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軍
【摘要】近年來,隨著PPP業務的大力推廣,私募股權投資基金(以下簡稱PE)在社會資本的資金提供方中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而PE一般采取有限合伙企業的形式參與投資。有限合伙企業與公司制企業在股權架構、收益分配、決策機構、責任劃分等方面有很大的不同。判斷PE企業是否納入合并報表主體與公司制企業相比較為復雜,文章旨在通過研究合伙企業的控制問題,對PE是否合并報表的問題進行分析探討。
【關鍵詞】PE;有限合伙企業;合并報表
【中圖分類號】F83;F231.5
近年來,隨著財政部大力推廣PPP業務,PE作為社會資本方多以有限合伙制企業(以下簡稱“合伙企業”)的形式積極參與其中。在這個參與過程中,經常會涉及到合伙企業是否納入合并報表的問題。本文擬結合合伙企業的特點、企業會計準則、實務工作中的經驗對這一問題進行研究。
一、合伙企業的特點
合伙企業與公司制企業相比有以下特點:
1.股權架構。在合伙企業中,一般按照在合伙企業中的出資比例來計算股權比例,普通合伙人(以下簡稱GP)往往出資比例很低,僅是象征性出資,有限合伙人(以下簡稱LP)往往在其中占據很大的份額。例如某合伙企業GP出資份額0.1%,LP出資份額99.9%。股權比例較公司制企業相比更加靈活。
2.收益分配。在合伙企業中,GP的收益包括管理費用、業績提成、按在合伙企業中的出資比例享有的合伙企業收益、超額收益分配等。LP的收益有可能為固定收益、按在合伙企業中的出資比例享有的合伙企業收益。投資人并不像公司制企業那樣按照持股比例進行收益分配。
3.決策機構。在合伙企業中,沒有股東會或者董事會,往往會設置合伙人大會或者投資決策委員會(以下簡稱投委會),作為最高決策機構,實施投資等事項的決策。對于有些合伙企業,投委會的表決權可能不會對合伙企業的投資決策產生重大影響,而是通過一項或多項合同安排的形式來實施投資。
4.責任劃分。在合伙企業中,GP對合伙企業的債務承擔無限連帶責任,LP則以其出資額為限承擔有限責任。而公司制企業則以其出資額為限承擔有限責任。
在判斷合伙企業是否合并報表時,需要結合其自身的特點以及合伙協議的約定,結合其他有關因素作出判斷。
二、合伙企業合并的判斷
《企業會計準則第33號——合并財務報表》(以下簡稱CAS33)第七條規定“合并財務報表的合并范圍應當以控制為基礎予以確定”“控制是指投資方擁有對被投資方的權力,通過參與被投資方的相關活動而享有可變回報,并且有能力運用對被投資方的權力影響其回報金額(以下簡稱三要素)。”上述三要素為判斷是否控制的最關鍵因素,現結合合伙企業的特點以及實物中的案例分析如下:
(一)投資方擁有對被投資方的權力
確定投資方是否擁有被投資方的權利,這要求判斷被投資方的設立目的、執行合伙事務和責任分擔、決策機構的表決權利、實質性權利與保護性權利、相關合同安排等事項。
1.被投資方設立的目的
在判斷合伙企業是否合并報表時,需要考慮被投資方設立的目的和意圖。評估被投資方設立的目的和意圖,有助于識別哪些活動是相關活動以及相關活動的決策機制,投資方是否能夠主導該基金。例如合伙企業在成立之前就已經預先設定了投資范圍和投資方向,意味著其實質上決定資金投向,很大程度上擁有主導被投資方相關活動的權利,而投委會的決策都是在其框架下進行,相對來說不是很重要了。在其他條件都不影響控制的判斷時,該合伙企業很大可能需要合并報表。
2.執行合伙事務和責任分擔的判斷
合伙企業中GP執行合伙企業事務,LP不執行合伙企業事務,不對外代表有限合伙企業。GP承擔無限連帶責任,LP承擔有限責任。在實務中,不能單從是否執行合伙人事務,是否承擔連帶責任來判斷控制。例如在有些合伙企業中,LP由于持股比例較高,為了確保投資的安全,會在投委會中派駐委員,同時規定投委會的決策需要全體委員通過才能生效。這樣的架構意味著合伙企業的投資委在對投資進行表決時,投資各方都擁有一票否決權,GP和LP都不能控制該基金。
3.決策機構的表決權利
合伙企業一般會設立合伙人大會或者投委會做為最高決策機構來進行投資決策。但是合伙人大會一般并不涉及投資決策等經營事項,因此投委會的表決權就成了判斷的重點。如果哪一方能夠控制投委會的表決,那該基金就有很大的可能性需要合并報表。例如,某基金設置投委會,委員4名,其中GP委派3名,LP委派1名。投委會的決策需要2/3以上表決通過。GP占有75%的表決權,因此能夠決定投資會的表決,需要將該合伙企業納入合并報表。
另外,投委會的表決需要考慮是否某一方投資人能夠通過與其他投資人之間的協議主導其表決。例如某基金由三方組成,基金公司擔任GP,另外兩個LP由某公司及其關聯方組成。由于兩個LP為關聯方,在業務上的交流非常頻繁,一方很可能主導另一方的表決,這時候兩個有限合伙需要作為一致行動人來判斷。
第三,投委會委員的專業背景也是需要重點考慮的問題。例如某基金擬成立合伙企業投資建筑類施工項目,GP由某基金管理公司擔任,LP由某建筑類施工企業擔任,投委會擬設置3名委員,2名委員由基金公司委派(不具有建筑類施工項目經驗),1名委員由某建筑公司擔任(擁有豐富的工程建設類項目經驗)。由于建筑類公司委派的委員在投委會進行工程項目投資決策時,擁有很大的話語權,甚至有可能左右投委會的決策,因此對是否控制該該基金需要評判該因素的重要程度。
4.實質性權利與保護性權利
CAS33第十一條規定“投資方在判斷是否擁有對被投資方的權力時,應當僅考慮與被投資方相關的實質性權利,包括自身所享有的實質性權利以及其他方所享有的實質性權利。” 實質性權利,是指投資人在決策時有能力執行的權利。保護性權利是指僅為了保護投資人的利益而設置但是并沒有賦予其在決策時的執行權利。因此在判斷是否有權利主導被投資方的相關活動時,需要判斷合伙人大會或者投資會決策事項的性質。一般來說,合伙人大會主要就合伙企業的一些日常行政性事務進行決策,這些事項都不涉及具體投資事項,因此該事項大部分為保護性權利。而投委會主要就合伙企業的投資、管理等事項進行決策,能夠決定合伙企業的日常經營,屬于實質性權利。如果投委會決策事項也都為保護性權利的話,那就需要通過其他事項來判斷是否控制了,比如是否按照持股比例進行表決,可變回報的影響程度等等。
5.相關合同安排
在實務中,有些合伙企業投委會的決策事項通常僅與行政事務有關,對合伙企業的回報影響并不大,其行使權力是通過一項或多項合同安排來主導相關活動。投資方評估合同安排,需要評價合同安排是否使其享有了擁有被投資方的權利。例如某合伙企業合伙協議規定GP擁有《合伙企業法》及本合伙協議所規定的對于合伙企業事務以及投資決策權、管理權和執行權等。從該合同安排來看,GP能夠主導合伙企業的相關活動,決定合伙企業的投資決策以及日常經營管理,因此GP擁有被投資方的權利。
(二)投資方是否通過參與被投資方的相關活動而享有可變回報
如果投資方擁有了主導被投資方的權利,那么接下來就需要判斷投資方是否能夠運用權利參與被投資方的活動享有可變回報。可變回報是相對于固定回報而言,跟隨合伙企業的經營業績的變動而變動。判斷可變回報應當基于合同安排的實質,而不是回報的法律形式。在合伙企業中,GP的收益主要為管理費、業績提成和按在合伙企業中的出資比例享有的合伙企業收益等。LP收益主要為:固定收益;按在合伙企業中的出資比例享有的合伙企業收益;兩者相結合。因此,合伙企業的可變回報,需要結合具體業務進行分析。在實務中,經常遇到以下情況:某合伙協議約定LP需要在投資項目結束時,以固定價格回購GP基金份額,說明GP享有的是固定回報,LP享有的是可變回報;某分級基金GP持有優先級基金份額,LP持有劣后級份額,合伙協議約定當優先級收益率低于某一比例時,LP有為優先級收益提供補足的義務。說明GP享有的是固定回報,LP享有的是可變回報。
(三)有能力運用對被投資方的權力影響其回報金額
如果擁有了被投資方的權利,且享有可變回報,則接下來就需要判斷是否能夠運用權利影響可變回報。在判斷投資方是否能夠運用權利影響可變回報,CAS33引入了主要責任人與代理人的概念,需要考慮投資決策是由主要責任人還是由代理人代理被投資人做出的。代理人代理其他投資人行使投資決策權,代理人不能控制被投資方,而是由具有實質控制權的其他投資人控制被投資人。
CAS33第十九條規定“在確定決策者是否為代理人時,應當綜合考慮該決策者與被投資方以及其他投資方之間的關系:(一)存在單獨一方擁有實質性權利可以無條件罷免決策者的,該決策者為代理人;(二)除(一)以外的情況下,應當綜合考慮決策者對被投資方的決策權范圍、其他方享有的實質性權利、決策者的薪酬水平、決策者因持有被投資方中的其他權益所承擔可變回報的風險等相關因素進行判斷。”
在合伙企業中,由GP執行合伙企業事務,這個時候就需要判斷GP行使投資決策是以主要責任人還是代理人的身份進行。例如某基金合伙協議約定,經占有合伙企業四分之三以上出資額的LP提議,合伙人會議可以作出將GP除名的決議。在這個案例中LP可以在無任何理由的情況下罷免GP,屬于單獨一方擁有實質性權利可以無條件罷免決策者的情形,因此該GP為代理人,是LP的代理人,該GP不能控制該合伙企業。
另外,判斷投資人是否代理人時,其在合伙企業中享有的可變回報的變動風險也是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評估可變回報的變動風險需要考慮投資人在合伙企業中享有的經濟利益(包括管理費、薪酬和其他利益)的比重和可變動性。投資人在合伙企業中享有的經濟利益的比重和可變動性越大,該投資人很大可能是主要責任人。衡量經濟利益的比重和可變動性,會計準則引入量級和可變動性的概念。量級是指對回報金額或回報率的絕對值的度量。一般按照(管理費收入+業績提成+按持有合伙企業份額享有的合伙企業收益+其他收益)/基金總收益的公式來計算。可變動性是指對回報金額或回報率自身可能發生的變動分布情況,即相對值的度量。一般按照產品總收益的標準差和投資人收益的標準差進行計算。在實務中,可變回報的量級超過30%時,通常作為主要責任人;小于20%時,通常作為代理人;量級處于20%~30%,需分析可變動性并結合其他因素一起考慮。
三、案例分析
(一)GP持有次級份額
某分級基金成立合伙企業進行投資。A投資公司(GP)持有全部劣后級,B投資公司(LP)持有優先級。A作為GP,執行合伙企業事務,同時合伙協議約定GP擁有對于合伙企業事務的投資決策權、管理權和執行權等。GP按照出資額收取管理費。合伙企業投資收益分配約定如下:首先向LP按照預期收益率進行分配,如果有超額收益,則全部歸GP享有。
在本案例中,GP對合伙企業事務擁有廣泛的管理決策權,完全能夠主導合伙企業的業務,證明其擁有合伙企業的權利,并擁有運用權力影響可變回報的能力。同時,在合伙企業中,LP享有的是相對固定的收益,而GP則享有可變回報(超額收益及管理費)。因此,從控制三要素來判斷,GP控制該合伙企業,需要將其納入合并報表。
(二)GP在合伙企業持有較低份額
某合伙企業,GP出資100萬元,占出資額的1%,有限合伙企業出資0.99億元,占出資額的99%。合伙企業不設置投委會,合伙企業的投資以及日常管理都由GP執行。合伙企業按照認繳出資額的2%向GP支付管理費。項目投資收益的20%首先用于向GP進行業績報酬分配。上述項目投資收益中的剩余80%部分由合伙企業各合伙人按照其在合伙企業中的份額進行分配。假設該項目的投資收益率為10%,收益為0.1億元(投資額1億元×10%)。
在本案例中,GP能夠決定合伙企業的投資決策以及日常管理,說明其擁有合伙企業的權利。從收益分配看,GP除了管理費外,還享有投資收益收益、超額收益,說明其擁有可變回報。GP在該項目中,享有的總體收益為0.048億元(管理費1×2%+投資收益0.1×20%+超額收益0.08×1%)。GP的可變回報的量級為48%(GP享有的總體收益為0.048億元/項目總體收益0.1億元),超過30%,GP可變回報的可變動性重大,證明其在該合伙企業中屬于主要責任人。因此,從控制三要素來判斷,GP控制該合伙企業,需要將其納入合并報表。
(三)LP擁有實質性罷免權
某合伙企業,GP出資0.1億元,占出資額的0.1%,有限合伙企業出資99.9億元,占出資額的99.9%。合伙企業設置投委會,由五名委員組成,GP委派兩名,LP委派兩名,共同聘請行業專家一名。所有投資事項都需投資委決策,表決須經三名及以上委員表決通過后方為有效決議。合伙企業約定,如果GP沒有按照合伙協議的約定履行職責任,或者因其自身原因給合伙企業造成重大損失等情形之一,經其他合伙人一致同意,可將普通合伙人除名。合伙企業按照認繳出資額的1%向GP支付管理費。收益分配年化收益率若低于6%時,各合伙人按照出資比例獲取收益;年化收益率高于6%時,超額收益的20%首先獎勵給執行事務合伙人,剩余部分由各合伙人按照出資額比例分配。
在本案例中,GP或者LP能夠左右投委會的表決要看專家的來源以及自身對專業知識的了解情況,兩者都可能擁有權力。從收益分配機制來看,GP和LP都享有可變回報。但是GP享有的可變回報量級非常小,LP則非常大。同時,根據合伙企業約定的除名情形來看,單一LP實質上擁有罷免權GP的權利,因此GP只是代理人,沒有權利影響可變回報。因此,從控制三要素來判斷,GP不能控制該合伙企業,LP需要將其納入合并報表。
四、結語
PE投資形式靈活多變,而且合伙企業與公司制企業相比有很多的不同,這對判斷投資人是否控制該企業時無疑是增加了難度。在實務中,應按照企業會計準則的規定,運用控制三要素進行判斷,同時要結合實際情況,根據實質重于形式的原則,重點關注合伙協議的約定、投委會的表決機制、收益分配、可變回報的變動性等問題進行判斷。
主要參考文獻:
[1]企業會計準則第33號——合并財務報表.財會[2014]10號.
[2]《企業會計準則第33號——合并財務報表》(財政部會計司編,2014-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