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玲玲
樂陵市畜牧業發展中心,山東德州 253600
本文分析了當前畜禽病治療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并且根據理論與經驗提出相應的改進建議,希望可以為畜禽養殖的發展提供借鑒。
首先,畜禽感冒。如果畜禽圈舍的擋風御寒效果差,那么畜禽在遭遇風寒及雨雪天氣后,就很容易患上該病。該病的癥狀主要為體溫異常升高、流鼻水、食欲差,部分患病畜禽完全無食欲、呼吸頻率快、多臥躺在地、畏寒、鼻部與耳部受涼嚴重、瘤胃鼓脹,如果患病畜禽處于妊娠期,則容易流產。
其次,畜禽腹瀉。該病好發于初生畜禽群體中,屬于胃腸道感染疾病,一般情況下在換季時發生。如果出現該病且沒有及時治療,死亡率很高。該病的主要癥狀為腹瀉,排泄物呈糊狀、惡臭、顏色基本為黃白色,體溫多維持于41 ℃,每分鐘的呼吸頻率與脈搏頻率分別為110次、120次,病畜禽無法站立,多保持跪立姿勢,檢查肺部可聽聞干鑼音;隨著疾病繼續發展,病畜禽排泄物中會出現血塊或血絲,部分病畜禽皮膚變得干癟且無光澤,最終脫水死亡。
再次,畜禽出敗病。致病菌為巴氏桿菌。病畜禽的主要癥狀為:①敗血型:病畜禽體溫多維持在42 ℃左右,食欲不佳,乏力無精神,心跳快;該型發病迅速,死亡率高;②水腫型:病畜禽體溫高,無食欲,四肢無力且臥在地上,呼吸困難,發病部位出現水腫(炎性),若水腫未能得到良好控制,會導致病畜禽前胸、舌頭等部位出現水腫,最終窒息而死;③肺炎型:病畜禽體溫高,呼吸困難,流鼻水(膿性、黏稠),伴有咳嗽[1]。
目前大多數養殖戶在進行畜禽養殖之前都沒有接受專業的養殖技術培訓,對于畜禽疾病缺乏了解。養殖戶為了追求經濟效益,畜禽的養殖密度相對來說都很大;在日常的飼養中沒有形成定期觀察畜禽健康狀況的習慣,當畜禽出現精神萎靡、活動量減少、進食不佳、排泄異常等情況時沒有對其進行及時的隔離和積極的治療,當患病畜禽的數量較多時養殖戶才開始進行正常的診斷治療,但此時已經處于疫病高發期,畜禽病死的現象已經出現,且傳染的風險已難以控制。
養殖戶要注重基礎設施的建設,對畜禽舍進行改造,滿足通風需求,保證充足的陽光照射。同時做好畜禽舍的衛生檢查工作,對于畜禽的排泄物要及時清理,建立定期消毒制度,保證每天至少消毒一次。建立專門的隔離圈舍,在這里進行疾病的觀察治療。根據畜禽的生長周期建立合理的免疫保障體系,按照規定及時接種疫苗。常用的治療藥物要配備齊全,規范使用[2]。
從事養殖行業除了要有足夠的養殖資源以外,還需要掌握基本的養殖技術。要摒棄陳舊的養殖觀念,用科學養殖的方法提高養殖效益。養殖戶可以依托專業合作社,與高等學校或大型養殖企業合作,定期到相關單位進行觀摩學習,積極通過網絡或專業書籍學習畜禽養殖技術,掌握基本的疾病治療方法,對常見畜禽病加深了解,進而可以快速地對畜禽病進行初步的判斷甚至確診,第一時間治療,在發生疫情時及時切斷傳播途徑。
畜禽產業的興盛為廣大農民提供了一條通向小康的道路。我們要把握好畜禽病的預防與救治,切實保護好養殖戶的根本利益。對于養殖戶來說畜禽的疫病問題是整個養殖過程中的頭等難題,要提高養殖戶的養殖技術水平,從源頭上提升養殖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