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璐一
摘要:琵琶是中國器樂中最富表現力的彈撥樂器,其演奏技巧的難度、音色的多變性、聲音的穿透性,使其在富有數千年歷史的中國音樂和詩詞文化中擁有特殊的位置,而這些則為琵琶演奏增添了一定的難度。完美的演奏不僅要有嫻熟的演奏技術,更要有內心對于情感的抒發與情緒的表達。內心狀態也要隨著音樂的進行而不斷調整、變化。在演奏中樂曲有急有緩,有連貫有停頓,演奏者要跟隨樂曲的情感變化而變化,收放自如,剛柔并濟。若要真正讓“音符”真正變為“音樂”還需做到以下四點,分別是:情融于手、手融于樂、樂由心起、技始于音。
關鍵詞:情融于手;手融于樂;樂由心起;技始于音
中圖分類號:J6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20)02-0073-02
一、情融于手
音樂是以聲音來表達內心情感的藝術,所以情感的表達便尤為重要。演奏者的情感可以表達在樂曲的節奏、強弱、虛實變化等眾多方面,而要想完美地表達出這些方面,與彈琴時手上功夫有直接的聯系。彈奏時的情感是直接融入在左右手中的,每一次的觸弦都是大腦對雙手的支配。
倘若樂曲是武曲,描寫金戈鐵馬、快意恩仇、兵戎相見的恢弘場面,這種情感直接傳遞到手上,左右手彈琴時自然會更剛列一些,左手按弦更實更確定,右手過弦時會更迅速、更果斷、加重力度,例如《十面埋伏》開頭的幾組四指輪接拂,要求左手按實、右手輪指顆粒清晰緊湊,小臂帶動腕子將力度傳達到指尖,緊接大指拂過四根弦突出重音,強而不燥,營造戰士們在迎戰前夕列營布陣的緊張氛圍。倘若樂曲是文曲,描寫小橋流水、月影石下的閑情逸致,情感融于手后自然要比武曲要更加柔美溫婉,左右手的變化不再是直接、果斷,而是更加的微小、細膩,例如《青蓮樂府》中引子一段,里面的提、打音要柔下來,但并不是變弱,要做到弱而不虛,當情感完全融入到手時,腦海里想象自己想要聽到的聲音,做好準備后在琴弦上彈出,這時的音便自然不是剛烈的,這就是情感融入后的效果。所以當情感融入到左右手時,雙手演奏的狀態會更加放松。
二、手融于樂
手,是人類身體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部分,是人們最直接觸摸世界的重要溝通渠道。通過雙手人們可以感受一切未知的事物,同時也可以去表現一切美好的事物。對于琵琶演奏而言,我們的雙手是使琵琶出聲的媒介,通過我們的雙手在琴弦上的按壓,來使得琵琶發出動人的音樂。
在琵琶的演奏中,我們普遍會注意的是左右手輕重的把握、彈奏的位置、演奏的技術、技巧及音色的熟練運用,這些固然非常重要,但只把注意力集中停留在這一層面上是遠遠不夠的,演奏中應更關注于雙手是否完全融入到樂曲當中,這說起來簡單但實際做起來卻很難,但這確實會影響到整曲演奏的效果,一首曲子是否能打動人心,是否能讓聽眾與演奏者一起投入到一首作品中,這啟到很大的作用。
對于如何將手融于樂,通過在專業課上老師的指導我有了一些自己的見解和想法。在樂曲當中,不光是旋律,左右手也應具有音樂流動的感覺,雙手要在旋律中演奏。要想做到一直融入在旋律中,那么雙手的氣息就要緊貼旋律;在實際演奏中演奏的力度、音色變化、動作的幅度都與左右手氣息的變化有著密切的聯系。倘若彈奏的曲子偏文曲或風格較為安靜,例如《大浪淘沙》,慢板開頭的三個音速度較為自由,大體想要表達作曲者內心的苦悶和沉思,保持中強的力度和較為自由的速度的同時卻又要求三個音保持連貫、情感不能中斷,這便要求演奏者氣息下沉流暢,隨著氣息的起伏左右手也隨著流動的走向演奏,做到音斷而氣不斷,左手可適當加入一些按音、吟弦、揉弦來配合。當演奏到最后一段時,到達全曲速度最快、節奏性最強的部分,需要右手過弦快、準、狠并且加上臂重。
當然演奏時不僅僅依靠雙手,還要有肢體上的動作,當我們全身心的投入時,我們的肢體隨著音樂的進行而產生律動,樂曲發展到激昂時,我們會全身發力有所擺動,安靜平穩時,我們身體便會靜下來仿佛若有思。這一系列的肢體動作都會在一定程度之上幫助我們很好地抒發情感,融入音樂,有利于我們的演奏。
三、樂由心起
音樂,是演奏者們情感的表現。所以要想彈奏出令人滿意、動聽的音樂,我們就必須要與作者的情感契合,用心去感受作曲者所想要表達的情感,這樣在演奏的過稱之中就會與作者達成音樂的契合和溝通,從而就可以演奏出一首完美的作品。但是不同的人演奏相同的作品所傳達出來的含義大多是不同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處理方法,音樂是一種精神的藝術,是需要不斷積累的,只有不斷提高自己的修養、審美等,才能夠在創作和演奏上更加有靈感,將自己的音樂形式更好地展現出來,否則,演奏的永遠只是別人的音樂。
在筆者的學習過程中,陳音老師的《西風詞》對于內心音樂情感有較高的要求。在演奏之前內心里要先想象一個意境,在秋日來臨之際作者走在街道上,秋風吹過落葉飄零的景象,這首曲子要求身心完全安靜下來,去追求秋風吹落葉的那一份淡然和慨嘆,內心思索作者想要表達一份什么樣的情感,是憂愁是苦悶?是豁達是慨嘆?這些都要求我們內心提前有所準備。在此之后所演奏出的音色,是不是當時腦海中期盼、所追求的聲音,做到這點要格外重要,豎起耳朵去聽每一個音符的變動。《西風詞》中的音符很簡單,但是音樂是否從內心產生確實很難的,里面不斷重復的過弦三連音每一遍都要求音色有所變化,每一遍所想表達的場景也是不同的,每一遍觸弦的深淺、觸弦的力度也是不一樣的。當我在心里有所規劃:第一次要蜻蜒點水的場景,第二次要樹葉悄然劃過的場景,第三次要秋風掃落葉的場景時,我驚喜的發現相同的音卻能給人帶來完全不同的感受。所以筆者更加堅信,當內心情感不同時所產生的音樂也必然是截然不同的。
四、技始于音
樂曲中一切的技巧處理和變化都以原譜的音符為基礎,首先要把音彈準、彈實。在我看來,演奏技巧和藝術表現力之間是相輔相成的關系,演奏技巧是用來豐富、填充樂曲,而不能夠以獨立或者是個體的方式出現,那樣反而避重就輕了。
令筆者印象很深刻的是《春蠶》中的那段快板,譜子要求小指抵住一弦,食指和大指進行快速的遮分,之前這樣的演奏技巧我從未彈過,因此我就不斷練習希望通過量變從而產生質變,但我發現這樣的效果并不是很明顯,后來老師點出了我的問題,無論是彈快速還是有些難度的樂段,光會演奏技法是遠遠不夠的,首先要解決的就是基本功的問題,所有的技巧歸結到底還是最基本的彈挑。
彈挑雖是最基礎的指法卻飽含研究,彈挑時若觸弦越深,琵琶的音色也就越厚實、飽滿,觸弦越淺,則音色就越圓潤;同時右手的手指在彈奏時與面板所形成的角度大小,角度不同.音色也會大不相同,當手指垂直過弦時,發出的音色是低沉的、發悶;當用指甲的下偏鋒過弦時,音色則尖銳、剛毅。還有,彈奏時手指與琴弦接觸的時間越短,速度越快,那么指甲與琴弦摩擦時產生的噪音也就越少,音色則會輕快、干凈;反之,若觸弦的速度慢,琴弦的振幅就越平穩,產生的音色就更加沉穩。
雖然對音樂的理解因人而異,對音色的控制運用也是每人不同,但要想真正做到最出色的演奏,以上四點是需要我們銘記在心的。
參考文獻:
[1]談心言.從音符到音樂——淺析音樂中的情感表達[J].大眾文藝,20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