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明星 王子昊

華北軍區和第19堯第20兵團領導人合影遙左起院李天煥堯楊得志堯楊成武堯聶榮臻堯羅瑞卿
作為共和國一支重要的武裝力量,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武警部隊)誕生在中國人民革命的搖籃里。70多年來,這支英雄輩出的隊伍,歷經了血與火的洗禮,曾經多次改變番號,而以中國人民解放軍公安軍名頭最響。在跌宕起伏的發展征程中,作為武警部隊前身——中國人民解放軍公安軍(公安部隊)的主要建設者之一,開國中將李天煥擔任這支雄師勁旅主要領導人達16年之久。他以出色的組織領導能力,為這支數十萬人的武裝的發展壯大,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1947年秋,解放戰爭進入戰略反攻階段,許多大中城市相繼解放。從這時起,為保衛人民解放戰爭勝利果實,各大中城市相繼組建了警備部隊、公安總隊、公安大隊;各省、專區、縣組建了警衛營、警衛連、公安大隊、公安隊、保衛隊、執法隊。1949年8月,為警衛中共中央機關、保衛開國大典安全,成立了中國人民公安中央縱隊,這是第一支正規建制的人民公安武裝。此時,全國范圍公安武裝兵力有24萬多人。
1949年12月,根據《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統一的軍隊,即人民解放軍和人民公安部隊”的規定,全國公安系統高級干部會議制定了《整頓各級人民公安武裝的方案》,整編各地形式多樣、稱謂不一的公安武裝,統一番號為中國人民公安部隊,從省到鄉將各級公安武裝整編為公安總隊、公安大隊、公安中隊、公安隊,實行統一指揮,擔負全國范圍的內衛邊防任務。
1950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決定,軍隊進行統一整編,人民解放軍陸軍整編為國防軍、公安部隊兩大塊:國防軍負責對付外敵入侵,公安部隊擔負內部治安。隨即,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總參謀部確定,以全軍總兵力4.5%的員額,組建人民公安部隊。同年9月22日,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發布《關于成立公安部隊領導機構》的電令,確定部隊番號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公安部隊,任命羅瑞卿為公安部隊司令員兼政委(黨委書記),程世才為副司令員,李天煥為副政委(黨委副書記),吳烈為參謀長。11月8日,以華北軍區第20兵團(司令員楊成武,政委李天煥)機關為基礎,組成人民解放軍公安部隊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李天煥到職工作。

李天煥
李天煥(1912—1986),湖北黃安(今紅安)人,1930年11月參加紅軍。
紅軍歲月,李天煥歷任紅4軍第12師政治部組織科科長、紅四方面軍第4軍第11師政治部秘書長、第11師第33團政治處主任、第30軍第90師政治部主任、第30軍政治部主任,從大別山區轉戰到河西走廊。
全國抗戰時期,李天煥歷任八路軍冀中軍區第四軍分區政治部主任、晉察冀軍區第五軍分區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晉察冀邊區政府公安局局長、晉察冀軍區政治部組織部部長,既能揮戈前線,又能保衛后方。
解放戰場,李天煥歷任冀察縱隊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冀中軍區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華北軍區第3兵團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華北野戰軍第20兵團政委,率部馳騁華北。
縱觀李天煥的軍旅歷程,可以看出他非常擅長政治工作。1937年春,西路軍慘敗河西走廊,他協助李先念攏住西路軍左支隊士氣,團結一心殺向新疆。經歷49個日夜的艱苦轉戰,他們順利抵達新疆關口——星星峽,為革命保留了一批有生力量。
顯然,軍委遴選李天煥擔任公安部隊副政委、黨委副書記,是讓他協助羅瑞卿抓好部隊的政治工作。當年11月,李天煥就協助羅瑞卿“開展剿匪肅特、警衛、工作、學習、生產等工作的立功創模運動”,“以發揚革命英雄主義”為號召,有力推動了部隊作戰任務的完成。
1951年5月,在軍委總參謀部運籌下,在羅瑞卿、程世才、李天煥等奔波下,中南、西南、華東、東北、西北五大軍區公安司令部和鐵道公安司令部相繼成立,按照國防軍軍級編制組成。同年10月,根據22個師編制定額,組建正規公安部隊20個師、3個團、7所軍政干部學校,共計18.88萬人,列入軍隊序列,番號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公安部隊。同時,隸屬公安部隊建制的邊防公安部隊3.06萬人,24個省(市)公安總隊以及五大軍區的6個公安警衛團32.27萬人,剛剛解放地區治安武裝及看押(犯人)武裝10萬人,仍然沿用中國人民公安部隊番號,屬于地方公安部隊,歸地方公安機關領導,不列入軍隊序列。這時,全國正規公安部隊、地方公安部隊共計64.21萬人。
由于有正規公安部隊、地方公安部隊之別,同一性質的內衛、邊防任務遂由軍地同時分擔,執行同一性質任務的公安部隊歸屬軍地兩個系統領導管理。這樣一來,麻煩不斷。羅瑞卿、程世才、李天煥交換意見,深感這一亂象必須盡快解決。1951年7月,羅瑞卿代表公安部隊黨委向中共中央提出統一整編全國公安部隊的建議。毛澤東作出批示:要(要保留公安部隊)、統(軍地公安部隊要統一)、整(軍地公安部隊要整頓整編)、精(公安部隊質量要精)。9月,中共中央決定,地方公安部隊全部正規化,列入軍隊序列,同時進行精簡整編。
1951年12月,在落實毛澤東批示過程中,由于羅瑞卿太忙,程世才積勞成疾,軍委遂又任命李天煥為副司令員,分擔部分軍事工作,直到1955年7月。在中共中央明確“要保留公安部隊”這一大前提下,在羅瑞卿、程世才、李天煥具體落實下,“統、整、精”成為現實。截至1955年底,人民解放軍公安部隊共有員額59.06萬人,部隊全面建設進入了一個重要機遇期和黃金發展期。
在人民解放軍公安部隊發展壯大征程中,李天煥默默耕耘著。
1951年5月,根據羅瑞卿指示,全國公安部隊召開首次組織、干部工作會議,李天煥具體操辦。在他具體主持下,會議結合“三反”運動和審干工作,確定了公安部隊整黨建黨的方針,大大提高了部隊的政治素質。
1953年8月10日,公安部隊召開首屆功臣模范代表會議,李天煥做了大量會務工作。毛澤東為大會題詞“提高警惕,保衛祖國”,接見了會議代表。這次代表會議歷時11天,影響很大。
會議期間,功臣模范們聽取了朱德的重要指示;聽取了總政治部副主任甘泗淇和公安部隊司令員兼政委羅瑞卿的報告;還聽取了公安部隊副政委李天煥所作的《為更好地完成衛戍邊疆鞏固內防的光榮任務建設堅強的人民公安部隊而奮斗》的報告,以及公安部隊政治部副主任李逸民關于公安部隊立功創模運動的總結報告。
會上,李天煥代表司令部、政治部授予以下人員“英雄模范”光榮稱號:一級警衛英雄賀福祥,二級戰斗英雄王立和,二級機關工作模范魯英,二級群眾工作、剿匪模范張福全,二級執勤模范戴子和,二級團結彝族、剿匪模范羅漢文,二級戰斗、護路英雄高維寬,二級肅特模范袁太祥。他們都曾在保衛國防,保衛國家建設中作出過重大貢獻。李天煥代表公安部隊司令部、政治部追贈張景春為“一級舍己救人英雄”。張景春是為救護群眾而光榮犧牲的。
1953年9月27日,李天煥在《人民日報》發表署名文章《警惕地保衛著祖國的人民公安部隊》,向國人介紹了公安部隊在羅瑞卿、程世才等領導下,牢記毛澤東“提高警惕,保衛祖國”的指示,建功內衛、邊防戰線的感人事跡。
由于羅瑞卿擔任公安部部長,工作重心放在公安部,李天煥實際履行著公安部隊政委職責,主持部隊政治工作。羅瑞卿坦言:“天煥同志是我的好助手!”
為建設好這支新生的武裝力量,李天煥牢記毛澤東關于“公安部隊數量不要大,但政治質量要精”的指示,圍繞首屆功臣模范會議關于“把公安部隊建設成為政治質量最好、業務最熟練、紀律和作風最好、同人民的關系最好的部隊”的建設目標,根據公安部隊的性質和特點,始終把堅持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作為一切工作的根本原則,把加強政治思想建設放在各項工作的首位。1954年3月,他主持制定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公安部隊政治工作概則(草案)》下發全部隊。草案將“具有堅定的階級立場、對敵人無比的仇恨、對人民無比的熱愛”作為對全體官兵的政治要求。日常工作中,他和羅瑞卿明確提出:公安部隊要做黨和人民的馴服工具。在加強各級黨組織建設中,他們根據公安部隊長期分散執勤的特點,在分散的排上建立了黨的分支部,班上普遍建立黨小組。在他們的努力下,部隊黨員逐步達到了總人數的30%,共青團員占58%。在工作中,李天煥嚴格要求部隊服從各級地方黨委的領導,并堅持由公安機關主要領導兼任省、市公安部隊政委。
1954年1月,全國軍事系統黨的高級干部會議結束。會議決定,人民解放軍進行一次大規模精簡整編,公安部隊定額為42.2萬人,減少了16.8萬多人。1955年7月18日,國防部發布命令:自8月1日起,中國人民解放軍公安部隊番號改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公安軍,公安部隊司令部改稱公安軍司令部,羅瑞卿擔任司令員兼政委,程世才擔任第一副司令員,韋國清擔任第二副司令員,李天煥擔任副政委兼干部部部長(免兼副司令員)、黨委副書記。這時,公安軍與陸軍、海軍、空軍、防空軍并駕齊驅,為人民解放軍五大軍種之一。李天煥身兼公安軍干部部部長,負責公安軍機關干部選調以及各大軍區公安軍干部配備,身上的擔子更重了。同年9月,人民解放軍第一次評授軍銜,李天煥被授予公安軍中將軍銜。
對于公安軍政治工作,李天煥常抓不懈。他主持下發了《公安軍政治工作要點(草案)》,根據各項執勤任務的性質、環境及采取的不同執勤形式,提出不同類型勤務中政治工作要點,把政治工作滲透到內衛、邊防任務的方方面面,實現了政治工作與中心任務及部隊建設的有機結合。
在羅瑞卿、程世才、韋國清、李天煥等集體領導下,公安軍兩年間圓滿完成各項任務。
內衛執勤工作明顯加強,確保了重要目標絕對安全。在尖銳復雜的內衛工作中,李天煥反復強調:保證毛澤東主席等黨和國家領導人,以及黨和國家首腦機關的安全,是關系革命事業最高利益的大事,必須做到萬無一失。對國慶慶典、黨和國家的重要政治活動,他總是同程世才、韋國清等認真研究,周密部署,確保了萬無一失。
成功平息了涼康、甘孜、若爾蓋等地區的武裝叛亂,維護了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1956年11月15日,公安軍召開保衛祖國社會主義建設積極分子代表會議,毛澤東等中央領導親切接見會議代表,公安軍全體官兵深受鼓舞,部隊建設形勢蒸蒸日上。
1957年1月,中央軍委召開擴大會議,通過了《關于裁減軍隊數量加強質量的決定》,決定將五大軍種撤并為陸海空三大軍種,撤銷公安軍番號及領導機構。
8月29日,中央軍委發布電令:自9月1日起,中國人民解放軍公安軍領導機構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警備部,李天煥擔任部長,領導指揮原公安軍直屬部隊、軍政干部學校以及3個鐵道公安師,同時負責全國內衛、邊防公安部隊的業務指導。公安軍領導機構撤銷后,各大軍區公安軍司令部相應撤銷。各大軍區公安軍部隊由軍區領導,恢復人民公安部隊名稱,部隊規模壓縮到26.8萬人。其余部分14.5萬人移交地方公安機關,改稱人民武裝警察(時稱武裝民警)。
李天煥主持總參警備部工作期間,充分發揮該部協調機構的職能作用,積極開展調查研究,主動加強與各地公安部門的聯系,協商制定必要制度,全力指導內衛、邊防部隊完成任務:在內衛工作方面,破獲、平息暴力事件60余起,捕獲反革命分子、土匪1300余人;指導青海、云南、貴州等地剿匪平亂作戰,殲滅匪特4990余人,繳獲槍支1590支。在邊防工作方面,捕殲特務700余人、暴徒300余人,破獲非法入境分子2萬余人,有力鞏固了祖國邊防。
1958年12月,國家內部安全形勢大好,總參警備部完成歷史使命,合并到國家公安部十六局,改稱公安部四局(武裝民警局),專門業務是指導移交地方的公安部隊(14.5萬人)的建設。
1959年1月,擔負看押勞改罪犯、守護鐵道、守衛廠礦設施的內衛部隊13萬余人,邊防部隊0.9萬人,機關學校0.6萬人,正式脫離軍隊序列,移交地方公安,番號為人民武裝警察。當月,李天煥改任公安部副部長(直到1964年9月),直接領導公安部四局,專門業務是指導這支公安武裝。
李天煥不改政治干部本色,仍舊注重從政治上加強人民武裝警察建設。1960年3月,第三次全國公安政治工作會議召開,李天煥推動會議作出《關于加強人民武裝警察政治工作的決議》,就如何保證黨對這支武裝的絕對領導、如何加強政治思想工作、如何貫徹政治工作制度等問題進行了規范,極大促進了人民武裝警察的政治建設。
在指導人民武裝警察執行內衛、邊防工作中,由于同一性質的內衛、邊防任務,同時由軍隊、地方(人民武裝警察)兩個系統擔負,難以協調統一;由于人民武裝警察過分強調地方性,有的領導甚至都不提“部隊”這兩個字眼,導致中央軍委關于把這支力量“應當作為一支軍事部隊來建設”的指示難以落實。1961年11月,李天煥推動公安部黨組向中共中央提出《關于改進人民武裝警察領導體制的報告》。11月23日,中共中央批示:“人民武裝警察番號可不改變,建制仍屬公安機關,領導體制由軍事系統和公安機關實行雙重領導。”12月12日,公安部發出《關于人民武裝警察部隊領導機關正式成立的通知》,公安部部長謝富治擔任部隊司令員兼政委,李天煥擔任第二政委,實際主持政治工作。人民武裝警察部隊領導機關成立,立即履行領導管理職能,公安部四局即行撤銷。1962年1月,總參批示,人民武裝警察部隊統一稱謂為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實際是番號),簡稱“武警部隊”,不再使用武裝民警的稱謂。
由于實行雙重領導,更加注重軍事性,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面貌煥然一新。這里面有李天煥的一份功勞。
人民武裝警察(部隊)時期,李天煥指導、參與指揮這支武裝勝利完成了內衛、邊防任務:在內衛工作上,參加平叛作戰380余次,捕殲叛匪1.23萬人。在邊防建設上,捕獲特務、間諜及其他反革命分子4430人,東南沿海地區日漸安寧。1961年冬天,毛澤東在公安部的一份報告上批示:“李天煥是個好同志,他在公安部隊干得很好。”
20世紀60年代初,中蘇關系日趨惡化,中美關系停滯不前,臺灣當局陰謀“反攻”,中印邊界硝煙彌漫,中共中央適時提出“備戰整軍”方針,加強軍事力量。1963年1月,根據國際國內形勢需要,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改稱中國人民公安部隊(番號),領導關系、擔負任務不變,謝富治、李天煥任職不變,李仍然主持部隊政治工作。這時,中國人民公安部隊下轄28個公安總隊、3所軍政干部學校、1所醫院,共31.7萬人。
作為中國人民公安部隊第二政委,李天煥狠抓以整頓基層工作為內容的政治整軍,認真做好審查清理工作,進一步純潔和鞏固了部隊。同時,他指示部隊深入開展“五好戰士”“四好連隊”活動,組織全部隊學雷鋒、學“好八連”,聯系工作學習毛澤東著作,促使官兵更加積極投身大比武熱潮,軍政素質全面提高。

1951年袁毛澤東同出席第三次全國公安會議的代表合影
在李天煥和其他領導努力下,公安部隊圓滿完成了內衛、邊防任務:在內衛執勤中,破獲預謀暴亂案30起,捕獲反革命分子273人,查獲各種現行犯1475人。在邊防執勤中,查獲和控制特務、間諜分子1150人。
1963年秋,為有效打擊美蔣武裝特務在沿海等地登陸襲擾,李天煥深入沿海邊防哨所,實地研究對策,召開了沿海6省1市邊防工作會議,明確斗爭重點,調整兵力,加強裝備,開展軍民聯防,使當年登陸的13股武裝特務全部被殲。
1966年2月,由于國際形勢緊張,備戰整軍更顯急迫,毛澤東決定撤銷中國人民公安部隊番號,部隊統一整編為人民解放軍,重新列入部隊序列。各地公安部隊移交所在軍區,全國公安部隊共向各軍區移交36.87萬余人。原公安部隊領導機構與軍委炮兵管理導彈部隊的機構合并,整編為第二炮兵領導機關,李天煥擔任負責人。1967年7月,李天煥被中央軍委任命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炮兵政委,走上了新的工作崗位。
當時,對于公安部隊的歷史、地位和作用,中共中央、中央軍委在批轉的《全國公安部隊整編報告》中給予了高度評價:人民公安部隊在各個歷史時期,“在中央軍委、國務院公安部的領導下,在公安部隊黨委和各省、市、自治區黨委的直接領導下,在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下,在國內外尖銳復雜的階級斗爭中,高舉毛澤東思想偉大紅旗,較好地完成了所擔負的內衛、海防、邊防任務,對維護社會治安,打擊階級敵人,鞏固無產階級專政,保衛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起了重要的作用”。公安部隊取得如此成就,作為公安部隊黨委一員、幾乎經歷公安部隊整個發展歷程的李天煥,自然功不可沒。
1968年10月,李天煥一度成為軍委辦事組(組長楊成武)成員。由于軍委辦事組負責軍委日常工作,其成員非常引人注目。一時間,李天煥成為軍中名人。1968年3月,由于“楊余傅事件”牽連,李天煥遭到隔離審查達6年之久。1974年3月,經過李先念周旋,李天煥終于解除隔離審查,隨即長期休養。
1982年6月19日,中共中央決定,將中國人民解放軍擔負內衛執勤任務的部隊移交公安機關,同公安部門原來實行義務兵役制的武裝、邊防、消防警察統一組建為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李天煥當年戰斗過的部隊番號重新出現于世人眼前。當年的部下向他通報這一消息時,老人情不自禁,淚如雨下。
1986年5月19日,李天煥因病在北京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