护士吞精在线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性生大片免费观看性欧美| 美女无遮挡免费视频网站| 亚洲人在线| 国产香蕉国产精品偷在线观看| 国产jizz| 欧美高清日韩| 特级做a爰片毛片免费69|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夜色| 免费在线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 91精品久久久无码中文字幕vr| 日韩一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 国产高颜值露脸在线观看| AV熟女乱| 四虎综合网| 国产视频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 19国产精品麻豆免费观看| a毛片免费观看| 婷婷六月综合网| 青青草一区| 国产无吗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欢| 国产办公室秘书无码精品| 亚洲欧美日韩视频一区| 欧美啪啪网| 久久99国产精品成人欧美| 国产毛片片精品天天看视频| 91久久偷偷做嫩草影院| 国产免费人成视频网| 在线欧美国产| 国产微拍精品| 国产伦片中文免费观看| 日韩精品无码免费专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