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麗娟 石桂蓮 陳明權 趙先治 吳鳳麗 鄢 簡 曹海星
2018年,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推動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是建設教育強國的目標之一。建設優質資源,讓更多的教師和學生利用“互聯網+教育”,然后把經驗逐步推廣到教育薄弱地區,最終達到均衡發展。“互聯網+教育”在促進中小學教育均衡發展中起到重要作用①,互聯網教育行業擁有傳統教育所沒有的諸多獨特優勢,但互聯網教育的進一步發展仍受到行業內部和外部諸多問題的制約,面臨挑戰與發展②。
為響應國家促進教育公平的號召,將互聯網、鄉村生活方式以及教育共同聯系進行研究。目前關于互聯網對鄉村教育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互聯網體系下鄉村教育模式的改變,“互聯網+教育”在促進中小學教育均衡發展中起到的重要作用,關于互聯網給農村留守兒童帶來生活學習方面的影響研究較少,本研究旨在通過探索互聯網對農村留守兒童生活方式以及鄉村教育的影響,分析其利與弊,提出可行性建議。
以四川省遂寧市羅戈鄉的學生、教師和家長為調查對象。采用簡單隨機抽樣方法,以問卷自填式和詢問形式調查被抽中的對象。
調查內容包括:(1)調查者的基本情況(性別,身份,年級);(2)農村留守兒童對網絡的使用情況;(3)互聯網對農村留守兒童生活方式的影響;(4)互聯網與鄉村教育的聯系情況;(5)互聯網對鄉村教育的影響。
在2019年7月中旬“三下鄉”期間,調查者對調查對象講解調查目的、內容和意義后,發放問卷,以詢問形式,自填形式完成問卷后當場回收。
去除無效問卷后,采用EpiDate3.1 錄入數據,SPSS19.0 軟件進行數據分析,分析方法包括:統計描述、卡方檢驗、Logistic 回歸分析,對調查數據進行分析。
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200 份,回收問卷200 份,有效回收問卷198 份,問卷回收率100%,有效率為99%。
人口學特征。在本次調查中,男性76 人(38.4%),女性122人(61.6%);學生115 人(58.4%),教師14 人(7.1%),家長68 人(34.5%);其中學生1~2年級28 人(24.3%),3~4年級21 人(18.2%),5~6年級66 人(57.4%)
在調查學生上網頻率時,31.30%的學生為每周一至三次,26.09%為每周一次,18.26%為每天都上網,其余為不上網。關于溝通方式的選擇,61.06%的學生更喜歡線下溝通,其余學生喜歡網上聊天。調查表明學生上網地點主要分布為家里(79.65%)、朋友家(8.85%)、親戚家(5.31%)、網吧(1.77%)、其他(4.42%),少數學生表示還可以在學校、街上。調查學生上網主要做的事情,結果顯示主要是查找學習資料,具體情況詳見表1。

表1 學生上網活動情況
1.有利影響:調查者反映到網絡方便查閱資料,具體情況詳見表2。卡方檢驗分析,不同年級對網絡方便學生查閱資料、方便溝通的認知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表2 網絡對我們生活產生的有利影響
2. 不利影響:依次是網上欺詐(26.71%)、非法交易(16.44%)、色情暴力(16.27%)和邪教傳播(13.70%)等,損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卡方檢驗分析,不同年級對網絡欺詐、色情暴力的認識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目前,學校的主要教學模式為網絡與傳統相結合。關于調查者對網絡教學的態度,58.1%的調查者態度為一般,34.3%的特別感興趣,7.6%的不感興趣。通過卡方檢驗,不同年級對網絡教學興趣程度認知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具體情況詳見表3。同時52.8%的學生會利用網絡完成學校布置的課后作業。

表3 不同年級對網絡教學興趣程度認知
1.有利影響:依次為教學資源豐富(27.43%)、提高學習興趣(27.18%)、課程設計新穎(18.45%)、提高工作效率(13.72%)和增強學習交流(13.22%)。卡方檢驗分析,不同年級對網絡使教學資源豐富的認知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具體情況詳見表4。

表4 不同年級對網絡使教學資源豐富的認知
2.不利影響:主要是學生注意力不集中,信息不真實等,具體情況詳見表5,卡方檢驗分析,不同年級關于網絡使學生注意力不集中、學生接受度差的認知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用Logistic回歸分析,如學生注意力不集中(三年級的認知是六年級的0.124 倍,且P=0.019<0.05;四年級的認知是六年級的0.217 倍,且P=0.034<0.05)。

表5 網絡對我們教育產生的不利影響
1.生活方式:調查者表示學校應加強普及并開展相關知識講座(61.4%),引進先進技術(22.8%),開設相關課堂(15.7%)。為減少互聯網對生活方式的不良影響,嚴格控制學生上網時間(51.8%),監護人的監督(27.9%),制定網上監管制度(17.3%)。
2. 鄉村教育:孩子應加強自我管理(61.6%),父母監督(27.8%),教師課件準備更充分(6.6%),杜絕一切網絡(4.0%)。關于調查者對網絡教學的建議具體情況詳見表6,通過卡方檢驗,不同年級關于促進網絡對生活方式的有利影響和不利影響的措施的認知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表6 對網絡教學的建議
學生上網(包括每天都上,每周一至三次,每周一次)總頻率達75.65%,互聯網在日常的溝通、消費、娛樂等方面使用較普遍。上網查找學習資料占36.52%,學生能有效地利用互聯網,但也有13.04%的學生會利用互聯網打游戲,網絡對學生的成長存在安全隱患。
如今社會已經離不開網絡,上網的途徑及內容也越來越多,大多數留守兒童認為互聯網帶來很多有利的影響如方便查閱資料,方便溝通等。同時,26.88%的調查者能認識到網絡損害青少年身心健康,存在網上欺詐等不良影響。但關于色情暴力、非法交易、邪教傳播的認知程度還相對較弱,依次為16.27%、16.44%、13.70%,需要更進一步普及互聯網知識。
鄉村教育的主要模式為網絡與傳統聯合使用,34.3%的調查者對網絡教學特別感興趣,這對于互聯網教學的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在對網絡教學的建議中,38.3%的調查者認為可以運用更多的網絡教學工具,增長見識。同時,52.8%的學生會利用網絡完成學校布置的課后作業,關于互聯網教育的接受度還需要不斷提高。
網絡對教育產生的有利影響,主要包括教學資源豐富,提高學習興趣。不利影響包括學生注意力不集中等,其原因可能是學生對新奇事物的極大興趣造成其對課堂知識投入不足,其中用Logistic回歸分析,三年級對注意力不集中的認知是六年級的0.124 倍,四年級的是六年級的0.217 倍,學生年級越大,認知情況越好,學生注意力更集中。同時為減少互聯網對鄉村教育的不良影響,41.8%的調查者認為嚴格控制網絡教學使用時長,積極反饋教學的效果,表明很大一部分調查者贊同網絡教學的合理運用。17.9%的調查者提到減少網絡教學的使用,盡量采用傳統教學,對網絡的接受程度還需進一步提高。4.0%的調查者認為杜絕一切網絡,對互聯網教育的認知較片面。
1.加強宣傳,樹立正確使用觀。由于鄉村學校地處偏僻,生活水平低下,部分學生對網絡偏見大。學校加強普及并開展相關講座,如在學校的宣傳欄張貼海報,舉辦安全網絡知識競賽,繪制手抄報等,為當地學生樹立正確的網絡使用觀。在面對網絡欺詐、色情暴力等危險時,采取正確的防衛措施。
2.積極開展,推進“互聯網+”教育。目前農村小規模學校地處偏遠,交通不便,長期存在缺課程、缺資源等問題,教育質量低下,傳統支教、捐贈等仍是杯水車薪。最大化地有效利用互聯網教育的積極影響,如借鑒成都七中共享課堂幫助落后農村教育的具體例子,讓不同地區的學生享受同等的教學資源,大力發展鄉村“互聯網+”教育,推動“互+計劃”,讓互聯網助力鄉村教育發展[3]。
3.建立規章制度,控制網絡教學強度。控制網絡教學的使用時長,如制定使用登記表,設置嚴格的監管制度,積極反饋教學效果。但一味強制性地禁止易激發逆反心理,關鍵做到健康正確的上網,提升網絡教學的可控性。
4.改革創新,引進師資力量。在農村,師資力量薄弱。推動“青椒計劃”(鄉村青年教師社會支持公益計劃),共同解決鄉村青年教師在工作、生活中面臨的問題與挑戰。同時學校環境的不斷發展以及政策的不斷改革,是優秀鄉村教師人員引進的活力源頭④。學校應積極引進先進技術,如更加便捷的網絡設備,更豐富的資源。如果能改善設施、提高信息技術使用意識,減少數字鴻溝,"互聯網+教育"對于教育公平的前景是樂觀的⑤。
1.“互聯網+”增進交流。現今,留守兒童一般跟著爺爺奶奶,隔代教育造成情感缺失,孩子易養成孤僻、易怒等性格。得不到根本的愛護和保護,容易造成過度沉迷于網絡世界。可通過互聯網與在外務工的父母視頻、語音等方式,增加與孩子的
交流,培養感情,有利于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
2.嚴格監督,積極反饋。家庭環境對于孩子的性格,作息習慣等各方面的培養至關重要。同時未成年對許多新鮮事物存在好奇心,缺少控制力,以及辨別是非能力。在部分案例中,發現青少年過分沉迷網絡的主要責任在家長。因此,家長自身應起到榜樣作用,嚴格控制自己和孩子上網時間,引導孩子正確使用手機,讓其成為學習工具。
孩子需要加強自我管理,配合學校教學模式,積極反饋生活以及學習上的困擾,樹立正確的學習態度,養成良好的上網習慣,成為一名合格的中國網民,共同建設綠色健康的上網環境,促進互聯網對鄉村教育以及生活方式的積極影響。
部分游戲開發商為賺取孩子的錢,傾向于設計門檻低,互動性強,獎勵誘惑多的網游,有的甚至游戲中添加淫穢、賭博的成分,讓一些青少年不能控制自己,因此行政監督部門要落實監管責任,網絡運營商應嚴格遵守法律制度。加強用戶身份核實,推動防沉迷系統等措施,強化遠程管控。建立嚴格的規章制度,減少網絡信息不真實,色情暴力等不良影響,為學生營造一個綠色健康的網絡世界,方便查找學習資料以及觀看時事熱點等。
為消除廣大師生對于互聯網的芥蒂,定制相應的學習方案引導大家學習,如以政府為主導聯合街道辦、社區服務中心、新聞媒體等共同參與安全網絡知識宣傳。同時可以通過全社會的努力將互聯網優質教育資源輸送到鄉村學校,推動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平衡互聯網娛樂與學習。此外,青少年沉迷網絡問題涉及到千家萬戶,事關國家的未來,每個人都應該作為提醒者、行動者,創造良好的網絡環境。
注釋:
①梁斌.“互聯網+ 教育”促進中小學教育均衡發展中的制約因素及對策[D].太原理工大學,2018
②赫國勝,趙玉.中國互聯網教育行業面臨的挑戰與發展對策[J].信陽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38(01):59- 63
③“互+ 計劃”讓互聯網助力鄉村教育發展[J].西部素質教育,2016,2(18):60
④程楠.百人青椒 相約北京——鄉村青年教師社會支持公益計劃暑期研訓營在京舉辦[J].中國社會組織,2018(15):46
⑤李欣澤,王生云.“互聯網+ 教育”對教育公平的影響——以北京手提課對山西兩所小學教育扶貧(扶智)為例[J].科教文匯(上旬刊),2019(01):25- 2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