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俊

補短板、強弱項。深入實施“補短板”專項行動,確保村級組織有人干事、有資金辦事、有能力辦事。著力強化基層保障。明確每個村不得少于3名定額補貼干部,增加財政投入5000余萬元,將村副職定補干部最低年報酬從1.2萬元提高到2.4萬元以上。選派1876 名第一書記和9000 余名機關干部下沉一線,指導幫助村黨組織脫貧攻堅。著力培育后備力量。建立“三定四個一”(定向培養、定標培養、定責培養,開展1次專題培訓、組織跟班學習1個月、主持召開1次群眾會、聯系10戶貧困戶)工作機制,培養村黨組織書記后備人選1917名,儲備“兩委”后備干部5527名。加大農村黨員發展力度,729個貧困村共發展黨員631名,培養2749名入黨積極分子和入黨申請人。著力發展集體經濟。出臺《恩施州關于發展新型村級集體經濟的意見》,州級財政每年投入1000萬元,引導扶持發展新型村級集體經濟,423個“空殼村”全部破零。
抓提升、強能力。以提升組織力為重點,把基層黨組織打造成堅強戰斗堡壘。提升黨組織領導力。教育引導群眾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大力弘揚老英雄張富清堅守初心、不改本色的奉獻精神,王光國新時代“愚公精神”等,教育黨員干部主動擔當作為,激勵廣大群眾自力更生、脫貧致富。提升班子戰斗力。深化村黨組織書記縣級黨委備案管理,做實換屆“后半篇”文章,調整不勝任、不適宜村黨組織書記176 名,推行“兩委”成員縣級聯審,進一步明確村黨組織紀檢、組織、綜治等委員職責,全員輪訓1.2 萬名村“兩委”成員,村干部隊伍履職能力明顯增強。提升骨干隊伍引領力。實施黨員創業致富計劃,引導7.7 萬名農村黨員和1.6 萬名鄉土人才帶頭致富、帶領群眾致富,有力推動了全州貧困群眾穩定脫貧。
促均衡、強質效。強化分類指導,統籌推進各領域基層黨建提質增效。不斷完善城市基層黨組織體系。州城主城區3 個街道組建14 個社區“大黨委”、52 個小區黨支部、310 個網格黨小組,吸納200 余家轄區單位共建共治共享。推動機關黨建走在前、作表率。出臺《關于加強和改進州直機關黨的建設的工作措施》,嚴防機關黨建“燈下黑”,對14 家州直單位黨組開展基層黨建專項巡察,推動機關黨建工作再上臺階。持續推進“兩新”黨建擴面提質。成立全州民辦醫院黨委和土家女兒城商圈黨委,選派1183 名“兩新”黨建工作指導員,有效推動“兩新”領域黨建工作再擴面、再提質、再增效。
2020年,將圍繞“抓深農村、抓實城市、抓優機關、抓活‘兩新”基層黨建目標,持續固底板、補短板、強弱項,全地域、全領域、全要素、全功能鍛造堅強有力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推動黨建工作與中心工作深度融合,將黨建資源優勢和黨建活力轉化為引領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基層治理的強大動力,為恩施州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強組織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