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雅玲 曾芳芳
摘 要:基于生態振興與鄉村旅游理念,結合福建省鄉村旅游發展的情況,該文以福建省晉江市金井鎮塘東村的旅游資源為研究背景,提出了鄉村旅游的發展方針,分析了塘東村在鄉村振興視野下的生態旅游資源的狀況,旨在為其他地區發展鄉村旅游提供參考。
關鍵詞:生態振興;鄉村旅游;塘東村;開發策略
中圖分類號 F592.7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20)06-0163-04
鄉村旅游是近階段新起的一種潮流旅游模式,同時也是城市化、工業化不斷發展的成果。在社會高速發展的過程中,回歸淳樸變成了現代城市居民修補自己心靈的重要方式。鄉村旅游成為了現代人們開展短時間休息的重要載體,也變成了推動鄉村經濟發展的全新推動力。農村產業生產和休閑娛樂一體化的旅游模式,不僅促使鄉村旅游發展第一產業,也推動了第三產業的發展,完成了產業的交流滲透。2015年,我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游客的統計人次達到了22億,總營業收入超過了4400億,工作員工達到了790萬人,其中農民從業人員有630萬人,促使農村550萬農民受益。“十二五”時間,鄉村旅游游客接受量與營業收入每年增長達10%以上[1]。鄉村振興策略的落實是黨在十九大中提出的重要決策部署,同樣也是“五個振興”科學理論的核心之一,而“鄉村生態振興”是一項具有較高可行性的措施。由于鄉村的環境承載力有限,在鄉村開發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對生態環境造成一定破壞。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鄉村旅游的開發中注入綠色發展理念,是實現鄉村旅游良性發展的重要路徑,也是鄉村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緊密結合的重要舉措。
1 福建省鄉村旅游發展優勢
鄉村旅游資源的本質是指在鄉村范圍內,具有吸引外來游客的自然景觀、民俗風情、歷史文化等資源,對其進行利用,可以得到社會、經濟與環境收益的鄉村景觀客體。鄉村旅游資源是鄉村旅游活動的一個重要前提與要點,是鄉村旅游業能夠長久發展的基礎,也是旅游生產力增長的一個重要潛力,弄清鄉村旅游資源存量,以及鄉村旅游資源可用度,為評價鄉村旅游資源做好充分的前提基礎[2]。因此,掌握福建省鄉村旅游資源豐富度,對其資源進行評價,可以為開發福建省鄉村旅游資源提供依據。
1.1 旅游資源豐富多元 福建省鄉村旅游資源大體上分為2類,一種為自然類,包括山林景觀、水域風光;另外一種屬人文類,其中包括民俗文化、傳統古村落以及歷史遺址遺跡等。在自然類鄉村旅游資源中,福建省山地、丘陵占全省80%面積以上,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陸地海岸線達到了3752km,位于全國第1,包括1546個島嶼,占有我們國家1/6的島嶼。福建省歷史文化悠久,自然與人文資源的融合,成為具有強烈優勢的鄉村旅游組合體。閩北區域,將南平、三明作為首要的山林景觀旅游資源,成為農業休閑的一個好地方。閩南區域,廈漳泉地帶的海域風光與閩南古村落相得益彰,海島漁村的鄉村旅游名號打響。福建省鄉村旅游的資源十分豐富,鄉村旅游發展具備基礎支撐。此外,福建省屬于我們國家最初的生態文明試驗區。2017年,福建省9個設區城市在空氣標準達標占96%,在全國各大重點城市空氣質量排名中位列第5名,廈門市則是第4名;12條主要河流總體水質優;森林覆蓋水平位居全國第1。這些優勢為游客們提供了更好更舒適的生態環境,以及更多的高質量生態產品。
1.2 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 福建省處于臺灣海峽的西處,將“長三角”與“珠三角”2個區域連接起來,接近東南亞區域,是東亞區域與南亞、西亞、非洲的一個最短航線,具有非常明顯的地緣優勢。福建省的游客既包括來自本省,還包括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的居民甚至是港澳臺同胞。福建人下海遠洋做生意的傳統,使得福建與東南亞之間的情感聯系較深,華僑的尋根之旅一直延續,不曾斷開。福建鄉村旅游客源市場的輻射范圍非常廣闊,在較遠距離旅游區域的選擇中,交通問題是一個重要影響因素。福建省交通便捷、交通網發達,結合了海陸空3個交通體系,給予附近鄉村旅游業一個得天獨厚的交通優勢,為旅客們來到福建旅游提供了更多的選擇。
2 福建省發展鄉村生態旅游中存在的問題
2.1 產業結構不合理,產業跨界融合度不高 福建省鄉村生態旅游的產業結構不合理、旅游產業鏈分段、經濟附加值較低,將旅游接待作為主體的服務產業匱乏,并且住宿、餐飲等還處于初始時期。旅游購物還沒有實現品牌效應,旅游業和加工業的融合程度不足,無法帶動經濟增長,提升經濟效益。
2.2 鄉村生態旅游地基礎配套設施待加強 福建省旅游業迅速發展,國內市場與國外市場客源日益增長,但其旅游的配套基礎設施卻不能滿足客源日益增長的需要。福建省地勢以丘陵為主,大多數鄉村生態旅游景點處于偏遠并且人煙稀少的地方。各個景區、景點之間距離較遠,不能形成良好的旅游路線,交通不便,路途上花費的時間較長。此外,還存在資源不足,接客設施不夠完善等問題。
2.3 產品同質化現象嚴重,特色不鮮明 鄉村生態旅游開發沒有任何的新意,各個景區常見的景觀僅為古樹、奇石、舊房屋,花景則為油菜花、櫻花,菜品則為土雞、土鴨、土豬等。[3]同質化現象嚴重,難以吸引游客,產品也難以滿足游客多樣化、個性化的需求。
2.4 粗放化經營帶來生態環境的惡化 生態環境是當前鄉村旅游發展的一個重要支撐點,生態環境是否優美直接決定了鄉村旅游能否持續發展[4]。農民主體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不夠強烈,缺乏可持續性觀念,盲目開發導致當地環境遭到很大破壞,鄉村旅游的開發與生態環境的保護之間沒有得到良好的協調。
3 福建省鄉村生態旅游發展的機遇和挑戰
3.1 福建省鄉村生態旅游發展的機遇
3.1.1 “美麗鄉村”建設的開展 2014年,福建省推出了《福建省人民政府關于實施宜居環境建設行動計劃》,該行動計劃的首要任務是建設一個美好和諧的鄉村生態環境,圍繞產業支撐、生態保護、文化傳承、創新,根據“布局美、環境美、建筑美、生活美”的要求,以“整治裸房、垃圾清除、污水清除、村道建設、村莊改造”5個任務為中心,展開縣鄉村戶4級聯動[5]。
福建省質檢局同省財政廳根據省委省政府的指示,將創造清新福建為目的,根據福建的地理環境優勢,以及特殊的鄉村民俗,將加大力度推動試點的創建,盡力保留鄉村原始面貌的情況下,設定村莊規劃、村莊建設、生態環境、產業發展、公共設施服務、文體的建設、鄉村文化文明、基層的建設、長期管控等9個方向,并且給出了33項標準,給予美麗鄉村標準化建設模式上一個很大的改變。
3.1.2 生態資源開發得到重視 福建省生態環境良好,生態資源較豐富,加上政府的大力支持,生態資源成為福建省旅游業的一個核心方塊。福建省將成立一個生態省目標為強化生態旅游的一個最佳動力,基于此,生態保護方案也隨之推出。福建山地丘陵較多,森林覆蓋面積大,位于全國的第1位。福建省的海岸線長達3000km,可以開發大量海濱浴場,并且這些浴場各個指標都達到了國際海濱浴的標準。因此,良好的生態環境給予福建省開展生態旅游強大的生態基礎。[7]
3.1.3 生態文明建設逐步開展 福建省作為我國第1個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域,其建設成果廣為人知。福建省委將建設文明生態省作為建設美好福建的重要基礎,并將任務結合到社會經濟發展的各個方向,以期能更好的推動并完成生態省的創建。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污染物的治理和資源的損耗大幅度減少,福建省展現出較好控制資源能源、保持生態環境質量的能力,提前了6年完成了生態省建設總體計劃中的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目標,把生態資源的優勢變成了綠色發展的優勢,完成了從生態省轉變到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的一個跨度。2017年福建省總體河流水得到質量優良占比達到了95.8%,9個設區城市空氣狀況為優秀的天數達到96.2%,森林覆蓋率65.95%、保持全國首位。作為全國第1個國家生態文明實驗區域,福建省勇于探索,提交了一份完美的綠色答卷。
3.1.4 各級政府支持鄉村生態旅游的發展建設 2019年4月,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推出了《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意見》,提出加大力度發展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在《關于鄉村旅游提升與旅游扶貧推進工作的貫徹落實意見》中指出,強化鄉村旅游工作、提升鄉村旅游發展水平,必須要強化鄉村旅游產業的集群,推動鄉村旅游產業的發展,加大鄉村旅游在創新方面的能力,加大鄉村旅游在公共服務措施體系上的建設,不斷補充完善鄉村旅游體系;鄉村旅游標準體系,強化在鄉村旅游人才方面的培養,展開鄉村旅游大眾創業萬眾的創新方案;強化在閩臺鄉村旅游寫作這一方面的舉措。福建省頒布的《加快海峽西岸鄉村旅游發展若干意見的通知》,是支持福建省旅游發展的優惠制度,是幫助福建省加快建設成為生態文明省的必要文件。
3.2 福建省鄉村生態旅游發展面臨的挑戰
3.2.1 生態環境保護任務艱巨 當前福建省農村環境治理整體上取得較好的成效,但是農村生活污染的整治仍然無法適配當前農村階段發展的需要,主要包括以下幾個問題:一是農村生活污染治理力度不夠,周圍村莊沒有較好整治,沒有形成規模效果;二是推進村莊整治進度不平衡;三是整治資金籌措難,專項資金投入不足[9]。福建省生態環境優良,自然資源豐富,但生態保護的任務也非常艱巨,生態產品的生產能力有待加強。隨著城鎮化建設的加速,很多城市污染問題向農村蔓延,垃圾圍村、“白色”污染在農村地區已是常態,在旅游旺季,游客接待量大大提升,給當地帶來效益的同時,游客亂丟垃圾等不文明行為,也會帶來一些環境問題。對生態資源保護性開發是我們今后面臨的重要挑戰和工作重點。在完善基本設施的情況下,必須做好環境保護工作。道路建設,住宿情況改善都會給福建社區與環境帶來一定的影響。
3.2.2 創新力不足,衍生產品匱乏 福建省鄉村生態旅游的建設雖有一定成效,但還停留在表面層次,并沒有進一步深度發展,產品的單一問題依舊存在,大部分的農家樂都是停滯在“吃農家飯,干農家活、住農家屋”的淺層次階段。隨著消費水平不斷地提升,消費者不再局限于單純的商品消費,轉向了更深層次的精神消費,而創新力不足的農家樂逐步失去了對游客的吸引力。景區紀念品樣品單一、缺乏代表性,千篇一律的鑰匙扣、冰箱貼以及明信片,諸如此類的產品與當地文化聯系少,觀賞性不足,代表性不強,附加值低。
4 塘東村生態旅游發展策略研究
4.1 基本概況 塘東村處于圍頭半島的西南隅部位,兩面靠海,三山環抱,擁有較好的自然景觀,海陸交通發達。整個村子的面積有3.5km2,福建省“千村整治,百村示范”試點村,“全國休閑農業暨鄉村旅游”三星級單位、福建省歷史文化名村等稱號,是革命老區基點村和閩南著名僑鄉。
近年來,在泉州市、晉江市、金井鎮等各級政府和海內外鄉賢的支持下,塘東村緊抓“濱海旅游和傳統古村落保護”這一主題,對村級發展做了進一步的規劃和建設。塘東村緊圍繞“美麗鄉村”建設,加大力度發展鄉村的旅游,根據塘東村本身的資源優勢去打造“山海一體、閩僑同源、中西交融的閩南文化傳統村落旅游勝地” 為了實現計劃,用生態文化旅游去實現各個產業的發展。
4.2 生態旅游資源 晉江金井塘東村為革命老區的基點村落,是一個生態環境優美可經濟不夠發達的千年漁村。塘東位于海邊,景色和晉南其他海邊的村落不同,它有一個獨一無二的沙堤,被當地人稱作是“塘東沙堤”。塘東的水質透亮,有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活化石—鱟。沙堤還包含內海灘涂,是候鳥在此棲息與找尋食物的最佳場所,成群的候鳥也是塘東的一個風景。近年來,塘東村有規劃地利用資源優勢,強化基礎設施,實現公共設施配套,完成了塘東海鮮市場1期與海鮮美食城、濱海的休閑公園、濱海大道等一系列民生工程項目。從食、行、娛、美、游、住、購這7個層面去建立一套完整的旅游體系,其中,“游”是塘東村吸引游客的重中之重,分為4個部分——發現之旅、鄉愁之旅、祈愿之旅、生態之旅,4個旅途緊密聯系了塘東村的自然風光、歷史文化和生態環境。
4.3 生態旅游市場分析
4.3.1 塘東村生態旅游客源市場分析 泉州市和縣區、廈門、福州、漳州、南靖、平和、漳浦等地有很多場次的班車能夠直接到達晉江金井汽車站,塘東村的主要客源還是來自于本省居民,但仍然存在2000余名的潛在客源,包括旅居海外的僑鄉以及港澳臺的同胞。因此,塘東村的客源市場并不局限于福建省本地居民,海外的僑胞也是難以忽視客源市場。
4.3.2 塘東村生態游客消費結構分析 能夠有針對性對鄉村生態旅游消費結構進行開發和利用,塘東村的主要消費點在于當地特色食品、風情體驗以及旅游伴手禮等。游客可以在垂釣休閑基地體驗海上垂釣,參與捕魚游樂項目,還可以品嘗新鮮無污染的野生海鮮,在旅途結束之時捎上鮑魚、紫菜、海蠣等伴手禮贈送親朋好友。
4.4 生態旅游發展模式
4.4.1 生態資源保護型旅游發展模式 塘東村作為濱海漁村,最應該守護的是其巨大的生態財富——海灘。塘東的沙堤、舊民宿、西資巖、華僑、對臺優勢、綠色農業都是十分珍貴的資源,應該進行利用,要在保護當中大力發展,不僅要實現百姓富同時還需要實現生態美,加強規劃,找到一個好的定位。塘東村具有700多年的歷史文化,應該被定位作為濱海歷史文化名村,有關部門應成立一個專業的規劃團隊對其進行因地制宜的建設規劃和發展,強化基礎設施的創建,完善公共設施的配套,抓住重心,確立目標計劃,賦予海洋生態旅游資源文化的內涵,同文化產業結合去實現一個濕地文化旅游的形象。抓住海洋生態價值的科普教育意義,通過專業影視動畫去宣傳塘東村,喚起大家對保護家鄉的自然生態和傳統文化古建筑的意識。
4.4.2 創意鄉土文化發展帶動型 文化是農業、鄉村旅游業、生態文明相結合的基礎,創意農業目前是鄉村旅游的一個重要支撐,是農民增收的一個重要來源。CCTV頻道《記住鄉愁》對塘東村進行了詳細的介紹,而影視作品《左耳》、《美人魚》中塘東村作為取景的一部分呈現,增加了塘東村居民的自豪感,也讓村民以及其他人了解塘東村,形成保護家鄉的文化。參加創意農業,可以帶動旅游業發展,通過文化創意產業、旅游業作為主體的第三產業是塘東村的一個發展方向,也豐富了塘東村的產業結構。
4.5 生態旅游觀念培養 大部分農村地區經濟水平比較落后,認識與觀念都十分落后,經營者通常為了眼前的經濟效益而忽略了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旅游活動讓鄉村文化得到城市文化的沖擊,但缺少科學引導,鄉村文化發展較差。生態文明意識淡薄很難使生態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生態鄉村旅游建設要培養當地居民的生態文明的思想觀念、行為方式和消費模式。
4.6 生態文化建設策略
4.6.1 保持塘東村原生態文化的完整性和穩定性 保護原有生態文化的完整性與穩定性,必須強化對塘東村文化的認同感與自豪感,使當地居民以及游客認識到塘東村文化的獨特價值,從而保持塘東村原生態文化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促進塘東村文化在各個方向上的發展。
4.6.2 加強高素質專業人才的培養 鄉村生態旅游產業是一種全新的旅游形式,在有關方面的人才需求上十分嚴格。如導游在接收游客時,也需要指引游客保護生態環境。對于塘東村的經營管理者也應以高標準來要求,提升旅游接待的水平。
5 結語
生態鄉村旅游將會是福建省在未來鄉村旅游發展上的主體方向,在我們國家對生態振興的鄉村建設大力支持下,福建省也需要與時俱進,大力發展生態旅游事業。同時也應注重生態文化產業建設,建立新的經濟增長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價值觀念。塘東村生態旅游的發展對福建省的鄉村生態旅游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為福建其他鄉村開發生態旅游提供了發展的藍圖。
參考文獻
[1]孟秋莉.生態文明視角下的鄉村旅游環境保護研究[J].2017.
[2]劉小琴.福建省鄉村旅游資源評價與整合開發研究[D].廈門:集美大學,2014.
[3]丁麗英.福建省休閑體驗農業與鄉村生態旅游發展研究[J].武漢冶金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7,27(01):17-19,52.
[4]闞越.基于新農村建設背景下的黑龍江生態鄉村旅游研究[J].黑龍江對外經貿.2010(12):15-16.
[5]程曉明.福建省美麗鄉村建設評價的思考[J].質量技術監督研究.2018(1):30-39.
[6]張航.生態文明視域下黑龍江省縣域鄉村旅游發展研究——以富裕縣鄉村生態旅游發展為例[D].黑龍江:黑龍江大學,2014.
[7]林秀婷.福建省發展生態旅游的條件及對策[J].安徽農學通報.2009,15(11):34-36.
[8]梁廣林,張林波,李岱青,等.福建省生態文明建設的經驗與建議[J].中國工程科學.2017,19(04):74-78.
[9]陳翠蓉,葉菁菁,劉偉平.福建省農村生活污染現狀及治理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5(22):313-314.
(責編:張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