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代民族聲樂的發展需要建立在對傳統民歌繼承的基礎上,傳統民歌在當代民族聲樂中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本文通過分析傳統民歌在當代民族聲樂教學中的必要性,從幾個方面探討了當代民族聲樂中借鑒傳統民歌的路徑以及傳統民歌在當代民族聲樂中的價值意義。
關鍵詞:傳統民歌;當代民族聲樂;價值和意義;路徑
中圖分類號:J61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20)02-0069-02
一、民族聲樂藝術的發展情況及概念
民族聲樂是我國從古至今傳承下來的的聲樂民族藝術,它不僅對傳統的民歌、戲曲和說唱藝術進行了充分的延伸,并脫胎于這些優秀藝術,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聲樂文化。最突出的為歐洲的演唱技藝,暨美聲唱法引進中國,民族聲樂又吸收并借鑒了美聲唱法中的歌唱精髓,逐漸發展為具有創新性、技藝性、種族性、發展性和時代性的歌唱藝術形式。縱觀古今,民族聲樂的出現經歷了上千年的歷史滄桑,其發展過程中,歷經了兩次巨大的變革。第一次是在上個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美聲唱法被引進我國后,一場較大規模的聲樂領域的爭論就此展開,“土樣并存,融合發展”的理念隨之產生。第二次是改革開放之后,中華文化地球村的深入提倡,我國對外開放的深入和頻繁,以及民族聲樂自身的發展,民族聲樂藝術隨之從過去傳統和封建的束縛中擺脫出來,大方地與世界各國文化交流與融合。迄今為止,民族聲樂的地位早已不可撼動,逐漸成為中華民族聲樂藝術中獨特燦爛的一朵玫瑰。另外,我國民族聲樂發展也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包容性特點。第一方面:與美聲歌唱方法的融合。在西方的聲樂表演中永爭主體地位的美聲唱法,在幾百年歷史的洗禮與磨合后,儼然促成了熟練專業的演唱技藝和完備科學的歌唱理論。美聲唱法在二十個世紀二三十年代傳入中國后,立刻受到了當時眾多音樂家的青睞,并和民族唱法形成了鮮明對比。但是由于那時候的中國正在水深火熱之中,兩種歌唱方法的相互借鑒和交流并沒有引起關注。直到新中國建立之后,中華文化藝術逐步走向了發展巔峰,美聲唱法和民族唱法的融合問題被重新關注。諸多音樂家的經過嚴謹的調研和證明,“土洋并存,融合發展”的理念隨之誕生。
現實顯示,此方針的確立深刻體現了科學的合理性與先進性,這種藝術見解為我國今后的聲樂藝術發展奠定了扎實的基礎。二者歌唱方法的充分融合使我國聲樂藝術取得了由量變到質變的飛躍發展,當代民族聲樂發展的重要特征是這次融合的有效見證。首先,在歌唱方法上,美聲唱法講究的是氣息上的穩而足,器官上的協調配合,在這個特征上體現音樂共性。民族唱法與之有同而又有不同。同樣,民族唱法主張的歌唱基礎是中氣十足,對歌唱者氣沉丹田嚴格要求,最好一氣呵成。問題是共鳴技術在我國傳統唱法算是一個相對薄弱的技術,由于美聲唱法中的共鳴技術普遍傳授,因此完全可以為民族唱法所用。民族唱法原本的基礎上加上共鳴技術,由此產生的藝術效果簡單直接且高效,大大提升了民族聲樂演唱者的音色,養成了利用少氣息獲得強穿透力的特殊技藝。其次,在歌唱理論上,很多理論著作在民族唱法中并不稀奇,側重于歌唱美學是二者的共同特點,美聲唱法的側重點在于歌唱器官作用的發揮,民族歌唱技藝從未涉及過這個領域,美聲唱法的每一個歌唱器官都有其獨特的的名稱、構造、功能。
二、民族聲樂的潛在價值及意義
民族聲樂堪稱我國民族文化歷史上一朵燦爛的奇葩,改革開放后,民族聲樂藝術迎來了新篇章,融合性的特性也隨之產生,中西方文化的融合、民族間習俗的融合、世界技藝的融合相繼出現,分析融合性特點,我們能更好地了解我國民族聲樂發展的基本特征,為民族聲樂的鑒賞、表演和傳授打下堅實的基礎。
我國藝術中的少數民族聲樂在我國文化藝術寶庫中具有相同地位。少數民族聲樂技藝的定位,嚴重影響著我國少數民族聲樂傳承的發展規模。目前,要想讓少數民族聲樂藝術快速發展,對民族聲樂人才重點培養是不錯的契機,比如特色化的少數民族聲樂教育計劃、少數民族聲樂藝術多元化延伸、開展綜合性和開放性要求,都非常有利于少數民族聲樂藝術地位的鞏固。由于聲樂藝術是“源自群眾、服務群眾”的,所以脫離社會環境影響、沒有大眾的文化需求而單獨運轉根本無法實現。社會大眾藝術中的娛樂性、商業性、大眾性等諸多因素相互制約。經濟水平的發展和百姓生活狀態的好轉使得人們在生活中的最終理想也變得越來越多元化,聲音藝術審美觀念價值的多元化也間接性受到影響。聲樂藝術的多元化、多樣的審美趣味都讓我們從更深入的了解聲樂藝術,理解聲樂藝術的多元化。
三、民族聲樂中借鑒傳統民歌的基本路徑
民族聲樂中借鑒傳統民歌的基本路徑和人民的社會生活有著最直接最緊密的聯系,民歌的創作者是百姓,是人民在長時間活動,生產實踐中為了表達自己的生活,抒發自己的感情,彰顯自己的情趣,意愿而創作的。
民歌是經過人民群眾即興產生,口頭傳播而慢慢成形和發展起來的,它代表了無數人的智慧結晶。民歌的音樂種類具有簡單明了,貼近生活,鮮活優美的特點。民歌的作用是教育與傳承。在我國一些少數民族中,歌唱長篇敘事詩,歷史詩的民歌也被廣泛流傳,例如彝族的“梅葛”、苗族的“古歌”、瑤族的“盤王歌”、哈尼族的“開天辟地歌”、景頗族的“木瑙齋瓦”、獨龍族的“創世紀”、僳僳族的“木刮基”等等。這些民族聲樂收集了有關宇宙與人類產生的古代神話和傳說,祖先對一些自然現象的理解以及史跡、生活文化和禮儀常識。這些民歌曲調沒有較大的跌宕,朗朗上口,但文字較長,有的歌詞甚至長達數萬行,需要幾個小時,甚至幾天才能唱完。這些歌曲在平日不多為傳唱,在節日、祭祀或婚喪禮儀中由巫師或德高望重的老人主唱,氣氛肅穆。
民歌的創作經歷、演唱技巧、流傳過程是統一的一個整體,和人民的日常生產有著緊密且重要的關聯,在傳唱過程中即興創作,在編制過程中演唱流傳。如《長工苦》、《攬工人兒難》抒發了長期被壓迫的長工的悲苦情懷;《繡荷包》抒發了少女對戀人的想念、對幸福生活的向往;《打夯號子》、《川江船夫號子》等,表現了勞動人民在與自然作斗爭時的英勇氣概;《花蛤蟆》、《冬絲娘》等,映射了孩子們天真無邪爛漫的性格。但“有假詩人,無假山歌”。民歌所表現的人民群眾的思想感情是最真實、最深切的。民歌的音樂形式短小精悍,許多以樂段為最基礎的東西,單樂段重復而構成分節歌的結構形式,這在民歌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民歌的音樂和表現手法都很樸實,通俗易懂。傳統的民歌大多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地方特色,方言語調的緊密結合使民謠表現很生活化,形式靈巧、鮮活,沒有眾多規矩的束縛,變化多端。對于各種題材的內容、歌唱、表演場地與條件有很強的適應能力。
四、傳統聲樂及民歌的發展現狀及解決措施
近年來,科技發展,時代進步,同時時代也向人們提出越來越高的要求,站在時代的風口浪尖聆聽時代的呼喚,時代呼喚素質教育和教育改革共同進步,很多高職院校一直處于不斷擴招的飽和狀態。但是音樂老師卻沒有預期的那樣增加,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在音樂師資嚴重不足的背景下,長此以往,就使得老師對音樂教學產生消極的情緒,學生對此提不起興趣,音樂課堂氛圍的構建也難上加難。更不利于音樂教師創新素養的發揮。這種傳統的教育思想和方法,雖然標準化和系統化傳授知識和技能,產生了一定的積極的影響;但這種頑固的教育模式有一個不可避免的缺陷,學生個性的發展受到了嚴重的限制,學生的身心發展不成熟,知識水平同步提高的認識水平不高,適應社會的能力不強,不利于學生全面健康的發展。
高職院校的音樂教師在文化素養,道德品質和奉獻精神等方面都有相應的問題,應付式的教學方式給高職院校聲樂文化的建設帶來極為不利的影響。聲樂教師水平參差不齊,聲樂教學難以得到質的飛躍:聲樂教師作為校園文化教育的重要參與者,在高校特長發展尤其是傳統民歌教學改革中占據著不可動搖的地位。因此,聲樂教資是否深厚,音樂老師是否擁有較高的水平直接影響著高職院校聲樂教學能否順利進行,能否取得優異的成績。近年來高校擴招,高職院校教師崗位出現大量空缺,眾多高職院校迫于無奈,降低教師錄用門檻,學校教資力量參差不齊難以保證聲樂教學順利進行。借助上述諸多問題,當然也會有相應的解決對策。各高校可以創新音樂教學模式,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加強學校教師對傳統聲樂文化的重視。提高對高職院校教師教學水平、能力的考察,形成一種積極的競爭意識,有效的促進教學模式不斷改革與創新,在創新中尋發展;在傳統聲樂教學過程中注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老師只是課堂的引導者,打破原有的老師占據主導地位的固有思想,鄙棄學生只聽、記的原始上課模式,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提高其學習傳統聲樂的興趣。
另外,調動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促進聲樂教學改革的實施也不可或缺。在我國進行大規模的聲樂教學改革是一項長期、整體而又十分艱難的任務。
進行聲樂的傳承與改革不僅是學校的責任和義務,更是社會上每一個人義不容辭的責任。在學校內:學校的各級領導都應該對聲樂的教學改革給予高度的重視,努力營造一個良好的聲樂教學氛圍;相關部門:應給予傳統的聲樂及民歌教學以相應的資金支持以確保其順利發展,并頒布相應的法律和文件推進聲樂文化的深入發展,作為給予青少年最大影響的父母應當不唯分數論,重視學生的全面綜合發展,言傳身教,以自己的親身行動促進學生繼承并創新民族聲樂,使我國的聲樂文化民歌文化熠熠生輝,代代傳承。
參考文獻:
[1]周潔.傳統民歌在當代民族聲樂中的價值和意義[J].北方音樂,2018(16).
[2]李慶文.中國傳統民歌科學性之我見[J].科教導刊(中旬刊),2019(02).
[3]蔣文娟.湖北傳統民歌的演唱教學實踐探析[J].南方農機,2018(11).
[4]喬妮娜.黎族傳統民歌與改編后合唱的比較[J].當代音樂,2019(09).
作者簡介:金泉璦,武漢音樂學院聲樂系教師,副教授,國家二級演員,碩士,碩士生導師,中國民族聲樂演唱與理論研究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