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韶軍 陳至霖
【摘要】文章構建了中國高技術產品出口影響因素模型,探討技術性貿易壁壘對中國高技術產品出口的影響,發現技術性貿易壁壘對中國高技術產品出口存在負向效應,阻礙了我國高技術產品的出口,但由于“倒逼機制”的存在,技術性貿易壁壘的滯后項對中國高技術產品出口存在正向效應,但技術性貿易壁壘的影響在不同分組模型之間存在較大差異。為促進我國高技術產品出口的持續健康發展,有效防范技術性貿易壁壘帶來的沖擊,文章提出應該加強對各國TBT的研究,全面掌握各國TBT設置動態;不斷提升我國產品的技術水平,構建與完善中國行業技術標準;繼續堅持伙伴關系建設,不斷擴大雙邊與多邊合作。
【關鍵詞】技術性貿易壁壘;高技術產品;出口
【中圖分類號】D035、F125
★北京市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一帶一路背景下中國OFDI投向、效率及風險防范研究》(17ZGC017);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預研項目:《PHEIC對中國跨國投資的影響及對策研究——以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擴散為例》(3162020ZYE01)。
一、引言
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和生產技術能力的提升,我國高技術產業發展取得了長足進步,原產于我國的高技術產品在世界市場開始嶄露頭角。在中國加入WTO以后,高技術產品出口得到了較快增長(見圖1),從1995年的237.519億美元增長到2018年的8244.34億美元,年均增長16.67%。與此同時,為支持和保護本國產業的發展,各國紛紛采取貿易保護措施,但由于關稅和配額等傳統貿易壁壘受到WTO規則的限制,各國開始依據《WTO/ TBT協定》和《WTO/SPS協定》來設置本國的技術性貿易壁壘,通過設置較高的技術門檻來限制國外產品的進入,WTO成員國的技術性貿易壁壘(TBT)通報量逐年攀升,從1995年的388項上升到2018年的3061項,年均增長9.4%。這給發展中國家的產品出口造成了很大影響,我國高技術產品出口因此受到了很大沖擊,對我國高技術產品出口的快速增長形成了不小的壓力和制約。
我國屬于發展中國家,在生產技術方面與歐美發達國家相比仍處于相對劣勢,歐美發達國家和部分發展中國家也正是看到這一點,紛紛設置較高的技術性貿易壁壘措施,希望籍此將大量原產于中國的高技術產品阻擋于國門之外,這也確實給我國產品出口造成了不小的麻煩。2019年TBT通報排名前十位的國家或地區分別為烏干達、厄瓜多爾、美國、巴西、肯尼亞、坦桑尼亞、中國臺北、阿根廷、中國和科威特,排名前十位國家或地區共通報技術性貿易壁壘1951項,占到全部技術性貿易壁壘通報(3337項)的58.47%(見表1)。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后,全球貿易保護主義不斷抬頭,面對日益嚴峻的國際競爭形勢,我國生產企業通過尋找差距、補齊短板、提升技術等一系列舉措,不斷提升我國產品的質量和國際競爭力,從而使得我國高技術產品在出口受挫之后能夠得以快速反彈,并成功借助規模效應和成本優勢,在世界市場中的地位也越來越重要。
為了促進中國高技術產業健康發展,擴大中國高技術產品出口,本文構建了面板數據模型來進行實證研究,探討技術性貿易壁壘對中國高技術產品出口的影響。鑒于歐美發達國家是我國高技術產品的重要出口國,因此我們選擇了除比利時和盧森堡之外的OECD國家作為主要樣本國,另外為了進行對比研究,探討不同類型國家之間存在的異質性,因此又選擇了俄羅斯、保加利亞、克羅地亞、印度、印度尼西亞、哥倫比亞、哥斯達黎加、塞浦路斯、巴西、羅馬尼亞和馬耳他11個非OECD國家為樣本國進行實證分析,研究技術性貿易壁壘對中國高技術產品出口的影響機理,在此基礎上提出有針對性的防范技術性貿易壁壘影響的政策建議。
二、文獻評述
隨著世界經濟和國際貿易規則的發展,關稅、反傾銷和反補貼等傳統貿易保護措施開始受到多種因素的制約,所起的作用越來越小,技術性貿易壁壘由于其隱蔽性開始受到很多國家的青睞,并逐漸發展成為實施貿易保護的主要手段和高級形式。關于技術性貿易壁壘對國際貿易的影響引起了眾多學者的關注,比較有影響力的學者包括夏友富(1999、2001、2002)、王志明和袁建新(2003)、張小蒂和李曉華(2004)、李春頂(2005)他們從理論上探討了技術性貿易壁壘對國際貿易的影響,但并沒有得出統一的結論,部分學者認為TBT會抑制產品的出口,但也有部分學者認為TBT對產品出口的影響不確定。
夏友富(1999、2001、2002)是較早開展技術性貿易壁壘研究的學者之一,他及合作者曾經撰寫了系列文章來系統介紹技術性貿易壁壘及其構成體系,并分析了技術性貿易壁壘對國際貿易的影響,認為一些發達國家在有意利用TBT來限制我國產品出口,TBT已經成為影響我國產品出口的重要因素。王志明和袁建新(2003)認為技術性貿易壁壘由于關注健康和環境問題具有一定的先進性及合理性,但對我國產品出口造成很大沖擊,我國應該采取一系列應對舉措來緩解TBT對出口造成的不利影響。張小蒂和李曉華(2004)研究了TBT對我國農產品貿易的雙重影響,認為短期內TBT會對產品出口產生抑制效應,但從中長期來看,由于TBT對產品出口存在“倒逼機制”,農產品出口量可能上升也可能下降。李春頂(2005)考察了TBT對出口的影響,他認為TBT的影響并非像一般觀點認為的那樣僅僅是負效應,如果處理得當還可能會給出口國帶來諸如貿易效應、社會福利效應和產業效應等正向效應。正是因為關于TBT對貿易影響的觀點仍然不統一,因此有必要進一步從理論和實證角度展開進一步研究。
更多學者采用實證分析方法研究技術性貿易壁壘對國際貿易的影響,但由于所選擇的樣本國家和采用的研究方法存在差異,導致得出的結論與理論研究類似,也沒有形成統一的結論。部分學者支持技術性貿易壁壘對產品出口存在顯著的抑制作用的觀點,比較有代表性的學者有Chengyan Yue和John C. Beghin(2009)、Anne-Célia Disdier等(2008)和Gu hong(2017)等;也有部分學者認為技術性貿易壁壘會促進產品出口,如徐維和賈金榮(2011)、Piergiuseppe Fortunato(2002)等;還有學者認為TBT對出口的影響比較復雜,并且在國別、時間和產品不同時存在明顯的異質性,如鮑曉華(2006、2010、2012、2014、2015)。
傳統觀點認為技術性貿易壁壘會對產品沖擊帶來不利影響,不少學者探討TBT對出口貿易的抑制性問題。Chengyan Yue和John C. Beghin(2009)采用KuhnTucker方法計量禁止性TBT和放棄貿易效應的方法,構建了隨機效應模型分析澳大利亞和新西蘭之間的蘋果貿易,發現如果采取禁止性TBT措施的實施將會造成隱含損害和凈福利損失。Anne-Célia Disdier等(2008)通過構建貿易引力模型研究了TBT和SPS對農產品貿易的影響,發現TBT和SPS顯著減少了發展中國家對OECD國家的出口,但OECD國家之間的貿易不受影響,與OECD國家相比歐洲進口所受的負面影響更大。Gu hong(2017)構建貿易引力模型研究TBT對中國出口貿易的影響,發現技術性貿易壁壘作為貿易進口管制措施,具有雙重性、廣泛性、遵從性和隱蔽性,中國受內部和外部雙重因素的影響,政府應該建立制度和機制,企業應該努力提高產品質量,來應對技術性貿易壁壘帶來的沖擊。
除了傳統TBT會阻礙出口貿易的觀點之外,也有學者提出了不同的觀點,認為TBT對出口貿易存在促進作用,也有學者認為TBT的影響存在差異,可能會隨著國別、行業和時間發生變動。徐維和賈金榮(2011)構建貿易引力模型探討TBT和SPS對我國農產品出口的影響,發現TBT和SPS通報對中國農產品出口存在正向影響,通報量對數值每提高一個百分點,出口額對數值將增加0.388個百分點。Piergiuseppe Fortunato(2002)基于概率單位模型和信息不對稱理論指出從積極的角度來看,一體化的區域貿易協定中統一的產品標準可以提高進口國對商品的信心從而促進貿易增長。鮑曉華(2006、2010、2012、2014、2015)撰寫了系列論文,分別采用頻數比率和進口覆蓋率為測度指標構建貿易引力模型測度TBT對我國產品出口的影響,發現技術性貿易壁壘對出口的邊際效應、變動成本和固定成本具有顯著影響,已經成為我國產品出口的重要障礙之一,并且這種限制效應會隨出口國別和時間發生動態變化。他還發現TBT對不同種類產品的影響不同,中國加入WTO之前TBT對農產品出口存在抑制作用,但對制成品出口卻存在一定的促進效應。
關于技術性貿易壁壘對中國高技術產品出口的影響,這方面的文獻相對較少,龐艷桃和趙玉林(2002)、童書興(2004)以及謝娟娟和梁虎誠(2008)從理論上探討了技術性貿易壁壘對中國高技術產品出口的影響,得出結論都是TBT對我國高技術產品出口造成了不小的沖擊,應該采取技術創新、加強溝通協調以及提高技術含量和附加值等措施來應對TBT造成的不利影響。之后也有部分學者對此進行實證分析,但得出的結論也沒有形成統一的結論。孫曉琴和黃怡偉(2009)通過協整模型進行分析發現中國對美機電產品出口遭遇了技術性貿易壁壘的嚴重沖擊而大幅下降,并提出應該采取扶持綠色產業和重視品牌建設的應對策略。蔡靜靜等(2017)、樊秀峰等(2019)以及楊虹和張柯(2020)分別構建貿易引力模型來探討TBT對中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的影響,與TBT對傳統產業貿易影響大都為負的結果不同。蔡靜靜等(2017)發現TBT對中國高技術產品出口抑制作用并不十分顯著,并且存在顯著的行業差異和國別差異。樊秀峰等(2019)發現TBT抑制中國高技術產品出口的集約邊際,但促進了中國高技術產品出口的擴展邊際,并且“一帶一路”各區域之間的差異明顯。楊虹和張柯(2020)發現美國TBT對中國高技術產品出口的影響是非線性的,呈現一種倒“U”型特征。
關于高技術產品出口的影響因素,除了技術性貿易壁壘外,來自產品進口國的GDP、人均GDP、營商環境、人口數、固定資產投資、R&D支出、專利授權、國際關系、匯率、政府治理水平、兩國距離、共同邊界、語言相似度、自貿區等指標也是重要的考慮因素。鑒于技術性貿易壁壘對中國高技術產品出口的影響的研究仍未形成定論,并且以往文獻研究仍有可以改進的地方,因此我們選取中國高技術產品的主要出口國作為樣本國進行實證探討,分析技術性貿易壁壘對高技術產品出口的影響,以求為促進中國高技術產品健康發展,并為相關產業政策制定提供參考。
三、實證模型構建
(一)實證分析采用的計量模型
我們在以往研究的基礎上,選擇數據統計較為完善的OECD國家和部分非OECD國家作為分析對象國,構建中國高技術產品出口影響因素模型,探討技術性貿易壁壘對中國高技術產品出口的影響,并進一步分析中國高技術產品出口所面臨不利局面,在此基礎上提出促進中國高技術產品出口、增強高技術產業國際競爭力的政策建議。具體計量模型如下:
其中,TBT為各國技術性貿易壁壘通報數;Controli為控制變量,包括各國人均GDP(AGDP)、人口數(POP)、固定資產投資(K)、各國官方匯率(ER)和技術性貿易壁壘滯后項等變量的對數值,以及貿易依存度(DOF)、經濟自由度(Ecofree)和伙伴關系(Relationship)等變量。
(二)變量選擇
本研究當中涉及的核心指標為技術性貿易壁壘通報量(TBT),該指標來自于WTO TBT/IMS數據庫(http:// tbtims.wto.org/),因變量為中國對各國高技術產品出口(EX),該指標來自于聯合國Comtrade數據庫。本研究中涉及到的其他指標分別來自世界銀行、美國傳統基金會(The Heritage Foundation)以及中國外交部網站,涉及到的具體指標和代碼如表2所示。由于WTO TBT/IMS數據庫中關于TBT通報量的統計始于1995年,以及基于其他數據的可得性,我們選擇的研究時間期限為1995——2018年。為了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異方差的影響,我們對中國高技術產品出口(EX)、人均GDP(AGDP)、人口數(POP)、固定資產投資(K)、各國官方匯率(ER)和經濟自由度(Ecofree)進行了對數化處理。
1.因變量選擇——中國對各國高技術產品出口(EX)
為探討技術性貿易壁壘對中國高技術產品出口的影響,我們選擇了中國對各國高技術產品出口作為因變量。根據國家統計局印發的《高技術產業(制造業)分類(2017)》,高技術產業(制造業)是指國民經濟行業中R&D投入強度相對高的制造業行業,包括:醫藥制造,航空、航天器及設備制造,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醫療儀器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信息化學品制造等6大類。中國對各國高技術產品出口數據來自聯合國Comtrade數據庫,具體行業代碼對應表見表3。為消除通貨膨脹的影響,采用消費價格指數(CPI)進行指數平減。為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異方差的影響,對出口變量進行對數化處理(lnEX)。
3.重要控制變量
除了技術性貿易壁壘(TBT)具有重要影響外,還有不少的影響因素,基于國際貿易理論和以往文獻的經驗以及數據的可得性,我們選擇的重要控制變量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指標:
(1)反映各國市場規模及發展情況的指標:各國人均GDP(AGDP)、各國人口數(POP)和固定資產投資(K)這三個指標均來自于世界銀行WDI數據庫。東道國市場規模和消費能力是中國高技術產品的重要影響因素,我們選擇各國人均GDP(AGDP)和各國人口數量(POP)兩個指標來反映東道國市場規模,其中AGDP指標采用消費價格指數(CPI)進行指數平減。為消除異方差性的影響,對人均GDP和POP進行了對數化處理,得對數化變量lnAGDP和lnPOP。對高技術產品的需要和消費能力是中國出口的重要推動力之一,因此我們預期lnAGDP和lnPOP將對中國高技術產品出口產生正向效應。固定資產投資(K)指標為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占GDP的百分比與GDP的乘積,為消除通貨膨脹的影響采用CPI進行指數平減,并對其進行了對數化處理,得固定資產投資的對數值(lnK),由于固定資產投資可以反映一國經濟發展情況,更是對投資者對該國經濟前景的信心體現,因此我們預期固定資產投資的影響為正。
(2)反映各國對外開放程度變量:貿易依存度(DOF)和經濟自由度(Ecofree)。貿易依存度用來反映進出口貿易在經濟中的影響,DOF=(進口貿易+出口貿易)/GDP,數據來源于世界銀行。一般而言,對外開放程度越高,經濟的外向型特征越明顯,越有利于中國高技術產品的出口,因此我們預期DOF的作用為正。經濟自由度(Ecofree)指標來源于美國傳統基金會(The Heritage Foundation)發布的年度統計報告,是對一個國家經濟制度質量的反映,根據相關經濟理論,經濟自由度越高,將越有利于外國產品的進入,因此我們預期經濟自由度對中國高技術產品出口的作用為正。為消除異方差的影響,我們進行了對數化處理,得對數化變量lnEcofree。
(3)反映各國貨幣幣值指標:各國官方匯率(ER)。匯率指標來自于世界銀行WDI數據庫,官方匯率為各國本幣/美元,該指標越大表明該國貨幣幣值越低。為消除異方差的影響,對其進行對數化處理,得對數化變量lnER。根據國際貿易理論,各國的本幣幣值越低,產品出口到該國時更具價格競爭力,因此我們預期各國官方匯率對中國高技術產品出口的影響為正。
為觀測各個指標的基本情況,采用Stata16.0軟件進行描述統計分析,得描述統計量表見表4。我們不難發現技術性貿易壁壘(TBT)設置數量的最小值為0,最大值為1862,表明不同國家之間設置的技術性貿易壁壘存在較大差異。中國高技術產品出口(EX)、人均GDP(AGDP)、人口數(POP)、固定資產投資(K)等變量在不同變量之間存在著較大差異。伙伴關系(Relationship)取值按照兩國關系緊密程度不同,取值范圍設為0至10,其中0為兩國之間沒有伙伴關系。貿易依存度(DOF)最低值僅為14%,而最高值卻高達176%。各國之間的經濟自由度(Ecofree)也存在一定差異,最小值為42.9,而最大值高達84.2。不同國家的貨幣幣值差異很大,本幣兌美元匯率(ER)的最小值為0.05,最大值卻高達14 237,這是一個負向指標,ER值越大表明該國的貨幣幣值越小。
四、實證分析結果
(一)模型選擇

(二)模型估計結果
根據豪斯曼檢驗結果,我們建立固定效應模型來探討技術性貿易壁壘對中國高技術產品的影響。首先,我們構建了包括OECD國家和部分非OECD國家在內的全部國家模型,分析TBT對中國高技術產品的影響;接下來,在研究了全部國家模型的基礎上,為區分不同類型國家之間存在的差異性,按是否為OECD國家進行區分,分別構建OECD國家模型和非OECD國家模型,OECD國家大都屬于發達國家,樣本中的非OECD國家屬于發展中國家,因此這也可以視為發達國家模型和發展中國家模型;隨后,在45個樣本國家中歐盟國家數量為25個,并且鑒于歐盟作為最大的經濟體,在技術性貿易壁壘方面具有一定的一致性,我們將樣本國家區分為歐盟國家和非歐盟國家來進行分類研究;最后,我們還分別對歐盟國家中的歐元區國家和非歐元區國家進行了分類建模,用于區分TBT對中國高技術產品出口的差異性。利用Stata 16.0軟件進行固定效應模型估計,具體估計結果如表6所示。
OECD國家名單:丹麥、以色列、冰島、加拿大、匈牙利、土耳其、墨西哥、奧地利、希臘、德國、意大利、拉脫維亞、挪威、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新西蘭、日本、智利、法國、波蘭、澳大利亞、愛爾蘭、愛沙尼亞、瑞典、瑞士、立陶宛、美國、芬蘭、英國、荷蘭、葡萄牙、西班牙和韓國34國(比利時和盧森堡由于數據缺失從樣本國當中剔除)。
非OECD國家名單:俄羅斯、保加利亞、克羅地亞、印度、印度尼西亞、哥倫比亞、哥斯達黎加、塞浦路斯、巴西、羅馬尼亞和馬耳他11國。
歐盟國家名單:丹麥、保加利亞、克羅地亞、匈牙利、塞浦路斯、奧地利、希臘、德國、意大利、拉脫維亞、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法國、波蘭、愛爾蘭、愛沙尼亞、瑞典、立陶宛、羅馬尼亞、芬蘭、荷蘭、葡萄牙、西班牙、馬耳他25國(比利時和盧森堡由于數據缺失從樣本國當中剔除)。

非歐盟國家名單:澳大利亞、巴西、冰島、俄羅斯、哥倫比亞、哥斯達黎加、韓國、加拿大、美國、墨西哥、挪威、日本、瑞士、土耳其、新西蘭、以色列、印度、印度尼西亞、英國和智利20國。
歐元區國家名單:塞浦路斯、奧地利、希臘、德國、意大利、拉脫維亞、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法國、愛爾蘭、愛沙尼亞、立陶宛、芬蘭、荷蘭、葡萄牙、西班牙和馬耳他17國(盧森堡由于數據缺失從樣本國當中剔除)。
歐盟非歐元區國家名單:丹麥、保加利亞、克羅地亞、匈牙利、捷克、波蘭、瑞典和羅馬尼亞8國(比利時由于數據缺失從樣本國當中剔除)。
(三)模型結果分析
1.全部國家模型
由表6可以看出,在全部國家模型中技術性貿易壁壘(TBT)對中國高技術產品存在負向效應,表明各國技術性貿易壁壘的設置阻礙了中國高技術產品出口,但技術性貿易壁壘的一階滯后項卻對中國高技術產品出口存在正向效應,筆者以為這主要是各國技術性貿易壁壘的設置對中國高技術產品行業產生了“倒逼”效應,在開始出口受挫的影響下,迫使各個生產企業不斷提升自身產品的技術水平和標準,不斷適應進口國的產品技術需求,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產品的出口競爭力,進而促進了中國高技術產品出口。控制變量中人均GDP、與中國關系強度、各國官方匯率(本幣/美元)、貿易依存度和高技術產品出口的一階滯后項對中國高技術產品出口均存在正向效應,符合我們的預期。
2.按經濟發展程度分類分析
為了更好地分析中國高技術產品出口在經濟發展程度不同國家之間的差異,我們按是否屬于OECD國家進行了分類研究,其中OECD國家樣本中包含了美國、法國、德國、英國等除比利時和盧森堡(數據缺失原因)外的34個國家,我們一般認為OECD國家大都屬于發達國家。非OECD國家樣本中包含了俄羅斯、印度、巴西等11個國家,一般認為非OECD國家大都屬于發展中國家。我們分別構建了OECD國家模型和非OECD國家模型,具體模型估計結果見表6。
(1)OECD國家模型分析
OECD國家經濟比較發達,人民的生活水平相對較高,是高技術產品的主要消費國,他們的生產技術水平相對更高,對高技術產品的要求也相應更為嚴苛,因此他們設置了更多的技術性貿易壁壘,這對我們的高技術產品出口造成了不小的影響。由表6不難發現,技術性貿易壁壘(TBT)對中國高技術產品出口存在負向效應,說明技術性貿易壁壘對中國高技術產品出口產生了阻礙作用,但技術性貿易壁壘的一階滯后項對中國高技術產品出口存在正向效應,其原因同全部國家模型類似。控制變量中的人均GDP、人口數、貿易依存度和中國高技術產品出口的一階滯后項對中國高技術產品出口均存在正向效應,與我們的預期相符。
(2)非OECD國家模型分析
由表6可以看出,非OECD樣本國家模型中,技術性貿易壁壘在0.10α=的顯著性水平上仍不顯著,表明技術性貿易壁壘對中國高技術產品出口不存在顯著影響,而技術性貿易壁壘的一階滯后項對中國高技術產品出口存在正向效應,筆者以為這主要是因為對于非OECD樣本國家而言,他們大都是發展中國家,在生產技術方面沒有優勢,設置的技術性貿易壁壘相對較少,對中國高技術產品沒有產生明顯影響,一階滯后項的影響為正的原因同全部國家模型類似。控制變量中的人均GDP、伙伴關系、官方匯率(本幣/美元)、固定資產投資和經濟自由度對中國高技術產品出口的影響為正,控制變量的影響符合我們的預期效果。
3.按是否為歐盟成員的分類分析結果
歐盟作為全球最大的經濟體,是世界最為發達的地區之一,經濟一體化程度很高,在經濟政策制定方面也存在很高的一致性,在技術性貿易壁壘設置方面更是如此,除德國、法國、意大利等少數國家外,其他國家的技術性貿易壁壘設置保持了較高的一致性。為了區分歐盟成員國與非歐盟成員國的差異,我們分別構建了歐盟國家模型和非歐盟國家模型。
(1)歐盟成員國模型分析
由表6不難發現,歐盟成員國模型當中,技術性貿易壁壘對中國高技術產品出口存在顯著的負向效應,表明歐盟國家技術性貿易壁壘的設置對中國高技術產品進入歐洲市場造成了不利影響,阻礙了中國高技術產品的出口,但其一階滯后項對中國高技術產品出口的影響為正,其原因同全部國家模型類似。控制變量中的人均GDP、伙伴關系、貿易依存度、經濟自由度以及中國高技術產品出口的一階滯后項存在正向效應,控制變量對中國高技術產品出口的影響符合我們的預期。
(2)非歐盟成員國模型分析
非歐盟國家樣本中既包括部分發達國家,如美國、加拿大、日本等國,也包括諸如巴西、俄羅斯、印度和土耳其等發展中國家。由表6的模型估計結果可以看出,在0.10α=的顯著性水平下,技術性貿易壁壘的影響仍不顯著,表明TBT對中國高技術產品出口不存在顯著影響,并且技術性貿易壁壘的一階滯后項也僅在0.1的顯著性水平上對中國高技術產品存在一定正向影響,這說明對于非歐盟樣本國家來說,技術性貿易壁壘的設置對中國高技術產品出口并沒有形成明顯阻礙作用,筆者以為這主要是由于其中的發展中國家的技術性貿易壁壘的影響不顯著所導致。控制變量中各國官方匯率(本幣/美元)、貿易依存度、固定資產投資和中國高技術產品出口的一階滯后項等變量對中國高技術產品出口存在顯著正向效應,與我們的預期一致。
4.將歐盟國家按是否屬于歐元區分類分析結果
自1999年歐元誕生以來,已發展成為僅次于美元的全球第二大國際化貨幣,歐元區國家在貨幣政策的統一性很強,這有可能會對中國高技術產品出口產生顯著影響,為進一步分析中國對歐盟成員國高技術產品出口的影響因素,我們將歐盟成員國(除比利時和盧森堡外)劃分為歐盟歐元區國家和歐盟非歐元區國家,分別構建模型進行實證探討,試圖解釋兩者之間存在的相同點和異質性。
(1)歐元區國家模型分析
由表6可以看出,歐元區國家模型當中,TBT對中國高技術產品出口存在負向效應,阻礙了中國產品的進入,但中國高技術產品出口的一階滯后項卻對中國產品存在一定正向影響,其原因大致同全部國家模型類似,但與其他幾個模型不同的是,TBT的系數略大于TBT一階滯后項的系數,說明歐元區國家的TBT設置綜合來看對中國高技術產品出口的影響仍然為負。控制變量中人均GDP、伙伴關系、人口數、貿易依存度以及中國高技術產品出口的一階滯后項等存在正向影響,控制變量的影響與我們的預期一致。
(2)歐盟非歐元區國家模型分析
模型中的歐盟非歐元區樣本國家包括丹麥、保加利亞、克羅地亞、匈牙利、捷克、波蘭、瑞典和羅馬尼亞8國,模型中TBT對中國高技術產品出口的影響為負,阻礙了中國高技術產品的進入,但TBT的一階滯后項的影響為正,其原因大致類似于全部國家模型。控制變量中的固定資產投資、伙伴關系、貿易依存度以及中國高技術產品出口的一階滯后項等對中國高技術產品出口存在正向影響,控制變量的影響與我們的預期一致。
(四)模型穩健性檢驗
我們在建模過程中,直接將技術性貿易壁壘通報量(TBT)及其一階滯后項納入到了面板數據模型當中,這可能會產生內生性問題,并因此帶來諸如OLS(MLE)估計有偏、估計結果解釋困難等一系列問題。因此我們需要構建相應的工具變量來進行穩健性檢驗,利用控制變量中的人均GDP和固定資產投資的滯后一期分別作為工具變量進行IV估計,得表7所示結果。從工具變量模型估計結果來看,經檢驗后與之前模型相比技術性貿易壁壘(TBT)及其一階滯后項的變量系數(除TBT系數不顯著的非歐盟國家模型外)沒有發生明顯變化,表明互為因果的內生性問題造成的影響并不明顯,所以我們構建固定效應動態模型進行實證檢驗結果還是比較穩健的。
五、研究結論與政策啟示
(一)研究結論
通過前面的實證分析發現,在所構建的七個模型中除非OECD國家模型和非歐盟國家模型外,TBT對中國高技術產品出口均存在負向影響,TBT阻礙了中國高技術產品進入其國內市場,但各控制變量在對中國高技術產品出口的影響在不同分組模型中存在較大差異,總體而言包含以下幾個特點。
1.TBT對中國高技術產品出口產生阻礙作用,其一階滯后項對中國高技術產品出口存在促進效應。在我們所建立的七個模型中,除了非OECD國家模型和非歐盟國家模型中TBT對中國高技術產品的影響不顯著外,TBT對中國高技術產品出口均產生了負向效應,表明各國通過設置技術性貿易壁壘,阻礙了中國高技術產品進入其國內市場,對中國產品的技術標準提出了更高要求,這也迫使中國生產廠商不得不提高產品的質量和技術標準,以不斷適應各國市場的需求,進而為未來占據優勢地位創造了條件,這也是TBT一階滯后項對中國產品出口存在促進效應的原因。在TBT顯著的模型中,TBT的負向影響程度最大的是歐元區國家模型,其次是歐盟國家模型,再次是歐盟非歐元區國家模型,影響程度最小的是全部國家模型,這是與現實情況相符的,技術性貿易壁壘的設置主要是以歐美發達國家為主,短期內阻礙了中國高技術產品出口,對中國生產廠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門檻,對中國廠商造成了嚴重影響,但從長遠角度來看,這也是促使中國產業進行結構升級的重要外在驅動力。
2.貿易依存度、中國高技術產品出口滯后項、人均GDP和伙伴關系在五個以上模型中存在顯著影響。選擇的幾個控制變量中影響最為顯著的兩個變量是貿易依存度和中國高技術產品出口的滯后項,都在除非OECD模型之外的六個模型中對中國高技術產品出口存在正向影響,促進了中國高技術產品出口,這說明各國經濟開放程度越高,越有利于中國高技術產品的出口。其次是人均GDP和伙伴關系對中國高技術產品出口的影響在五個模型中顯著,其中人均GDP在除非歐盟國家模型和歐盟非歐元區國家模型外的五個模型中影響顯著,伙伴關系在除OECD國家模型和非歐盟國家模型外的五個模型中影響顯著,表明東道國人民的消費能力是中國產品出口的重要支撐,各國與中國的伙伴關系越緊密越有利于中國產品的進入。這四個指標對中國高技術產品的影響與我們的預期是一致的。
3.官方匯率、固定資產投資、人口和經濟自由度在兩個以上模型中影響顯著。官方匯率和固定資產投資在構建的三個模型中顯著,其中官方匯率在全部國家模型、非OECD國家模型和非歐盟國家模型中對中國高技術產品出口存在正向效應。固定資產投資在非OECD國家模型、非歐盟國家模型和歐盟非歐元區國家模型中促進了中國高技術產品出口。各國人口和經濟自由度在構建的兩個模型中顯著,其中各國人口在OECD國家模型和歐元區國家模型中促進了中國高技術產品出口發展,經濟自由度在非OECD國家模型和歐盟國家模型中對中國高技術產品出口存在正向效應。
(二)政策啟示
由前面分析結果我們發現,技術性貿易壁壘對中國高技術產品出口具有顯著影響,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中國產品出口,由于“倒逼”效應的存在,使得技術性貿易壁壘的滯后項對中國高技術產品出口產生了正向影響,為促進中國高技術產品順利進入國外市場,提升我國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我們應該采取以下幾個方面的措施:
1.加強對各國TBT的研究,全面掌握各國TBT設置動態
惟有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為有效消除各國技術性貿易壁壘設置對中國高技術產品出口造成的不利影響,我國商務部、外交部、農業部和國家發改委等相關國家部委和研究機構應該積極行動起來,加強相互協作與配合,不斷加強對各國技術性貿易壁壘設置情況的資料收集和研究工作,盡可能全面掌握各國技術性貿易設置的最新動向,建立技術性貿易壁壘預警機制,及時發布技術性貿易壁壘預警信息,對相關生產企業進行TBT預警,組織編撰并公開發布技術性貿易壁壘年度研究報告,進而為制定針對性對策出臺指導意見和提供技術支持,政府機構和科研部門應該定期為相關企業進行法律和技術等方面的培訓,從而有效規避技術性貿易壁壘對我國產品的不利影響。
2.不斷提升我國產品的技術水平,構建與完善中國行業技術標準
國外設置技術性貿易壁壘的初衷是為了合理利用國際貿易規則,限制國外產品的進入,從而達到有效保護國內產業發展的目的。TBT給國外產品進入國內市場設置了障礙,我們要想獲得突破,就需要不斷加大研發投入,鼓勵原創技術突破,不斷提升我國高技術產品的技術水平,逐步改善世界各國關于中國產品技術含量不高的“低檔貨”不良印象,不斷提升產品質量,提高我國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增強我國產品的國際競爭力。“一流企業做標準、二流企業做品牌、三流企業做產品”,我們應該加強行業技術標準的構建與完善,行業技術標準競爭是最高級別的競爭,我們應該積極推動技術標準立法建設,積極構建不低于國際先進水平的中國行業技術標準,積極發揮相關行業協會的作用,建立屬于中國自己的技術性貿易壁壘體系,同時加強對中國弱勢產業的技術支持力度,逐步實現產業結構升級換代。
3.繼續堅持伙伴關系建設,不斷擴大雙邊與多邊合作
通過前面的實證分析發現,良好的伙伴關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中國產品“走出去”,是解決雙邊貿易爭端的有效手段之一,我們應該繼續堅持伙伴關系建設,不斷鞏固和發展與各國的良好合作關系,加強領導外交對雙邊貿易的推動作用,與更多國家建立領導人定期雙邊會晤和磋商機制,定期就雙方關心的重大問題交換看法,對于歧視性和特別針對性的技術性貿易壁壘,雙方應該加強雙邊磋商,盡量在WTO框架下通過談判來解決雙邊關注的重要問題,推動與各國的檢驗檢疫標準協調,消除技術性貿易壁壘的不利影響。我們應該不斷擴大與各國的雙邊與多邊合作,不斷擴大我們的“朋友圈”,在合作當中爭取出現雙贏局面。當然對于某些國家的“惡意敲詐”,我們也不能無原則地一味妥協退讓,應該在堅持底線的情況下,加強對相關國家的反制與斗爭,在斗爭中謀求合作。
主要參考文獻:
[1]A. Bénassy-Quéré, M. Coupet, T. Mayer, Institutional Determinants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J], The World Economy, 2007,(5):764-782.
[2]P.R. Lane, G. M. Milesi-Ferretti,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Patterns[J], 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2008,(3):538-549.
[3]夏友富.影響未來的重要因素——技術性貿易壁壘(TBT)與我國出口貿易發展[J].國際貿易.1999(6):4-7.
[4]夏友富.技術性貿易壁壘體系與當代國際貿易[J].中國工業經濟.2001,(5):14-20.
[5]夏友富,愈雄飛,李麗.JBJ屏障——技術性貿易壁壘發展趨勢及其對中國出口貿易的影響[J].國際貿易.2002,(10):4-9.
[6]李春頂.技術性貿易壁壘對出口國的經濟效應綜合分析[J].國際貿易問題.2005,(7):74-79.
[7]鮑曉華,朱鐘棣.技術性貿易壁壘的測量及其對中國進口貿易的影響[J].世界經濟.2006,(7):3-14+95.
[8]鮑曉華,朱達明.技術性貿易壁壘與出口的邊際效應——基于產業貿易流量的檢驗[J].經濟學(季刊).2014,(7):1393-1414.
[9]鮑曉華,朱達明.技術性貿易壁壘的差異化效應:國際經驗及對中國的啟示[J].世界經濟.2015,(11):71-89.
[10]Xiaohua Bao, Larry D. Qiu. Do 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 Promote or Restrict Trade Evidence from China[J]. Asia-Pacific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010,(17) : 253-280.
[11]Xiaohua Bao, Larry D. Qiu. How Do 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 Influence Trade [J].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012, (4) : 691~706.
[12]徐維,賈金榮.技術性貿易壁壘對我國農產品出口的影響——基于引力模型的實證研究[J].中國經濟問題.2011,(3):45-51.
[13]Chengyan Yue, John C. Beghin, Tariff Equivalent and Forgone Trade Effects of Prohibitive 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J],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2009(4):pp930-941.
[14]Gu, Hong, 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 and Chinas Trade[J], Modern Economy, 2017(8):1045-1055.
[15]龐艷桃,趙玉林.技術性貿易壁壘與我國高技術產業發展[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02,(1):59-62.
[16]童書興.技術壁壘對高技術產品貿易的影響[J].國際技術經濟研究.2004,(10):27+38-42.
[17]謝娟娟,梁虎誠.TBT影響我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的理論與實證研究[J].國際貿易問題.2008,(1):34-41.
[18]蔡靜靜,何海燕,李思奇,李宏寬.技術性貿易壁壘與中國高技術產品出口——基于擴展貿易引力模型的經驗分析[J]. 工業技術經濟,2017,(10):45-54.
[19]樊秀峰,郭嫚嫚,魏昀妍.技術性貿易壁壘對中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二元邊際的影響——以“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為例[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2019,(1):18-27.
[20]楊虹,張柯.技術性貿易壁壘對中國電子行業出口的影響研究——基于中美貿易引力模型的實證分析[J].價格月刊.2020,(4):3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