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妮,湯 勉
(陜西省寶雞市婦幼保健院兒童醫院,陜西 寶雞 721000)
幽門螺桿菌(Helicobacterpylori,Hp)主要定植在人體胃黏膜上皮表面及胃黏液底層當中,其與慢性胃炎、胃癌等疾病有密切關系[1]。Hp感染主要表現為慢性炎癥、萎縮、腸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和癌變,呈階梯性變化,且隨著病情加重,嚴重影響患者日常生活[2]。目前,臨床主要以成年人胃炎感染為主,關于兒童胃炎報道較少。有研究認為,成人人群的感染是在兒童期獲得,尤其是出生后的前幾年,預防和根除兒童Hp的感染可減少成人期相關疾病的發生[3]。本研究對兒童胃炎進行病理性分析,旨在探討幽門螺桿菌胃炎與兒童胃黏膜淋巴濾泡和腸上皮化生的關系,現報告如下。
選取2016年2月至2017年8月陜西省寶雞市婦幼保健院兒童醫院收治的兒童胃炎423例,男241例,女182例;年齡為3~14歲,平均年齡(9.26±1.01)歲。納入標準:①所有患兒經胃鏡檢查確診為慢性胃炎;②臨床資料完整且全程參與檢驗;③經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兒及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合并嚴重心、肝、腎等疾病者;②患惡性腫瘤及免疫系統疾病者;③合并消化道惡性腫瘤者;④近1個月內服用抗Hp藥物;⑤患精神疾病者。所有病例中,慢性淺表性胃竇炎317例,男181例,女136例,年齡為3~13歲,平均年齡(9.12±0.96)歲;十二指腸球部潰瘍88例,男48例,女40例,年齡為4~14歲,平均年齡(9.19±0.95)歲;萎縮性胃炎18例,男12例,女6例,年齡為3~14歲,平均年齡(9.26±1.01)歲。各組患兒的性別、年齡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
1.2.1采集胃黏膜標本
在患兒胃竇部距離幽門約3cm處采集黏膜組織5塊,采用0.9%氯化鈉溶液清洗表面黏液,并進行染色、病理學檢測、快速尿素酶測定。
1.2.2 Hp感染診斷標準及病理學檢查
通過Giemsa染色法檢測2塊胃黏膜活檢組織Hp,并應用由福建三強生物化工有限公司生產的胃Hp快速診斷試劑盒進行快速尿素酶試驗,按照常規方法進行固定、脫水、透明及浸蠟,隨后進行定向包埋,并保證垂直切片,厚度約為3~5mm,另做組織學染色及細菌學染色;其中一種方法陽性即可確認為Hp感染(Hp陽性),均陰性則為Hp陰性。將另外3塊胃黏膜活檢組織進行常規切片,病理切片可以觀察到淋巴細胞聚集或結構清晰可確認為胃黏膜淋巴濾泡存在;腸上皮化生可發生于單個或幾個腺體,顯微鏡下可見腸道扁平上皮成片出現,甚至完全取代原有的腺體即為腸上皮化生。

確診Hp陽性者204例(48.23%),Hp陰性者219例(51.77%);Hp陽性組胃黏膜淋巴濾泡和腸上皮化生的陽性率均高于Hp陰性組,兩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胃黏膜淋巴濾泡和腸上皮化生陽性率的比較結果[n(%)]
在慢性淺表性胃竇炎、十二指腸球部潰瘍及萎縮性胃炎患兒中,Hp陽性組胃黏膜淋巴濾泡陽性率均高于Hp陰性組,組間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Hp相關胃病與胃黏膜淋巴濾泡發生率的比較結果[n(%)]
在十二指腸球部潰瘍及萎縮性胃炎患兒中,Hp陽性組腸上皮化生陽性率均高于Hp陰性組,組間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而在慢性淺表性胃竇炎患兒中,兩組腸上皮化生陽性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Hp相關胃病與腸上皮化生發生率的比較結果[n(%)]
Hp與兒童胃炎密切相關,既往研究中Hp陽性率約為40%~60%[4],與本研究基本一致。Hp感染臨床主要表現為食欲不佳、上腹部不適、臍部疼痛或輕中度腹部脹氣等癥狀,嚴重時可危及生命安全[5]。Hp感染后胃黏膜可呈現慢性活動性炎癥或慢性萎縮性炎癥,Hp螺旋形或其鞭毛可通過黏液層定植于胃上皮當中,分泌尿素酶并形成堿性微環境,使Hp在胃酸中生存;另外其還可分泌磷脂酶、空泡霉素等黏液,使上皮細胞受損,并減少生長抑素,釋放大量白介素或氧離子等,激化炎癥反應,進一步降低機體免疫功能,從而引發胃炎[6]。國外研究也證實Hp感染可致使胃黏膜出現炎癥改變,內窺鏡顯示黏膜充血、水腫、伴有出血點[7-8]。因為病理改變,所以病情嚴重。本研究結果為Hp感染是兒童胃炎胃黏膜淋巴濾泡和腸上皮化生的重要原因。
有研究發現,Hp感染與胃黏膜相關淋巴組織密切相關,其中胃黏膜相關淋巴組織多位于腸胃道及其他黏膜組織或腺上皮位置,多因Hp激發胃黏膜相關淋巴組織所隱藏的瘤前驅細胞,進而誘發淋巴組織增生,甚至可轉化為淋巴瘤等惡性腫瘤[9-10]。國外基礎研究也發現Hp陽性患者胃黏膜組織中存在淋巴濾泡,并且促進胃黏膜腸上皮化生發生[11]。本研究中Hp陽性組胃黏膜淋巴濾泡和腸上皮化生陽性率均高于Hp陰性組,表明Hp與胃黏膜淋巴濾泡和腸上皮化生有關。進一步對不同類型胃病的分析發現,慢性淺表性胃竇炎、十二指腸球部潰瘍及萎縮性胃炎病例中,Hp陽性組胃黏膜淋巴濾泡、腸上皮化生陽性率均高于Hp陰性組(慢性淺表性胃竇炎病例中Hp陽性組腸上皮化生陽性率高于Hp陰性組,但樣本量偏少而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證明Hp感染誘導胃黏膜淋巴濾泡、腸上皮化生的能力不隨疾病類型而變化。分子生物學研究認為Hp作為一種慢性抗原刺激胃黏膜組織,產生一種直接抗Hp特異性免疫反應[12],而胃黏膜淋巴濾泡是Hp感染特殊征象,并且成為Hp相關性胃炎的一種恒定形態學特征[13]。另有研究結果表明,Hp感染患者的胃黏膜上皮細胞增殖及凋亡功能發生異常,推測其誘發原因可能與Hp含有細胞毒素、宿主免疫反應或炎癥反應等因素相關,而最終結果是誘發大面積胃黏膜腸上皮化生[14]。
Hp所產生的酶、毒素或因感染所引發的免疫反應刺激胃黏膜淋巴濾泡增生,并且增生程度與胃炎病情相關,長時間的炎癥還可加速胃竇部腺體凋亡,導致腸上皮代償性化生,隨著病情的遷延逐漸加重。Hp持續性感染將使胃黏膜炎癥反應明顯加重,加速胃炎、消化道潰瘍形成,可致使患者出現不同程度腸上皮化生反應,而腸上皮化生是兒童胃炎預后不良的危險因素之一。另一方面,少量Hp陰性者也存在胃黏膜淋巴濾泡增生和腸上皮化生,表明胃部炎癥的病因較復雜,Hp并非單一因素,但抗Hp治療對兒童慢性胃部炎癥仍有積極意義。薄威等[15]發現,Hp長期感染可導致胃腺體分化障礙,甚至萎縮,并可引發胃癌,將嚴重威脅兒童的生命安全。因此建議臨床上應及時根除Hp,促使胃黏膜損傷治愈,降低復發率或癌變率,提高生存質量。
綜上所述,兒童胃炎中Hp陽性率較高,Hp感染是其病理改變——胃黏膜淋巴濾泡和腸上皮化生的重要原因。不同類型胃病中Hp陽性組患兒胃黏膜淋巴濾泡和腸上皮化生陽性率均高于Hp陰性組,建議兒童胃炎常規進行Hp檢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