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校園”日漸成為傳播與傳承非遺文化的重要空間,非遺進校園已成為各地區普普及非遺知識、宣傳非遺文化的普遍做法與有力措施,許多學校嘗試將非遺課程融入學校的長期發展規劃中,在弘揚非遺文化的路徑中助推學校發展。非遺保護對學校發展有著什么樣的重要意義,非遺保護在學校推廣面臨什么困境,非遺保護如何與學校長遠發展有機結合,這些問題成為非遺進校園的關鍵,筆者嘗試以白云區“洪拳進校園”為例,對以上問題進行初步探討。
關鍵詞:洪拳;進校園;建議
中圖分類號:G5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20)02-0264-02
一、非遺進校園的現實意義
(一)非遺進校園的必要性
200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2屆大會通過《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公約中第二條(三)提到:“保護指確保非物質文化遺產生命力的各種措施,包括這種遺產各個方面的確認、立檔、研究、保存、保護、宣傳、弘揚、傳承(特別是通過正規和非正規教育)和振興。2011年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第三十四條規定:學校應當按照國務院教育主管部門的規定,開展相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2017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重點任務中提到:“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遵循學生認知規律和教育教學規律,按照一體化、分學段、有序推進的原則,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藝術體育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貫穿于啟蒙教育、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各領域。”以上相關規定都提到了正規的學校教育對非遺傳承保護的必要性,為非遺進校園提供了法律與政策依據。
(二)非遺進校園的重要性
第一,非遺進校園有利于改變傳統口傳心授、以師帶徒等單一化、小范圍的傳承方式。
非遺文化是一種源自農耕社會的活態文化,傳承人多居住在以熟人社會為社交網絡的廣大鄉村,鄉村成為主要傳承場所,傳承人多年事已高或已辭世,年輕一代伴隨著加速發展的城鎮化進程,多外出務工,許多鄉村呈現青年空心化現狀,在鄉村社會青年人群不足的現實下,非遺傳統技藝項目學習難度大,耗時長、見效慢、收入低的特點更加劇了鄉村非遺傳承的困境,許多非遺項目面臨著“人走藝絕”“人亡歌息”的瀕危境地。在此客觀背景下,非遺進校園具有其重要的現實意義,校園作為非遺傳播的重要場所,可以為非遺傳承保護創設有利條件,校園傳播具有廣覆蓋、可持續、快速性的特點,齊全便利的教學設備,集中統一的教學場所,不同年級的教學對象,常態有序的教學管理,這些都成為開展非遺培訓教育的重要推手,能夠改變傳統的非遺傳承方式,探索新的傳承方式。
第二,非遺進校園有利于促進非遺教育與學校教育的相互融合與促進。
非遺涵蓋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劇、曲藝、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傳統美術、傳統技藝、傳統醫藥、民俗十大門類,種類多樣,內容豐富,非遺可為學校課程設置提供各式素材,成為課程設置的重要資源。在素質教育引領下,學校可根據自身的發展規劃將非遺內容納入學校課程教育體系中,完善學校的課程體制,凸顯學校辦學特色,深化學校課程內涵,營造優秀傳統文化氛圍。非遺文化根植民間,多蘊含著生動的民間實踐與各種樸素美好的思想情感,在其課程長期浸潤下,學生們的品格素養與身心發展都能得到有利提升,這對學校貫徹落實素質教育辦學理念,培養綜合型人才的發展無疑有持續助推作用。
第三,非遺進校園有利于幫助年輕一代樹立正確的文化價值觀,增強文化自信。
在全球化與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下,消費主義盛行,年輕一代面臨著多元化的生活方式,部分年輕人熱衷于追捧流量明星,沉醉于虛擬粉絲社區,唯明星價值觀為準,缺乏足夠的認知與辨識能力,視傳統價值觀為落后時代遺留。部分年輕人偏好“過洋節”“跟洋風”,圣誕節、萬圣節等外國節成為年輕人集體狂歡的首選,而對中華傳統節日如元宵節、中秋節等則置若罔聞,更勿論理解其文化內涵。此外,在課外課程學習中,鋼琴、吉他、小提琴等西洋器樂課程培訓點門庭若市,中國傳統樂器如古琴、揚琴、二胡、琵琶課程培訓點卻是門可羅雀。在全球化的時代浪潮下,如何利用好文化全球化的雙刃劍,正確處理好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的關系,成為文化發展的重難點。從非遺進校園入手,及早向年輕一代群體撒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種子,讓年輕一代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有助于增強年輕一代的對本土文化的認同感,增強其文化自信,進而促使其形成文化自覺。
二、白云區洪拳進校園的實踐經驗
從2014年開始,為進一步推動洪拳在校園的推廣傳播,我區在白云區鐘落潭鎮竹料第二小學、良田第二小學開展了洪拳特色課程教學,筆者在收集和整理竹料第二小學、良田第二小學洪拳特色課程教學資料的基礎上,梳理總結“洪拳進校園”的經驗做法,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立足“以生為本”,從洪拳與學生的特點出發,開設洪拳校本課程
在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與教育教學規律基礎上,洪拳課程立足“以生為本”的理念,結合學校的發展規劃,根據不同年級的學生特點設置相應的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如竹料第二小學通過組建洪拳武術興趣班,每周三下午開展洪拳訓練;良田第二小學結合學校的“鼓樂特色教育”,將洪拳作為“鼓樂特色教育”中的重點內容,貫徹、落實每學年每周開展兩次洪拳授課、學習的教學計劃,讓學生了解洪拳的歷史淵源、基本套路等內容,并成立洪拳興趣班,從全校各個年級中招收洪拳隊隊員共200多人,定期加強洪拳訓練。
(二)以傳承人為傳承核心,定期組織教師培訓,打造洪拳教學梯隊
為讓洪拳校本課程走得更遠,彌補洪拳教學師資隊伍的不足,竹料第二小學與良田第二小學經過聯動體育科組力量,由體育科科組長牽頭,開啟洪拳師資隊伍培訓計劃,科組邀請市級非遺傳承人馮亦慧到校指導體育教師,對各體育教師進行重點培訓,定期定點開展洪拳訓練,要求每位體育教師從熟悉洪拳的歷史文化內涵再到熟練掌握洪拳基本動作,以身示范,發揮自己作為體育教師的特長,逐步掌握洪拳教學要領。經過幾年的嘗試,通過傳承人培訓體育教師這種“以點帶面”的傳承方式,目前竹料第二小學與良田第二小學已逐步打造出一支熟悉洪拳教學的梯隊教師隊伍。
(三)主動實施“走出去”戰略,積極參與省市區各項活動,增強洪拳文傳播力度與水平
為拓展洪拳傳播空間,近年來,竹料第二小學與良田第二小學均以“走出校園開放傳承”為理念,多次參與省市區各項展演與比賽活動,如廣東省傳統武術項目錦標賽(廣州賽區)、廣州嶺南武術非遺文化周、廣府武術文化節、白云區武術大賽、校園藝術節等,通過在省市區級各平臺與各武術界朋友與武術專家的切磋交流,既能夠展現洪拳風采,增加洪拳的聲望,擴大洪拳的影響力,又能夠不斷提高區內洪拳水平,達到一舉多贏的目的。
三、非遺進校園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建議
形成了傳承合力,也取得一定的成績,但目前在實踐過程中,仍存在著急需解決的幾個方面的問題,下文分別分析并提出相應的解決建議。
第一,重視程度不足,缺乏相關的政策支持與引導。
在應試教育的大環境下,許多學校乃至教育主管部門對于非遺進校園的重要性缺乏足夠的認識,教育主管部門對于非遺進校園也沒有相關的政策與制度引導,同時對開展學校也并沒有給予一定的經濟支持。目前,由于缺乏專項資金支持,許多有意愿開展非遺課程的的學校難以推廣此項目。另外,非遺進校園課程設置與教材開發均為學校自行操作進行,缺乏科學的非遺課程實施方案與非遺課程考核評估方法,這造成了非遺進校園課程的隨意性,不利于其全面、持續與深入的推廣。因此,在政府及相關部門應從政策與制度上加強對非遺進校園的引導與支持,提高各方對非遺保護重要性的認知。其次,應加大對非遺進校園的財政投入,設立洪拳保護專項資金,保障穩定的經濟支持。再者,應制定規范化的實施方案與考核評估方法,為非遺進校園提供必要的理論支撐。
第二,師資力量匱乏,合格師資力量培養難度大。
目前,非遺進校園主要依賴非遺傳承人,或者非遺傳承人與學校老師單一結對進行,由于目前各類別非遺學徒較少,師資較為匱乏,非遺校園培訓工作主要由傳承人承擔,時間與精力的有限加大了培訓的強度與難度。另外,傳承人雖擁有豐富的教學實踐能力,但對教育教學理論與教學技能掌握較為缺乏,反之,學校教師雖熟悉掌握教育教學規律,但對非遺項目的實踐要領卻知之甚少,這都直接制約了培訓的教學效果。
第三,教材開發與課程匹配度較低,缺乏互動性與趣味性。
目前非遺進校園多有開發相應的校本課程教材配套使用,教材編排多以非遺項目內容介紹為主.主要包含傳承人實踐教學圖片及套路解說文字,專業術語居多,對于教學對象而言略顯枯燥,知識呈現方式不夠生動,容易使學生產生畏難心理,影響學生對非遺項目的掌握。針對這種現狀,建議學校在教材開發上聯動教材編寫專家,傳承人及在校教師共同參與,從學生的認知特點出發,在編寫中注重多維度地、互動式地營造教學情境,寓教于樂,寓學于樂,讓學生們真正親近洪拳,熱愛洪拳。
四、結語
校園已成為非遺傳播的重要陣地,非遺進校園也成為許多區域傳承保護非遺項目的常態工作,并取得了良好成效。當前非遺進校園面臨著各種發展困境,從相關政策引導支持入手,聯動各方傳承力量,堅持“以生為本”的傳承理念,開發融趣味性與互動性的教材,才能持續讓非遺進校園煥發生命力,更好地推進非遺項目的傳承保護。
參考文獻:
[1]吳文科.非遺如何“進校園”?[N].中國文化報,2014(06).
[2]鄧美蓮,趙蘭.非遺入校園:面向未來的非遺傳承之路[J].教育教學論壇.2016(06).
[3]張濤,張域,孫麗.“非遺”項目進校園、入課堂的教育實踐研究[J].包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06).
作者簡介:陳君慧(1986-),女,廣東汕頭人,大學本科,助理館員,非遺傳承保護,廣州市白云區文化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