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 悅 張徵羽
近年來,廣東省不斷加大科研經費的投入,并制定一系列的規章制度,為科技創新保駕護航。2017年,省委出臺《關于進一步完善省級財政科研項目資金管理等政策的實施意見(試行)》,2019年年初省政府出臺進一步促進科技創新的若干政策,同年6月省財政廳與省審計廳出臺關于省級財政科研項目資金的管理監督辦法,跨部門聯合,創新頂層設計。
新政策給予項目承擔單位和項目負責人充分的自主管理權限,其中關于科研項目資金撥付,要求開通綠色通道,項目承擔單位可申請撥付至專用子賬戶。筆者認為,該項政策充分體現“簡政放權”,解決省級科研經費使用中長期存在的以下問題:
1.科研資金到位不及時。省級科研經費一般通過國庫集中支付方式下撥到各預算單位,到賬時間不僅取決于科研立項時間,還受主管部門、財政部門的預算流程制約,故經常會出現項目等錢的情況。待財政資金下撥,為保障項目開展的墊支資金無法歸墊回預算單位,造成項目經費部分預算無法支出,故財政資金支出進度慢。
2.預算調整繁瑣。科研項目的費用調劑,除了要完成預算的調整程序,還必須在國庫集中支付系統完成經濟科目“款”“類”的調整,待財政廳審批完后才能結算。冗余的流程,影響科研經費結算效率。
3.運行系統不對接。由于國庫集中支付系統是專網專線,無法與預算單位的系統對接,造成科研經費的收支信息只能線下傳遞,影響項目的進展,同時,資金結算也無法通過信息化實現“一站式”支付。
4.資金結轉年限的限制不符合科研活動規律。根據預算法,國庫專項資金最多結轉兩年,超過兩年的專項結轉資金將作為結余資金被省財政收回統籌。資金使用年限“一刀切”,容易造成突擊花錢,與科研項目的實際進展需求相違背。
新政策切實簡化科研經費管理流程,特別是在資金撥付方面,賦予項目承擔單位極大的自主權,高校可以在科研資金結算環節充分體現“優化服務”,為科研人員減負。筆者結合項目組調研成果和最新的信息技術,通過將財務信息化平臺與銀行自助柜面對接,嘗試設計科研經費資金結算“一站式”服務流程圖(圖1),通過探索科研資金結算新模式,提高財務管理效率,提升服務水平,讓科研人員“少跑路”,讓信息“多跑路”。
如圖1 所示,由于國庫集中支付系統專網專線的限制,無法實現全流程的信息化,而新方式下可以實現科研人員只需要登錄網上預約報賬系統,即可提交報銷申請、查詢結算進展并獲取銀行支付憑證,提高了信息傳遞的及時性。同時,高校將整個科研經費結算流程嵌入統一的平臺管控,各環節操作員根據權限完成線上操作,留痕作業,比傳統線下操作的流轉效率更高,出現人為錯誤的風險更低。

圖1 科研經費資金結算“一站式”服務流程圖
新政策會激發科研創新的活力,同時也會帶來新風險。如何打破“一放就亂、一管就死”的怪圈,有效實現“放管結合”,筆者認為應先識別風險再精準防控。新政策下高校科研經費資金結算存在的風險點有:高校未切實履行科研項目資金管理的主體責任,管理缺位;科研資金被其他支出占用,項目賬和資金賬兩張皮;信息平臺存在安全性風險,影響支付安全;項目結轉的年限失控,造成大量存量資金沉淀,影響資金使用效率。
關于如何防控風險,筆者有如下建議:
1. 建章立制。高校應建立健全省級科研經費內部管理制度和實施細則,明確作為責任主體的職責,以及各職能部門的管理權限和審核流程,同時要強化項目負責人的責任意識,要讓“誰使用、誰負責”的原則深入人心。
2. 省級科研經費資金必須專賬管理。高校應及時在基本戶下開立專用賬戶,存放該類資金,并不定期核對科研項目明細賬是否與專用賬戶資金的金額是否一致,做到賬實相符。
3. 加強信息平臺的風險控制。高校科研經費結算信息平臺的建設,應該依托校園網,由網絡管理的職能部門統一把控,同時建立重大網絡風險預警機制和突發事件應急處理機制,保障及時妥善處理可能出現的重大風險。
4. 加強結轉資金管理。雖然新政策已經放開了科研項目的結轉年限,但為了避免資金沉淀,長期掛賬,影響科研項目績效,高校應該建立科研人員誠信檔案,完善科研日志制度,加強項目的期中審核,并做好信息公開,確保科研資金的高效使用。
5.拓展“一站式”科研資金結算平臺的建設。高校在“智慧化”校園的進程中,可以將科研活動的相關職能部門的信息平臺互通互融,讓更多的數據可以共享,進一步為科研人員減負。
新政策的實施,是為了提升科研項目資金績效,激發創新活力,但高校如何“放得下,接得住,管得好”,是當前迫切需要思考的課題。針對科研經費管理中最重要的環節——資金結算管理,筆者總結了管理新路徑,旨在探討建立既符合高校實際現狀,又可操作、可落地,貼合科研人員需求的解決方案,保障高校科研發展目標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