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敏,于長東
吉林省公主嶺市懷德鎮畜牧獸醫站,吉林公主嶺 136121
近年來,我國禽類養殖業規模發展,但鴨傳染性漿膜炎等疫情時有發生,往往為養殖戶帶來巨大經濟損失。鴨傳染性漿膜炎具有發病率高、傳染性強的特點,是制約鴨集約化、規?;B殖的重要因素之一。
鴨傳染性漿膜炎一年四季均可發病,沒有明顯的季節性,但在冬春季節常見,主要經呼吸道或皮膚傷口感染,被細菌污染的空氣是其主要的傳播途徑。鴨群密度過大,空氣污濁,營養不平衡等也有可能是發病的誘因。
鴨傳染性漿膜炎具有潛伏期,潛伏期的長短與菌株、感染途徑有很大的關系。有時病鴨1~3 d發病,有時長達一周,病程分為最急性、急性、亞急性和慢性四種,最急性病例在鴨群剛開始發病時突然死亡,亞急性病程一般為1~3 d,慢性病程為7 d或7 d以上。發病前期病鴨精神萎靡,食欲下降,雙腳無力,行走不穩等,同時眼內分泌物增多,也有漿液、黏液或膿液等,鼻內流出漿液或黏液分泌物并堵塞鼻孔,痊愈后的病鴨往往發育不良。
鴨群的日常飼喂中要選擇優質全價飼料,保證微量元素攝入,滿足鴨生長發育的營養需要。鴨舍要有良好的通風,適宜的溫度、濕度和飼養密度,盡量避免擁擠、高溫、寒冷、潮濕等環境,為鴨群創造良好的生活環境。鴨群要保證全進全出,鴨舍定期消毒,并盡量保持合適的濕度和溫度。
適當做好免疫預防工作,可以有效減少此類傳染病的發生。鴨傳染性漿膜炎可以使用傳染性漿膜炎滅活疫苗,在7日齡進行首免,10 d后加強免疫一次。
在使用藥物防治時可以使用多種抗生素等,有一定的防治效果,但導致鴨傳染性漿膜炎的默氏桿菌容易產生抗藥性,在用藥前要篩選高敏藥物,注意藥物交替使用。在治療時具有明顯效果的藥物有頭孢、林可霉素、強力霉素等,在治療時可以按照實際情況進行選擇,也可以配合使用一些抗應激的藥物,提高雛鴨的抗病能力。在治療時也可以使用青霉素、鏈霉素等抗生素,或者使用環丙沙星注射液,搭配使用氟苯尼考拌料喂服,紅霉素溶入水中喂服。一般用藥2 d后,死亡率會出現明顯的下降,5 d后狀態好轉。在治療過程中一定要保證良好的衛生條件,特別是雛鴨,治療必須徹底,減少復發,復發后的鴨傳染性漿膜炎更難痊愈。對于鴨舍要定期進行噴霧消毒,病鴨相關的用具和設施要使用火堿消毒。在已經有少數鴨出現病狀時要立即進行投料,可以大大降低死亡率,藥物防治一般配合環境消毒工作。頭孢、氧氟沙星等藥物在臨床防治上的效果較好。在使用藥物控制發病時,飼養者要保證藥物含量和質量。用藥的同時可以飼喂微量元素,保證病鴨體內電解質平衡等,為病鴨維持體力。
保證鴨群的飼養用水和周圍環境的干凈,在飲水器、飼料槽周圍要保證沒有污染。做好應急防病工作,在天氣產生變化時可以適當改變環境,減少放鴨,做好防曬、防寒、防淋工作。堅持自繁自養,全進全出,在引入鴨苗時就要充分了解鴨苗所在地的疾病流行情況,避免引入帶病的鴨苗,鴨苗首先要進行嚴格的隔離觀察,30 d后無異常才能混入鴨群中共同飼養。進行規?;B鴨,減少散養,相關部門要鼓勵規模化養鴨,減少農戶散養,為鴨群提供更加專業化、規范化的預防和治療工作,提高規模化養殖效益,減少養殖戶的損失。相關部門可以編制有關傳染病的小冊子分發給養殖戶,使養殖戶了解到鴨傳染病的病理特征、判斷方法等,各防疫站的獸醫也要進行指導用藥,鼓勵鴨傳染性漿膜炎爆發前的免疫預防。
要防治鴨傳染性漿膜炎,首要做好免疫接種工作,預防為主,做好鴨群日常的飼養管理,保證鴨舍和使用用具清潔無污染,保證鴨群日常營養充足,提高抗病能力。在鴨傳染性漿膜炎的高發季節,要及時做好檢查和診斷工作,發現病鴨要及時隔離、診斷和用藥,阻隔鴨傳染性漿膜炎的傳染性,減少經濟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