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明茂



摘要:平南三橋主跨為575m,建成后為世界最大跨徑拱橋。該橋北岸覆蓋層為黏土、粉質黏土及卵石,巖層主要為中風化泥灰巖,局部發育溶洞,地質條件差,施工風險較大,故采用地下連續墻施工。文章從帽梁開挖及混凝土澆筑施工、基坑降(排)水、土石方開挖施工、地下連續墻內襯墻施工等方面,介紹了該橋地下連續墻施工的關鍵施工工藝,可為同類型橋梁施工提供借鑒。
關鍵詞:平南三橋;地下連續墻;基坑開挖;內襯墻施工
中圖分類號:U443.16+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3282/j.cnki.wccst。2020.11.007
文章編號:1673—4874(2020)11—0022—03
0引言
地下連續墻具有剛度大、抗滲性好、施工噪音小、適應性好等優點,自20世紀50年代我國首次成功應用于青島月水口水庫以來,發展迅速,現廣泛應用于地鐵、高層建筑、變電站、懸索橋等工程中。平南三橋主跨為575m,北岸拱座地質條件差,施工風險較大,采用地下連續墻施工。基礎采用“地下連續墻+注漿”技術,這也是我國首次在拱橋中應用該施工技術。基于此,對拱橋地下連續墻基坑開挖、帽梁施工、基坑降(排)水、土石方開挖施工、內襯墻施工等進行介紹,可為同類型橋梁施工提供借鑒。
1工程概況
1.1平南三橋概況
平南三橋為主跨575m中承式CFsT拱橋,采用纜索吊運斜拉扣掛施工。北岸覆蓋層為黏土、粉質黏土及卵石,厚度約13~40m,巖層主要為中風化泥灰巖,局部發育溶洞,地質條件較差,采用地下連續墻施工。橋址地質條件如圖1所示。
1.2北岸地下連續墻基礎施工概況
北岸地下連續墻基礎屬于大型深基坑開挖及支護工程,采用“地下連續墻+注漿”技術施工。基坑開挖面標高為27.5m,底部設計標高為11.0m,開挖深度為16.5m。基坑開挖平面為圓形,開挖面積約為2827.4m2,開挖總方量約為40389.3m3。基坑采用外徑60m的圓形地下連續墻,加厚度為1~1.5m的環形鋼筋混凝土內襯共同支護,基坑下方注漿加固的卵石層為整個基礎的主要持力層。詳見圖2。
2地下連續墻基坑開挖準備
(1)現場布置規劃。充分利用原來地下連續墻施工規劃好的現場,做好現場運輸線路的引導,提前征用好棄土場。棄土場應滿足設計堆放要求。
(2)勞務動力準備。卡特挖掘機2臺,長臂挖掘機1臺,50t履帶吊1臺,裝土吊具2個,自卸運輸車3臺。
(3)注漿封底準備。為了防止河水通過地下滲入內部,造成土質挖掘困難,地下連續墻施工完畢后,對墻內閉圈范圍的卵石層進行靜壓注漿封底止水。注漿施工平臺標高為27.5m,挖至施工平臺后方可施工,注漿范圍為地下連續墻內部。深度為卵石層頂+11m高至巖面以下1m。注漿孔間距為2m,梅花形布置,漿液擴散半徑為1.2m。注漿壓力控制在O.7~1.0MPa,水灰比為1:1,采用φ130m注漿孔,采用袖閥管注漿工藝。
3技術要點
該工程主要使用挖掘機分層開挖方式,施工要點包括:帽梁開挖及混凝土澆筑施工、基坑降水、土石方開挖施工,地下連續墻內襯墻施工、地下連續墻位移監測等幾個方面(施工流程見圖3),具體分述如下。
3.1帽梁施工
通過在地下連續墻的頂部設置帽梁,提高地下連續墻的剛度,以滿足地下連續墻基坑開挖過程中變形較小的要求,以及提高施工的安全性。帽梁采用鋼筋混凝土結構,帽梁從地面伸入地下連續墻10cm,地下連續墻的頂部豎直方向上的鋼筋需全部伸入至帽梁中,與帽梁形成一個整體。帽梁厚度和寬度分別為2.5m和3.7m,地下連續墻總寬度為1.2m,帽梁較地下連續墻內側和外側分別懸出1.0m和1.5m。帽梁與施TN域開挖面相同高度,均為27m,帽梁以每個長度單元為19.79m(外周邊)進行施工,分10個長度單元,每個長度單元設2.8m后澆帶,后澆帶采用微膨脹混凝土澆筑。
3.2基坑降(排)水
基坑排水主要包括施工用水及雨水,采用集水井配合潛水泵將水排出基坑。每層開挖設置3個集水井,I型集水井為2.5m×2.5m×2.5m(2m)一個,Ⅱ型集水井為1.5m×1.5mx 2.5m(2m)兩個,集水井均采用砂漿抹面。基坑截水溝由基坑外側環形排水溝兼顧。第一層基坑開挖時,先在基坑東西兩側各設置一個Ⅱ型集水井,待開挖完北側內襯墻施工平臺后,再設置一個I型集水井(集水井邊沿距地下連續墻墻身1。5m),并做好標準化圍擋。開挖至基坑兩側時,挖掉之前設置的兩個Ⅱ型集水井。每層基坑開挖的排水,均按此順序布置。
3.3土石方開挖施工
地下連續墻內部土體分5層開挖至設計標高,層厚與內襯墻厚度一致。基坑內布置2臺挖掘機,基坑周圍布置3臺自卸汽車、2臺50t履帶吊。第一層采用放坡開挖(1:2坡比,10m寬),首先挖出北側內襯墻施工平臺,以便內襯墻施工,然后再逐步往南側推進。自卸車直接進入基坑進行裝土外運,運至北岸引橋左側棄土場廢棄。具體布置圖如圖4所示。
第2~5層采用履帶吊和吊斗相結合的方式施工,吊土至坑外并采用自卸車外運施工。每層土均采用島式開挖法,先用履帶吊將挖掘機吊入基坑進行開挖,施工完畢后再將其吊出基坑。2~5層首先開挖北側外圍土體作為內襯墻的施工作業面,在施工內襯墻的同時,再逐步往南側推進,同樣先挖出兩側內襯墻的施工平臺,再開挖中部區域。往外運土時,先由挖掘機將棄土裝入料斗中(5m3約9.5t),再由50t履帶吊將料斗吊出基坑卸入自卸車中運走,棄土場為北岸引橋左側魚塘。履帶吊離基坑邊沿3m開挖完畢后,再由50t履帶吊將挖掘機吊離基坑。
3.4內襯墻施工
內襯墻共5層,底部仰角均為25。,采用逆筑法進行內襯墻的施工。內襯墻根據高度和厚度的不同分為4種類型:高2m厚1m、高2m厚1.5m、高2。5m厚1m、高2.5m厚1.5m。內襯墻分為10個段進行流水施工作業,每施工段長度為18.1m,每層設長為2.8m的合龍段進行施工。
3.5施工監測
為了時刻掌握地下連續墻墻頂水平位移、墻頂豎向位移、墻體深層水平位移、墻體內力、墻體側向土壓力、坑底隆起(回彈)、孔隙水壓力、地下水位、土體分層豎向位移、周邊地表豎向位移等數據變化,需要進行施工監測(監測布置點見圖5),監測周期為基坑開挖開始至全橋竣工,過程中各項位移數據均滿足設計要求。
3.6完工后基底檢測
為了驗算基底承載力是否滿足設計要求,項目采取平板靜載試驗和水平推力試驗進行檢測,檢測結果均滿足要求。
4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我國路橋工程的不斷擴大,為了節約開挖工程量,為國家節約土地資源,地下連續墻施工將越來越普遍,圓形地下連續墻基坑豎直開挖施工將越來越先進。全文結合平南三橋地下連續墻施工情況,主要分析了地下連續墻基坑開挖的關鍵施工技術,為同行業的研究提供必要理論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