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曉鵬
摘要:丑從來被看作是與美相對立的東西,是不相融的。在中國文化的意識中通常把丑視為與惡等同,是人生的負面價值,是不合規律反和諧的。人們一直以來都是喜歡美的事物,而不喜歡丑的事物。丑的事物是被人們作為是美的陪襯存在,常常被忽視,直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丑的形式在藝術中逐漸受到人們的關注,對于審丑的研究也迅速發展開來。本文就丑這一感性因素在藝術表現上進行分析,了解丑在現今社會的意義與藝術價值。
關鍵詞:丑;審丑;藝術價值
中圖分類號:J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20)02-0161-01
一、早期對于藝術丑的認識
早期的人們更多是實用為主而沒有明確的美丑觀。之后人們希望可以和另一個神秘的世界溝通,通常會戴有古怪的面具,在這時會有一些丑的形象,如巫術的面具,中國古代饕餮紋飾的青銅器,神怪之類,再如西方圣經故事,會有一些地獄魔鬼的想象,它們大體上都是丑惡的形象。通過這個形象統治階級對人們有一種規戒,道德上的引導。但更多的是人們處于對自我,對世界認識的一種缺乏,相信會有某種看不到的神秘力量,使人會產生害怕和敬畏心理。這是最初人們對于丑的認識。
在古典主義時代,人們希望向古希臘羅馬學習,這一時期的藝術探討的更多是美的形式,美的藝術,如表現更多的是端莊典雅和諧的畫面,認為造型藝術必須是美的,凡是與美不相容的,必須讓路,或者至少服從美。當然這些美的藝術,無論是繪畫、文學、雕塑,大體上都是人們對于美的表達,美的向往,從而奠定了人們的審美理念。隨著藝術的發展人們逐漸接受了丑的這種形態,但是更多的是以丑來襯托出美的事物,在美與丑的對照中凸顯美的價值,或者是把丑的東西轉化成符合藝術美的形式。在這里丑還是與美聯系在一起,沒有獨立的體現它的價值。
二、現實生活中藝術丑的表現力
隨著工業的迅猛發展,現代社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伴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不斷追求更好的物質享受,在這個過程中會發現傳統的道德信仰已被逐漸邊緣,取而代之的是商品價值符號占據人們的主流生活。在傳統的理想信念崩塌同時,沒有一個新的價值取向來指引人們,進而產生出一些新的問題。
理想和諧的美是人的一種美好期望,但是這種單一的,缺乏獨立的個體意識的美,是不能完全反映客觀的現實世界,而真實的世界是復雜多變的。如果一味的去美化現實生活,而把現實的丑視而不見,會讓人感到很單薄。因而只有在直面現實,在不完美的形象中才更有生命的生氣。丑之所以沒有消亡,而且在藝術中以不同的形態出現,是由于人們內在不同的感性需要。
現代藝術開始的時候,人們認為藝術家把生活中的事物給丑化了,畫面呈現出與傳統繪畫不同的藝術表現。而藝術家們開始對傳統繪畫表現的那種真實性產生質疑,并開始探索新的表現方法。梵高被稱為偉大的藝術家,是由于他的畫傳達出最真摯的情感,通過畫面的形式以及色彩上的碰撞,深刻表達著他對事物的愛戀。他的作品很多是色彩明亮且飽和度很高的作品,毫無疑問很受現代人們的喜愛,但是在他的早期作品中有很多是不美的。如作品《吃土豆的人》,表現的是最下層貧苦的人家,在夜晚燈光的照亮下,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土豆。沒有什么華麗的場景,作品上的人物看起來很粗笨,可是這就是梵高所看到現實生活中的一個場景,并如實的畫了下來。他的畫面是不美的,可是這種表現方式是獨一無二的,這是他找到的描繪現實最真實的方式。
三、當代藝術丑的否定價值
當代繪畫藝術總是讓當下的人們感到無比的驚愕。繪畫不再一味強調繪畫性,其形式更趨多元化,不再受任何規律的限制,在對正統藝術提出反抗的過程中,美的事物逐漸被拋出畫面,使丑的藝術不斷充斥當代人的視覺神經。通過對表現對象變形化的處理,以圖像解構重組的方式,給觀眾帶來很多全新的視覺感受。如畢加索最有名的作品《亞威農的少女》,在公眾初次看到這幅畫的時候,表示不理解,甚至有些憤怒,因為它完全顛覆人們以往的觀看習慣。他的另一件作品《格爾尼卡》,表現的是二戰時期,戰爭對于人類的摧殘,畫面上很多是被肢解了的身體,頭、軀干,還有些動物的圖形也描繪在其中,畫家是通過這些形象來象征戰爭的沖突與不安的氣氛。在這件作品中人們能夠深刻的感受到,破碎的畫面所傳達強烈的力量,無論是戰爭的殘酷,還是戰爭給人類所帶來的痛苦。
在生活環境急劇變化,人們的工作就業壓力激增,網絡各種傳媒信息泛濫的時代,生活中的人們是越來越迷茫忐忑,人格異化,已極大地影響人們的身心健康。藝術從來是與人相關的,是與社會的變化有密切聯系的,它不再如以往一樣更多描繪社會的華麗,藝術家們開始以哲學家的思維來思考,并表達他們對于現實社會的種種看法,與此同時,西方的現代主流審美開始變化,‘丑的因素逐步凸顯。很多的藝術表現形式,無論是具象繪畫還是裝置、行為藝術,出現了很多丑的藝術形式,人們在面對作品時,產生新的思考,直面現實,清醒的認識生活的周遭。
美學理念從審美到去觀察現實中美的變異,即對丑的表現。在這個過程中,并不是學習怎么變丑或對待丑,而是要了解它,利用它,去完善人們對于美學的觀念,以便更好的審視我們存在的世界。對于我們來說,所有讓人厭煩的甚至討厭的事物,都不應該僅僅停留在對于它外表淺薄的認識,應該深挖它內在的本質和意義。
參考文獻:
[1](意)翁貝托·艾柯.丑的歷史[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0.
[2]朱光潛.西方美學史[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