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偉明
摘要:饒宗頤是我國享譽海內外的一位學術藝術大師,其學術成果之豐碩已經成為一門獨立的學問。本文從民族文化史觀以及世界性意識兩個方面對其學術思想進行闡述,之后從書法、繪畫、音樂等方面對其藝術理論進行闡述,一窺其風采。
關鍵詞:饒宗頤;學術;藝術理論
中圖分類號:J120.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20)02-0268-02
一、前言
作為我國老一輩的著名學者,饒宗頤先生的學術和思想在我國文化自信重建的進程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針對饒宗頤先生學術和藝術的研究逐漸形成了一門獨立的學問——“饒學”,雖然該領域現今論文數量已達近千篇,但不論是研究深度還是廣度都存在廣闊的進步空間。基于此,本文將闡述饒宗頤學生的學術思想和藝術理論,希望可以為今后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參考借鑒。
二、饒宗頤先生的學術思想闡述
(一)饒宗頤先生的學術研究地位
在新中國成立之后,由于特殊原因出現的“閉關鎖國”現象使得我國關于社會科學的研究一直處于閉門造車的狀態,研究水平難以獲得顯著提高。而在這一時期內,饒宗頤的學術研究則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為國內外漢學研究的溝通交流搭建了橋梁。其很多著作傳到國外之后都引起了學術界研究中國思想的熱潮。饒宗頤完全可以稱得上是我國新時期開創全新研究風氣的宗師級人物,其學術研究進路值得現在很多學者遵從和參照。
(二)饒宗頤先生的學術思想
1.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本的民族文化史觀
饒宗頤先生所推崇的民族文化史觀強調秉持民族文化的優良傳統,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推動中華文明的高層次復興,其具體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立足本位文化,大力表彰中華文明的巨大生命力和影響力。在饒宗頤先生的學術研究進程中,對中華傳統文化一直保持著高度的重視,其很多學術成果都和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相關,形成了一系列中國古史重建的論述。例如,其《神話傳說與比較古史學》論集所包含的40余篇論文中采用三重證據法,基于地下文物和出土文獻,鮮明的闡述了中國燦爛遠古文明及其與世界文明之間的密切聯系。對中華歷史文化所具有的高度文化自覺使得饒宗頤先生對中華文化保持著堅挺的自信,新世紀初他在北京大學所做的演講中就明確表現出了自身對中國悠久歷史以及連續文化傳統的自豪。除了對中華文明的歷史進行描述之外,饒宗頤先生還以中華文明為何具有強大生命力為課題,提出了加強民族文化認知自覺意識的必要性,對“民族虛無主義”進行了嚴厲的批評。
其二,去蕪存菁,對中國史學之精要進行了科學總結,使得中國傳統史學在新時期重新煥發出生命力。饒宗頤先生意在通過研究對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和糟粕進行辨別,在此基礎上去蕪存菁,科學的挖掘、總結傳統文化的精要,使其在新時期獲得全新的發展。如饒宗頤先生在《國史上之正統觀》一書中對中國沿襲幾千年的傳統史學文明進行了科學提煉和理論總結,綜合了由秦代至清代超過200篇的古代正統論文獻,對中國古代史學正統論的源起以及發展進行了全面的論述。饒先生在研究中并不完全肯定或是贊同歷史上的正統論,他提倡去蕪存菁、“深批其謬”。同時對史學的根本意義進行闡述,將其作為正統論精要挖掘的根本。在此基礎上將正統論的精要凝練為“歷史之秤”,謂“正”,謂“大”。
2.高瞻遠矚、視野開闊的世界性意識
饒宗頤先生在做學術研究是從來不困囿于一隅,而是著眼于“世界性意識”,從世界文明發展的進程中將各個國家文化的發展有機聯系起來,以此襯托出中華文化在世界文明發展中所占據的重要地位,具體內容如下:
其一,在全球視域下,探尋研究對象的淵源流變和影響所及。饒宗頤先生的歷史研究事業十分開闊,對歷史問題的論證也令人信服,如饒先生在《符號·初文與字母——漢字樹》一書中就從世界性角度切入,對漢字的發展成就進行了考察總結。
其二,饒宗頤先生的研究為中國學術和中華文明更好的走向世界作出了巨大的貢獻。饒宗頤先生通曉多國語言,這為其與世界各國漢學家的交流溝通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也為中國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了契機。從上世紀中期開始,饒宗頤一直在世界學術講壇上推廣中國學術和文化,如1957年他攜論文《楚辭與考古學》參加在西德召開的歐洲漢學會。次年,攜論文《楚辭與詞曲音樂》參加在意大利召開的歐洲漢學會。他的很多著作都在國際漢學界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并將許多中國學者的思想和研究成果推向世界。1962年,饒宗頤先生獲得了國際漢學的最高成就獎“漢學儒蓮獎”。曾任法蘭西學院漢學研究所所長施舟人說:饒宗頤先生是全歐洲漢學界的老師。
除此之外,饒宗頤先生還在上世紀60、70年代多次到日本開展講學或是參加學術會議,并在日本學術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闡述中國學術和文化,極大的促進了中日文化的交流。
3.求是、求真、求正的學術追求
饒宗頤先生在進行學術研究的過程中一直秉持著求是、求真和求正的精神,這是其學術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自改革開放以來,思想、經濟的開放使得我國學術研究領域呈現出百花齊放的盛景,但也存在良莠不齊、泥沙俱下的問題,其根本原因是學風不正、學術目標不實,對此,饒宗頤先生在北大百年校慶的演講中明確提出了“求是”、“求真”以及“求正”的三大目標追求,即實事求是,認真去認識歷史以及用于服從真理,去修正自己,他多次對自己的著作進行重編,不斷轉變思想,自我修正,完善以往的工作。如他在發表了古地辨擬目后,并未繼續編纂和出版《古地辨》,原因就是他對其早先的論點已經有了不同的看法,在屢次比勘之下仍舊無法取得理想的成果,于是決定放棄,不能草草重編出版。
三、饒宗頤先生的藝術理論
除了歷史、文化方面的研究外,饒宗頤先生在藝術理論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詣,主要表現在書法、繪畫和音樂等方面。
首先,饒宗頤的山水畫獨樹一幟,其選材之廣泛并不僅限于國內。
在人物肖像畫創作上,先生博才眾家之所長,在效仿、借鑒的基礎上推陳出新,形成了極具個人特色的藝術創作風格,同時其書法作品被譽為“無體不工”,可見也達到了很深的造詣。饒宗頤的繪畫和書法作品中同樣體現出了濃郁的中國傳統文人的藝術氣息,其國畫作品題材涉獵廣泛,涵蓋山水、人物、花鳥等諸多領域。書法則根植于古文字,借鑒古代書法名家,自成一派。除此之外,饒宗頤先生還對中國古代美術起源進行了系統的梳理,形成了諸多研究著作,其中關于我國各個歷史時期器物圖案形式和藝術創作技法的點評詳細透徹,為我國美術工藝的發展具有極高的借鑒價值。饒宗頤先生舉辦過很多書畫作品展,并刊發了美術書法作品集,很受收藏界的歡迎。
其次,饒宗頤先生在禮樂方面的研究也獨樹一幟,內容豐碩,見解精辟。
有著很高的造詣。尤其對古琴情有獨鐘,他曾在20世紀五十年代求教于我國古琴大師容心言,學習古琴演奏技法。受興趣的驅使,他還對古琴琴譜進行了深入廣泛的研究,發表了關于古琴發展歷程研究的專著《宋季金元琴史考述》,在世界音樂史研究界引起了巨大的轟動。
四、結語
綜上所述,饒宗頤先生在歷史文化學術研究和藝術理論研究方面均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發展及其在世界范圍內的推廣作出了巨大貢獻。
參考文獻:
[1]王岳川.君子不器依仁游藝——饒宗頤先生的學術藝術境界[J].教育傳媒研究,2018(03).
[2]郭景華,殷學國.論饒宗頤藝術史論的文化精神——以對《畫——國畫史論集》的探論為中心[J].韓山師范學院學報,2018(04).
[3]林曉萍.饒宗頤先生學術研究地位及學術與文藝理論研究[J].大眾文藝,2018(03).
[4]趙小華.圖像:饒宗頤文化史研究的靈動因素[J].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07).
[5]郭景華.會通與互文:饒宗頤兩漢藝術史論及其當代意義[A].古代文學理論研究(第四十輯)——中國文論的思想與智慧[C],20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