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毅輝
宜陽縣動物衛生監督所,河南洛陽 471600
雞白痢病是一種常見的傳染性疾病,這種疾病是由雞白痢沙門氏菌引起的,分為急性感染和慢性感染兩種類型。
雞白痢病屬于卵傳染性疾病。如果養殖場的雞被雞白痢沙門氏菌所污染,那么養殖場中就一定會存在攜帶雞白痢沙門氏菌的雞。如果雞在孵蛋的過程中就攜帶病菌,那么它所產下的蛋也帶有一定比例的病菌。攜帶病菌的蛋在孵化的過程中會出現胚胎死亡的現象,即使蛋里能夠孵出小雞,那么也是弱雞和病雞。該病的傳染源是養殖場中攜帶病菌的病雞,病菌主要通過消化道感染進行傳播[1]。
不同日齡的雞患上雞白痢病的臨床表現存在很大的差異。雛雞是養殖場中最容易患白痢疾的雞。雛雞在感染病菌后的第5~6 天開始發病,并且2~3 周齡時是雛雞發病的高峰期。發病初期病雞會有情緒低落、羽毛蓬松、進食少、體溫過高、打寒戰等臨床表現,所以這時的病雞常常會擠在一起、相互取暖。雛雞最典型的臨床表現是會排出灰白色的稀便,并且隨著排便頻率的增加,病雞的肛門會被糞便糊住,進而出現排便困難。
中雞患病多發生在40~80日齡。在地平面養的雞比在網里或雞籠里養的雞更容易發病。羽毛顏色越深的雞,發病率越高。除此之外,成雞的發病率也受很多外界因素的影響。如果成雞養殖密度過大或養殖環境衛生不達標,就會導致該疾病的發病率大幅度提高。成雞發病的臨床表現為:食欲和精神比日常稍差、常會突然死亡。患有雞白痢病的成雞幾乎不下蛋。
所以在對雞白痢病進行診斷的過程中要依據不同年齡和不同品種的雞發病的特點以及病雞具體的生理變化作出準確的醫療診斷。對于成年雞,可采用血平板凝集反應的方法來進行雞白痢病診斷。采用這種方法不僅效率高,而且準確性較高[2]。
養殖場的工作人員從給雛雞喂食的第一日起便可以在食物中加入常見的抗菌藥物,這樣可以防止雞白痢病的發生。
可在雞食物中加入的常見抗菌藥物的種類非常繁多,以下藥物在防治雞白痢病方面具有良好效果:痢特靈(0.04% 拌料)、氯得素(0.1% 拌料)、慶大霉素(2000~3000 只飲水)、氟派酸(0.01%~0.02%拌料)。除了上述的幾種抗生素之外,新霉素也能夠有效預防雞白痢病,但是青霉素和鏈霉素等抗生素對雞白痢沙門氏菌沒有任何作用[3]。
沙門氏菌具有耐藥性,所以在對該疾病進行藥物預防的過程中不能長時間使用一種藥物,要隨著疾病防治的實際情況對藥物的種類和劑量進行調整。并且用藥要有一定的周期性,如連喂7d,停藥3d 后再投喂5~7d。通過早期預防、聯合防控和全程防控等達到預防的目的[4]。
此外,生物制劑不僅能夠對雞傳染性疾病進行有效的控制,而且毒性小、價格低廉。常用的生物制劑有促菌生、調痢生、乳酸菌等。養殖人員在使用生物制劑的同時或使用過生物制劑之后,應當不能使用抗菌藥物,以避免發生不良反應。而且在雞養殖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養殖場的衛生,為雞提供良好的環境,這樣也可以有效降低雞場流行病的爆發率。
通過以上可知,在雞養殖過程中不僅需要提前使用抗生素進行疾病預防,還需要打理好養殖場的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