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丹
摘要:“群眾藝術工作是國家和群眾之間的橋梁”。時代的發展,文化巖層的開掘,人民群眾的文化素質有所提高,更大多數的人民群眾已愈來愈不滿足于“自娛”和“觀賞”,他們強烈地期望更多的“參與”和“投入”,得到更多的領悟與啟迪。
關鍵詞:廣場舞;主要特征;社會作用
中圖分類號:J72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20)02-0090-01
一、引言
社會在進步的過程中,隨著科學的發展,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變異,各種藝術形式在整個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都不是一成不變的,都是不斷調整和改變著自己,都是經歷著產生——發展——危機——調整,從而找到自己在人類生活中的正確位置的過程。那么,當前廣場舞蹈的空前繁榮無疑說明了廣場舞蹈這門藝術在當代找準了自身地位,發揮了作用,產生了新的活力。
二、廣場舞蹈的主要特征與其繁榮的必然性
廣場舞蹈藝術的主要特征在于它的自娛性和群眾性。
其自娛性表現在欣賞舞蹈藝術或直接參加舞蹈藝術,是人民群眾一項不可缺的正當的文化娛樂生活。我國各民族自古以來在年節或者喜慶集會上都有唱歌跳舞的傳統習慣。諸如漢族的春節、燈節,藏族的“年節”、“旺果節”,蒙古族的“那達節”,傣族的“潑水節”,彝族的“火把節”,侗族的“踩歌堂”等等。但逢節慶,無論男女老幼,皆濃妝艷服,傾村而出,聚集一堂,歡歌酣舞,自我娛樂,通宵達旦。由于廣場舞蹈直接表達了人民的意愿,抒發了人們的歡快情緒,所以充滿生機,成為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娛樂活動。
1949年,我國最早出現的群眾性“新秧歌”運動便是一例。新中國的成立,使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廣大人民無不以歡欣鼓舞的心情,歡慶解放,歡慶新中國的誕生。伴隨著解放大軍的腳步,扭秧歌打腰鼓的廣場舞蹈活動很快在全國掀起熱潮?!靶卵砀琛敝阅茉谌罕娭醒杆偻茝V,原因就在于它們舞出了新中國勞動人民的心聲,雖然沒有繁多復雜的舞蹈語匯,而那種輕松自然的腳步,恰恰抒發了人民群眾翻身做主人的歡快情緒。
廣場舞蹈的又一特征是群眾性,它使我國的廣場舞蹈具備了雄厚的群眾基礎和經久不衰的生命力。群眾是廣場舞蹈活動的主體,有著接受者、參加者、創造者相結合的特點。
我國解放初期曾廣為流行,國慶35周年前后再度復生的“集體舞”熱又是一例。群眾自娛性的集體舞大多取材于民族、民間,形式多樣,歡快跳躍。有的抒情瀟灑,節奏鮮明;有的舞姿健美,輕松愉快。動作簡單,易學易跳,因此引起了青年們的極大興趣。時至今日,風靡全國的廣場舞熱,其廣度遍及鄉間村落、市井里弄,平民百姓的各個階層。
“舞蹈適應了群眾,群眾方才喜歡舞蹈”。若我們的廣場舞蹈盲目地模仿專業舞蹈,片面地追求什么動作的規范,技巧的高難,就失去了廣場舞蹈的特點。廣場舞蹈大多是群眾自己創造,抒宣胸臆,常以生動的形象來表現本身的情思。作為廣場舞蹈工作者應注意把握廣場舞蹈的重要特征,注意群眾自娛性和表演性的有機結合,充分發揮“和群眾在一起,活躍在第一線”的優勢,時時不忘創作的目的首先是為了表現群眾與時代脈搏息息相通的思想感情和創作愿望,用自己占有的生活中的第一手材料,創作出既有生活氣息又有新鮮感,既易教,又易推廣的廣場舞蹈佳作,走出一條真正具有時代性、群眾性特點的創作新路來。
三、關于廣場舞蹈的社會作用與其發展的可能性
廣場舞蹈的繁榮還取決于社會的重視程度。人們需要從藝術觀賞中審視和反思自己的歷史過程,而社會總是偏愛為自己鼓與呼的藝術作品。
毛澤東同志曾經指出,文學藝術是“團結人民、教育人民的有力武器?!睆男轮袊鴱V場舞蹈近七十年的發展來看,解放大軍的“翻身秧歌”“進軍腰鼓”確實吸引了無數熱血青年投身于革命。新中國成立后的“紅綢舞”“快樂的羅嗦”也曾經給億萬建設大軍以希望和力量。今天廣為流傳的各類廣場舞都給人民以歡樂,或者使人們從中得到健康情緒的陶冶。廣場舞蹈的社會作用不可低估,忽視了廣場舞蹈獨特的社會作用,廣場舞蹈藝術就不能成為時代的真實寫照,不能表達群眾的心聲,因而也就不能達到使人民群眾驚醒起來,感奮起來的目的。
“群眾藝術工作是國家和群眾之間的橋梁”。列寧在論述無產階級文藝時說過:它必須在廣大勞動群眾的底層有其最濃厚的根底。它必須為這些群眾所了解和愛好,它必須結合這些群眾的感情、思想和意志,并提高他們。要使廣場舞蹈藝術繁榮起來,就必須充分發揮廣場舞蹈的認識作用、教育作用、審美作用和娛樂作用,提高人們的精神境界,激發人們的愛國熱忱,開闊人們的認識視野,滿足人們多方面的需要。只要我們注重廣場舞蹈的社會作用,且將認識、教育、審美、娛樂作用同時強化,并行不悖,廣場舞蹈藝術必然會充滿崛起的希望。廣場舞藝術能否生存、發展,既取決于這門藝術本身是否具備強大的生命力,能否進行自我調整,以符合歷史的趨勢,也取決于觀眾以及參與者,特別是廣場舞蹈編導的滿腔熱情。讓我們面對群眾,嘔心瀝血,以更嶄新的姿態進入一個新的時代,并活躍在人民群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