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然
河北省定州市號頭莊農技推廣服務站,河北定州 073000
犢牛是指出生0~6月齡的小牛,犢牛成活率直接影響到牛群健康、生長速度和生產成本,同時對育種效果、利用年限和生產奶量均有影響。因此,如何提高犢牛成活率、改善犢牛護理管理和犢牛健康度,成為當前面臨的關鍵問題。基于此,本文著重對提高規模化奶牛養殖場新生犢牛成活率的對策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分析,以期為廣大同行提供參考。
新生犢牛生理器官發育不完善、自身體溫調節能力差、對外界的適應能力較差,抵抗力低,極易患病,如果護理不當,極易引發死亡。因此,犢牛的護理,成為提高犢牛成活率的關鍵因素。新生犢牛護理主要包括出生護理、斷臍消毒、飼喂初乳等關鍵環節。
首先,在犢牛出生之后,要認真做好針對性的護理工作,及時的將其口鼻當中的黏液清理掉,確保呼吸暢通。如果發現犢牛誤吸了黏液,應通過倒立的方式,對其胸腹部進行拍打按壓,以便于及時的排出所吸入的黏液及羊水,然后使用紗布擦凈犢牛鼻腔及口腔。如果發現犢牛出現窒息的現象,可以通過澆注冷水的方式喚醒犢牛,避免死亡。除清理黏液,保證呼吸以外,給犢牛提供適宜的溫度也是出生護理的重要環節。由于新生犢牛剛剛從母體中排出,所處的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且犢牛體溫調節能力差,如果未提供適宜的溫度,會導致犢牛被凍死。
其次,要做好斷臍消毒工作,及時有效的進行斷臍消毒,能夠有效降低犢牛臍部出現感染的現象。在實際操作中,可以在犢牛的臍帶外部涂抹適量的碘酊,應連續涂抹2 d。2 d后需要進行稱重,并將犢牛轉入到保溫室內,溫度控制在20 ℃左右,并在保溫室內鋪適量的稻草,提高舒適性。需要注意的是,要定期做好墊草的更換及消毒工作,同時要確保保溫室內光照通風正常,為犢牛的生長營造健康舒適的環境。
最后,要做好初乳飼喂工作。犢牛在出生之后,要及時的飼喂初乳。母牛的初乳當中含有大量的免疫球蛋白,通過吸吮母乳的方式,犢牛能夠獲得被動免疫,進而滿足機體營養需求,提高犢牛的免疫力及成活率。飼喂完初乳之后,應讓犢牛自由躺臥,以便于更好的消化。
針對初生犢牛,要高度重視飼養管理工作,嚴格的按照定時、定量以及定溫的原則來進行飼喂,并且保持良好的環境衛生。定時是指每次哺乳時間要固定,每日飼喂3次,飲水自由,定時飼喂的主要目的是讓犢牛形成良好的條件反射;定量飼喂指的是要合理的控制好飼喂量,如果飼喂量不足,則無法滿足犢牛的生長需求,如果飼喂量過多,則會導致犢牛營養性腹瀉的發生,因此要充分的結合犢牛的不同生長階段及實際需求來合理控制飼喂量;定溫飼喂指的是要控制好乳汁的飼喂溫度。由于犢牛的胃腸道消化系統性能發育不成熟,如果溫度過低,極易導致犢牛出現腹瀉;如果溫度過高,則會影響到乳汁的質量。一般情況下,7日齡內的犢牛,其飼喂溫度應控制在39 ℃左右,8日齡后的犢牛,其飼喂溫度應控制在37 ℃左右。犢牛在1月齡前,應單欄飼養,生長至1月齡后,可以進行合群飼養。同時,要關注犢牛每日采食量,動態檢測犢牛健康度。認真做好圈舍的衛生清潔工作,合理的控制好溫、濕度及飼養密度,確保圈舍光照通風正常,定時定期的對圈舍進行全面徹底的消毒。此外,要密切留意犢牛的一舉一動,包括:排便狀況、進食量、精神狀態等。一旦發現異常,應及時進行診斷治療。
不同培養方式對犢牛的成活率也有影響,佟桂芝等試驗表明,人工培養犢牛的方式,其優勢更加明顯,能夠更好的保障犢牛的成活率,減少消化道、呼吸道等疾病的發病概率,促進犢牛的生長發育。
除飼養管理因素外,疾病因素是導致犢牛高死亡率的重要原因。因此,如何降低犢牛疾病發生率,提高犢牛免疫力,做好常見疾病的防控,是提高犢牛成活率的重要舉措。下面將對犢牛常見疾病的預防、治療措施進行總結。
據統計,腹瀉是影響成活率的重要疾病。通過預防、治療犢牛腹瀉疾病,可以有效控制犢牛的死亡率,促進犢牛健康成長。引發腹瀉的原因主要包括飼養環境溫度不適宜、疾病、母牛炎癥導致乳汁變質等。如發現犢牛出現輕微的腹瀉,可以使用乳酸菌素片及多酶片等藥物治療。如果犢牛出現較為嚴重的腹瀉,應及時的補充電解質和水分,具體可以使用糖鹽水+碳酸氫鈉+復方鹽+維C等藥物聯合治療,避免犢牛脫水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