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歡
“油茶花盛開在上崗,鄉親們過上有尊嚴的生活,幼有所依老有所養……”深冬時節,伴隨著張天甫《油茶花》的旋律,開啟了我第一次進村扶貧之旅。說來臉紅,工作兩年多來,我從未直接參與扶貧工作,到組織部工作后,搭上了“末班車”,結對聯系4戶貧困戶。
當車子行駛到村間小路,兩旁山坡上怒放的油茶花吸引了我的眼球。曾有同事講述,雙凼槽村是典型的“八山一水一分田”。車停后,在村黨員群眾服務中心駐足放眼望去,果真如此,目之所及,一顆顆油茶樹遮掩了泛綠的巖石,像極了成片的土。走近一看,油茶樹長成之處不過巴掌大,周圍全是堅硬的巖石;用手一刨,薄薄的土層下也是巖石,但拇指大的油茶樹,二十幾歲的小伙子根本撥不出來。
作為一名組工干部,為何不向油茶樹學習,學習它“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的韌勁,雖身處惡劣的環境,卻仍然奮力向下扎根,不斷汲取自身成長的“營養”。
因是第一次入戶走訪,駐村“第一書記”親自帶著我。我自小生長在農村,日常與質樸的村民打交道多,但這一次我心里還是有些忐忑。“第一書記”好像看出了我的焦慮,一路上教我說話的方式,介紹每一戶的基本情況。
最先到的是稍遠一些的田金蘭家。田金蘭及其大兒子均外出務工,二兒子在部隊服役,留下身患重病的愛人在家。詢問起其愛人的病情,他情不自禁地說:“要不是每次住院的醫療報銷,我這病是醫不起的,有一次就報了9000多。”
來到吳先富家時,他正在搬拖拉機拉回來的柴,看到我們來了,趕忙招呼我們進屋坐。看著火爐上方的豬肉,我問了句:“年豬已經殺了啊?”“是的,殺了一頭。現在國家政策好,喂了兩頭豬政府還補貼1000元,另外一頭等兒子兒媳回來了再殺。”老吳臉上堆滿了笑容。
在與每戶交談的時候,我深切地感受到了“人窮志不窮”這幾個字的力量,體會到了山里人的勤勞質樸。
趁著中飯后休息時間,我再次來到油茶樹旁,拍了幾張油茶花的特寫。站在油茶花中,此情此景,讓我回憶起小時候滿山找尋茶泡的美好時光。
村干部告訴我,基于雙凼槽村的自然環境,發展油茶比傳統種植玉米、紅苕的效益要高,更利于村民致富。目前,全村共種植油茶2500余畝,大部分都已開始掛果,村里油茶廠正在抓緊施工建設,即將投入使用。
漫山盛開的油茶花,村民致富的新希望。離開時,我望著或近或遠處盛開的油茶花,心里想著,豐收之時,雙凼槽村定會呈現人人摘茶果、戶戶曬油茶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