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娟,壽亞琴,王月娟
(紹興市婦幼保健院,浙江 紹興 312000)
產鉗助娩術是產科常用的解決難產的手術,有助于縮短整個產程,防止胎兒缺氧等意外情況發生。但在使用產鉗助娩時可能會損傷產婦子宮頸和陰道壁及胎兒頭部等組織,進而出現水腫、血腫。產婦生殖道自攜帶病原菌、產房器械和外界環境等病原菌均可在產鉗助娩時侵入機體,引起產褥感染。同時產婦生產后身體虛弱,抵抗力下降,加上產前出血、產道裂傷、生殖道局部變化等均給病原菌的繁殖提供了良好的環境。有研究表明,我國產褥感染的發病率可達7%,是產婦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產鉗助娩后母體感染已經成為限制產鉗助娩術發展的因素之一,亟需有效方法來控制產鉗助娩后母體感染。外科手術前預防性使用抗生素已非常廣泛,效果較好,且安全性高。但目前預防性應用抗生素降低母體產鉗助娩后感染的相關報道較少。本文對90例使用產鉗助娩的產婦進行預防性應用抗生素控制母體感染的對照研究,為降低產鉗助娩后母體感染提供參考經驗及思路,結果報道如下。
選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2月在紹興市婦幼保健院婦產科就診并使用產鉗助娩的產婦90例,采用隨機抽樣的方法分為治療組(45例)和對照組(45例),兩組的年齡、孕周、孕次及其他手術指征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納入標準:①知情同意自愿參加調查;②無語言交流障礙;③單胎。排除標準:①病情危重;②認知功能障礙;③腫瘤患者;④重大手術類患者。



項目治療組(n=45)對照組(n=45)t/χ2P年齡(歲)28.2±5.328.1±5.60.3910.695孕周(周)39.2±1.838.9±2.10.6310.529孕次(次)1.2±0.51.3±0.50.3740.709手術指征0.2230.974 宮內窘迫18(40.0)20(44.4) 第二產程延長19(42.2)18(40.0) 繼發宮縮乏力6(13.3)5(11.1) 其他2(4.5)2(4.5)
治療組:在產婦生產前使用頭孢呋辛(西力欣)(國藥準字J20030090,0.25g×12s)0.25g口服,每日2次,術后無其他特殊情況發生下,一般不再使用抗菌類藥物。對照組:在產婦生產后不另外用藥。
分別記錄對照組和治療組產婦體溫恢復正常時間(產婦在手術結束回到病房后開始測量其腋下體溫,每2h復測1次,直到產婦體溫恢復到36.3~37.2℃;排除因乳腺導致的發熱)、產后藥物費用(為產后用藥的費用)、產褥期感染情況和藥物不良反應情況。

治療組產后產婦體溫恢復時間顯著短于對照組,對照組產后藥物費用高于治療組,兩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體溫恢復時間和產后藥物費用的比較結果
治療組產褥期感染發生率低于對照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確切概率法P=0.242),見表3。

表3 兩組發生產褥期感染的比較結果[n(%)]
注:*為確切概率法。
治療組有3例皮疹、2例靜脈炎;對照組有3例皮疹、2例靜脈炎,兩組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率均為11.1(5/4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733年,埃德蒙率先報道了產鉗這項技術,挽救了很多母親和嬰兒生命。產鉗有兩個扁平的葉片,稍稍彎曲,與胎兒的頭形相吻合。當產鉗的葉片被鎖住后,能輕柔而牢固地牽引頭部。一旦胎兒的頭部露出后,身體的其他部分就很容易順勢產出。但在隨后的臨床實踐中證實,接受產鉗助娩者有陰道壁撕裂、宮頸裂傷、會陰裂傷、感染及產后出血等風險[2]。可見,產鉗是一把雙刃劍。部分歐美國家已經不再使用產鉗,但我國剖宮產率仍處于較高水平,有報道為40.0%~60.0%,甚至有高達70.0%~80.0%[3]。二孩政策開放后,剖宮產率亦隨之增高。降低剖宮產率已被很多醫院納入考核指標,而產鉗助產技術具有縮短自然娩出胎頭時間、降低新生兒窒息及顱內出血等優勢[4],同時對降低剖宮產率有極大的幫助。母體感染是限制產鉗助產廣泛使用的因素之一,如何降低產鉗助產后母體感染率是產科研究的熱點。
本資料發現產鉗助產時預防性使用抗生素可有效減少產婦體溫恢復時間、產后藥物費用。分析原因:①產婦的新陳代謝較常人快,因而其體溫高于一般人,因此溫度恢復正常的時間也可作為一種衡量產婦身體恢復正常的指標,若體溫過高甚至到達38℃,很有可能是因為產后抵抗力下降引起的發燒癥狀。引起產后發燒的最常見的原因是產褥期感染細菌引起的感冒、乳腺炎、泌尿系統感染等,如果治療不及時會給產婦身體健康埋下隱患。產婦在生產完后子宮口松弛或產道損傷,傷口若未做好必要的清潔保護措施易發生感染。這與大多數學者研究結果[5-6]一致。②預防性使用抗生素,可使手術時血液中的抗生素保持一段時間,能有效防治術中傷口導致的感染[7-8]。產鉗助娩產婦的產后感染發生率為10%~40%,因此有學者在產后60h內給產婦注射抗生素預防產后感染,取得了不錯的療效[9]。③對照組用藥費用比較高,且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其原因可能是因為預防性使用抗生素,產婦產后體溫恢復時間及產褥期感染情況均優于對照組,故相關藥物費用均比對照組下降,可見預防性使用抗生素能減少患者的經濟負擔。在目前嚴格限制使用抗生素的條件下,有學者還是指出,產鉗助娩產婦預防性使用抗生素是有必要的[9]。盡管產房消毒嚴格,但還存在著很多感染因素。本研究中,治療組產褥期感染發生率(0)低于對照組(6.7%),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提示預防性使用抗生素對產鉗助娩后母體降低感染發生率有一定的作用,但可能因本資料樣本量較小,兩組差異尚無統計學意義,仍需更大樣本量來進一步證實。
綜上所述,產鉗助娩中預防性使用抗生素可有效降低產褥期感染發生率,有助于提高產科質量,且未增加藥物不良反應的發生率,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