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麗萍
吉林省榆樹市動物衛生監督所,吉林榆樹 130400
豬關節腫脹病是生豬生產過程中常見多發病,發病原因復雜,發病后嚴重影響生豬生產,只有科學準確區分診治,才能提高治愈率,降低養豬戶經濟損失,因此必須引起高度重視。筆者結合多年臨床經驗將診治辦法總結如下,分享給廣大養殖戶,希望能從中受益。
1.1 營養性關節腫脹。由鈣磷比例失衡或不足引起,正常生豬鈣磷吸收比例為1.5~2:1。當飼料中鈣磷比例失衡,會造成生豬營養性關節腫脹,表現弓背、彎腰,腿羅圈變形,關節腫脹。
1.2 先天遺傳性關節腫脹。因先天缺陷,造成后肢直立,生豬表現跛行。
1.3 骨發育不良性關節腫脹。生長發育中營養缺乏,生豬表現O型或X型肢體姿勢。
1.4 外傷性關節腫脹。因關節扭傷,腐蹄病等造成的關節腫脹,往往是在抓捕中使生豬受傷,或因圈舍衛生條件不良等因素引起。生豬表現跛行、起臥障礙。
1.5 風濕炎癥性關節腫脹。因關節受寒冷、潮濕因素引起,生豬表現為跛行,步伐拘謹,喜臥。
1.6 副豬嗜血桿菌病性關節腫脹,是由豬副嗜血桿菌引起的,豬只表現關節雙側腫大,切開后有漿液性纖維蛋白滲出,劇痛、瘸腿。
1.7 鏈球菌性關節炎腫脹,是多種致病性鏈球菌引起的,多表現單側關節腫脹,初期患豬表現疼痛、發熱、發硬。后期關節針刺有流膿,剖檢關節腔有奶酪樣物。
1.8 豬丹毒性關節腫脹,是由豬丹毒桿菌引起的,急性表現跛行,慢性四肢關節腫脹變形、全身僵硬,呈弓背姿勢,不愿走動。
1.9 支原體性關節腫脹,由豬支原體、滑液囊支原體引起,患豬表現咳嗽,噴嚏,關節腫脹,體溫升高。
總原則是在準確科學診斷基礎上,對因施治,就能起到良好的愈后效果。
2.1 營養性及骨發育不良引起的,患豬在治療中要調整飼料營養成分,注重鈣磷攝入比例,達到1.5~2:1,同時注重光照和補充魚肝油粉。劑量可視癥狀的輕重程度按藥物說明書添加。
2.2 先天遺傳及外傷引起的。遺傳引起的生豬及時淘汰;外傷引起的,藥物一般用氟尼辛葡甲胺、青霉素、地塞米松。傷口用碘酒,雙氧水,消炎粉等處理均可。
2.3 風濕引起的,關鍵是改善圈舍環境,冬季注重防寒保暖,夏季做好通風換氣,避免舍內潮濕,及時清理糞便、污物。
2.4 鏈球菌引起的,群豬飼料拌阿莫西林和強力霉素及跛行鎮痛散,卡巴西林鈣,劑量按藥物說明書;個例豬治療,用林可霉素和地塞米松,劑量按藥物說明書執行,一般連用3 d,每天2次。
2.5 副嗜血桿菌引起的,群豬飼料中拌復方阿莫西林粉和恩諾沙星粉、芪板青顆粒以及卡巴西林鈣粉全部混在一起,連用5 d,劑量按說明書執行;飲水中加電解多維,每500 g電解多維加400 kg水,個例發病豬用利高霉素和頭孢噻呋鈉,連用3 d。
2.6 豬丹毒桿菌引起的,群體豬用阿莫西林飲水5 d,個例豬按8 U/kg劑量注射青霉素,配合用安痛定稀釋,每天早晚各一次,連用3 d,同時做好圈舍防疫消毒。
2.7 支原體引起的關節腫脹,用卡那霉素稀釋泰樂菌素粉針,隔6 h后再注射林可大觀霉素,每天1次,連用3 d。
通過以上治療辦法,患豬治愈效果非常好,治愈率達90%以上。實踐證明對豬關節腫脹病的防治,只要診斷準確,措施得當,就能大大降低豬只發病率,從而提高養豬戶的生產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