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開冬
(河南省平頂山市農科院,河南 平頂山 467001)
一進入秋季后期,出現低溫、溫差加大,雞病就會增多。
最嚴重的是呼吸道病、產蛋下降表現的疫病,這兩類病又引起具有大腸桿菌病臨床特征的癥狀,而且很容易形成頑固性的大腸桿菌病。
一部分病例表現為輕微的甚至不易察覺的呼吸道病,逐步出現,或者很快就出現大腸桿菌病,而且因為在臨床看到大腸桿菌病癥狀和剖檢變化之前,按照大腸桿菌病治療效果很差,甚至隨著治療越來越嚴重。
不是單純的大腸桿菌病,有病毒病背景。主要是新城疫、禽流感這兩類,部分可能有傳染性支氣管炎、傳染性喉氣管炎,或者雞痘。免疫導致這些病毒性疫病在疫苗抗體的保護下,不至于發生死亡,但是表現為腹瀉、糞便發生黃色或者綠色與白色變化、采食量下降、呼吸道癥狀、產蛋量下降等。在這些癥狀出現的過程中,或者在用藥控制了表面病情后,發生零星死亡,剖檢具備心包炎、肝周炎、腹膜炎、輸卵管炎癥等變化。
藥不敏感。因為限制抗生素、抗菌藥物、激素類和其他有助于抗病毒和抗菌的藥物,而中藥和其他生物成分制劑如抗菌肽、溶菌酶等使用劑量和時機不合適而表現為不敏感,或者藥物本身不敏感,造成效果不好。
用藥過度,會有心臟、肝腎、腸道損傷。很多藥物具有副作用,損害內臟器官。在用藥的過程中,一般來講發生疫病需要降低飼料蛋白含量,甚至減少飼喂量,并增強維生素與調整肝腎代謝的藥物,但是這些措施往往跟不上。因為追求速治、治療效果不明顯、病情反復等原因,導致大劑量、長期用藥、過度重復用藥等,導致藥物使用總量和頻率超出機體代謝承受能力,表現為內臟器官損傷。臨床上比較多見的是肝損傷、腎腫、腺胃與肌胃出血糜爛等。
一部分雞病得太嚴重了,不能正常吃進藥物、臟器衰竭。一些病雞因為病程太長、體質衰退、代謝能力下降,在低采食量、高濃度藥物的綜合作用下,造成內臟器官功能衰竭。中醫講中氣下陷、邪氣過盛、矯枉過正、運化失調、病入膏肓、不可救藥。
從傳染病控制的角度和經濟角度講,一些重癥的病雞,應早淘汰。
冷為病根,溫差加速疫病發生,通風不良、營養不良、飼料和飲水中的有害物質等是疫病發生的基礎原因,不良的管理造成機體抵抗力下降,使一部分雞變成易感雞,一有應激即可發病。
冷應激造成的病毒性呼吸道病(禽流感、新城疫、傳支、傳喉)、細菌性呼吸道病(傳染性鼻炎、支原體病、大腸桿菌病)。除了大腸桿菌病之外,上述疫病均具備低溫易發、溫差加大易發的特征。這是冬春季節發生呼吸道病的生物學原因。
長期應激和慢性疫病引起的壞死性腸炎。應激類疫病包括長期溫度偏低、長期通風不良、飼養管理經常發生變化等。慢性疫病主要是球蟲病、壞死性腸炎與潰瘍性腸炎、非典型新城疫、非典型禽流感、傳染性支氣管炎、支原體病、傳染性鼻炎等。新城疫或者禽流感與傳染性支氣管炎、傳染性喉氣管炎、支原體病、傳染性鼻炎等混合感染則很容易繼發大腸桿菌病與沙門氏菌病,也表現為腸炎。
冬季雞舍密封和不通風、通風減少,造成的霉菌孳生、飼料原料(豆粕、玉米等)霉變,霉菌毒素損傷內臟,造成肝腎損傷、肌胃炎、腺胃炎、腸炎。這些病因造成腸黏膜脫落,排黃糞、綠糞、紅糞、稀糞、灰白色糞便。
免疫抑制是底色病。從臨床角度講,除了病毒性關節炎、淋巴白血病、馬立克氏病、網狀內皮增生病、法氏囊病等,球蟲病、霉菌病、壞死性腸炎、滑液囊支原體病、雞毒支原體病、非典型新城疫、禽流感等,均對免疫產生抑制。因為這些疫病損傷內臟器官與免疫系統,比如常導致腸道的淋巴系統受損傷、腸黏膜破損導致黏膜屏障功能大幅度減退等,嚴重降低機體抵抗力。
維生素使用不足、消毒劑使用缺失和誤區等,抵抗力下降,環境污染,病原滋生,突破機體防線。
從理論上講,維生素在市售的預混料、濃縮料、全價料中均設計得很好,但是因為企業標準不同、儲運、使用等環節差異,加上疫病、生產管理應激等,導致營養不足,減損機體抵抗力。而維生素則是最快捷的緩沖應激、增強體質的手段,但是因為經濟代價原因和意識問題,維生素的補充往往是不足、滯后、盲目、隨意。
消毒劑是大型蛋雞場必需的管理手段,但是存在消毒制度的科學性、低溫季節消毒方法處理、消毒劑選購前的檢測驗證等問題,導致消毒工作缺陷很大。理論上講,傳染病可在一夜之間、幾天之間迅速傳播,但是消毒工作太落后了,至少存在消毒劑質量檢測普遍缺失、低溫季節消毒效果降低等現實問題。很多微生物在2~8℃以下活性降低,消毒劑效果要打折扣。
診斷要點主要是問、看、實驗室檢測、經驗綜合分析四項,最好看看發病之前15~30 d的生產記錄。按照臨床的表現,重點注意以下要點。
黃綠糞說明雞群比較嚴重地感染了病毒病或者細菌病,紅糞說明有球蟲病或者細菌性腸炎、霉菌毒素引起的腸黏膜損傷。白色糞便較多要考慮肝腎損害,清水稀便過多則考慮蛔蟲和絳蟲等寄生蟲病,因為長期疫病和用藥導致腸黏膜脫落與腸壁變薄。
各種病有其典型特征,比如新城疫常表現為呼嚕、“哦—哦—啊—啊—”的長調鳴音;禽流感經常表現為咳嗽;傳染性喉氣管炎則明顯甩頭并有血條或者黏痰,雞毒支原體則表現為較輕的呼嚕呼嚕水性啰音。
觀察是否腫頭、流鼻涕、眼眶和顏面是否腫脹,精神狀況(無論什么病,要看精神)。
傳染性喉氣管炎常在發病初期眼瞼充血、眼眶有泡沫,并伴發甩頭,“勾—喀—”鳴叫聲。
傳染性鼻炎則常為單側性腫臉、流鼻液,鼻氣孔黏液和干酪物粘附飼料,前期病雞精神正常,后期萎靡不振,死亡率前期不高。
禽流感發生和傳染性鼻炎類似的顏面腫脹、流鼻液等,但是患禽流感的病雞精神很快變差,而且容易死亡。嚴重的禽流感有雞冠末梢發紫、腳鱗出血等外觀變化。

雞毒支原體表現眼內有泡沫、眼眶周圍腫脹,呼嚕,一些病雞痊愈后,眶下竇的炎性分泌物不能排出和充分吸收而表現鼓脹后遺癥。傳染性鼻炎痊愈后,顏面恢復正常。
新城疫的顏面部沒有明顯變化,但表現啰音、怪叫較多。
雞痘則有明顯的黏膜突出結痂病變,部分喉頭、氣管發生黏膜型雞痘,表現類似傳染性喉氣管炎的變化。
氣管、腺胃、肌胃、腸道、胰腺、肝臟、腎臟、脾臟等,各病有診斷的特征病變。
敗血型大腸桿菌病常表現為腹膜炎、氣囊炎、肝周炎、心包炎、卵巢炎(卵泡充血或者破裂)、腸炎,具有“六炎”特征。
傳染性鼻炎剖檢見眶下竇、口腔腭裂等大量黏性分泌物,口腔內大量粘附飼料,內臟除了卵泡充血或者破裂外,沒有明顯特征病變。
雞毒支原體剖檢常見眶下竇、胸部氣囊、腹部氣囊黃色或者白色干酪樣分泌物,氣管黏液,其他器官病變不明顯。
傳染性喉氣管炎剖檢主要是喉頭、器官充血、出血、血條、干酪物。嚴重的器官干酪物貼壁形成管狀物,或者堵塞氣管喉頭。內臟不見明顯變化。
禽流感剖檢可見類似傳染性鼻炎的鼻腔、腭裂病變。更常見肉垂腫脹并在腫脹部位內部有黏液、腺胃乳頭出血甚至糜爛、腺胃壁上有乳白色濃厚黏液、肌胃底部出血、胰腺邊緣出血和胰腺玻璃泡狀透明壞死、喉頭氣管出血有黏液、肺臟出血壞死、腸道出血、卵巢破裂、輸卵管有時有乳白色分泌物等。其中腺胃乳頭出血并有濃厚乳白色黏液覆蓋、胰腺邊緣出血、肺臟大塊狀出血、輸卵管乳白色分泌物、腳鱗出血五項具有診斷意義。
新城疫的特征診斷主要是腺胃乳頭出血(但是內有濃厚乳白色分泌物)、腸道濾泡腫脹出血兩項。
最具備診斷權威的是病原分離與鑒定,找專業機構診斷準確。一天死亡幾十只雞,已經可以說明問題了。迅速剖檢、化驗,不要猜病,不要盲目用藥。
“以毒攻毒”就是特異性治療。病毒病治療效果不好,具有細胞內寄生擴繁能力的細菌病治療效果不好,如沙門氏菌病、支原體病等。病毒病需要疫苗、抗體、生物成分、對癥的中藥,任何病都有相對敏感的藥品和組合方案。
①嚴重的疫病百分之七八十是病毒病。②病毒病中百分之七八十是禽流感和新城疫。③在新城疫和禽流感中百分之七八十是禽流感。④按照大腸桿菌病治療無效、病程10 d以上的有呼吸道癥狀和產蛋下降、零星死亡逐步上升,百分之七八十是禽流感。、
用藥15 d以上沒有療效,說明診斷不準確,或者藥物不對癥,考慮停藥、重新判斷,重新制定方案。
如果飼料配方不方便調整,可以減少飼喂量,酌情在飲水或者飼料中添加0.5%~1%的葡萄糖、0.1%~0.2%的小蘇打以減輕腎臟負擔,增加維生素C、葡萄糖氧化酶、八正散等中藥以增強肝臟的解毒能力。增加消化酶用量。切記,高蛋白飼料對藥物療效是有負面影響的,因為病態下,雞群的消化能力衰退,高蛋白飼料和大劑量藥物加重內臟代謝負擔。
立足從免疫角度解決大問題,咨詢具備市場新產品開發經驗的生物制品公司,選擇禽流感、傳支、新城疫、滑液囊支原體、傳染性鼻炎等常發病疫苗。
干燥、寒冷、大風,是冬春季節雞群疫病的誘發因素。
每個品種的雞,都有其生產管理手冊。依據不同日齡段的溫度、濕度、通風、密度、光照這5 項基礎要求進行環境控制,是養雞場的基本功。集約化養雞場提升了管理的效率,同步也制造了很多產生應激的機會。
雞舍溫差控制、維生素充足供應、免疫效果檢測、防控低溫應激和污濁空氣慢性損害,是寒冷季節做好家禽生產的關鍵。
自然界空氣成分比例,按體積百分比,氮約占78%,氧約占21%,稀有氣體約占0.939%,二氧化碳約占0.031%,還有其他氣體和雜質約占0.03%等。養雞場通風控制的目的,是最大程度使雞舍空氣成分接近自然界的空氣,所以,含氧量、二氧化碳含量、硫化氫、氨氣、粉塵等指標控制,來源于此。例如空氣含氧量控制在19.5%以上,產蛋期雞舍溫度控制在18~25℃、空氣濕度控制在40%~60%等。
注意微環境,就是雞生活的局部小環境,例如:冬季,雞舍外大環境-5℃,同時,雞舍內環境溫度是16℃,雞在籠內,雞周邊的溫度是17℃,這個17℃就是當時氣候條件下的微環境。微環境是雞群生活和生產真正具備意義的環境,就像宇航員、潛水員作業,他們生存和工作的環境必須通過科技手段處理。
穩定壓倒一切。穩定讓雞群規避應激損傷,能安定生產。
營養是基礎,氨基酸、能量、維生素、礦物質,一項也不能少。水、氧氣也是必需的生存條件,也是一項都不能少。
蛋雞育種的基本方向是節糧、抗病,育種方向主要在于三個方面:改善蛋殼質量、提高抗病力、提高飼料轉化率。而遺傳改變相對是漫長的過程,在提升蛋雞生產性能的系統工作中,營養是基礎工作,改善營養也是迅速展現效果的工作。雞的營養需求分為維持需要、生產需要、活動需要三個方向,每個生理階段需要相應的營養,而且因為應激因素的存在要消耗營養,會導致減少雞群的維持、生產、活動的營養分流,產生應激癥狀,造成產能下降。所以,研究和使用營養,隨時要考慮應激因素、非常態因素。
冬春季節低溫、溫差、風等因素,增加了營養的需求。
使用任何藥物,要考慮能否促進雞群消化力、免疫力、繁殖力。繁殖力在種雞表現為種蛋量、種蛋合格率、種蛋受精率、種蛋孵化率、健雛率等,在蛋雞群就表現為產蛋量、蛋品質。
按照無抗生產、食品安全的要求,使用中藥、酶制劑、微生態制劑、脫霉劑、生物制品等是常規措施,只是效果需要驗證,優選、固定方案,不得隨意調換產品和方案。
注意飼料原料的品質,貴在真正做到對原料的嚴格把控,在實際生產中應把握三個原則:第一,雞的遺傳性能在良好的綜合管理條件下,才能最好地發揮,一切應激和管理缺陷均降低產能。第二,控制傳染病離不開三項措施: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保護易感動物。第三,營養、免疫、環境控制三項工作,是生產管理的核心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