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園 韋薇 邱乾
摘要:文章針對南寧市五象大道周邊區域道路建設不完善、交通運行效率不高等問題,結合軌道交通近期開通運營實際,對五象大道道路交通進行優化改善,介紹了道路交通組織、常規公交、慢行交通等方面優化思路與原則及優化方案,可為其他軌道交通敷設道路優化提供參考借鑒。
關鍵詞:軌道交通接駁;常規公交優化;慢行交通優化
中圖分類號:U491.1+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3282/j.cnki.wccst.2020.11.049
文章編號:1673-4874(2020)11-0180-05
0引言
南寧市近年來大力推進綠城、水城建設,要求圍繞南寧“四個城市”發展定位,以“治水、建城、為民”為主線,打造中國綠城的升級版。五象大道作為南寧市五象新區重要的東西向發展軸,沿線上分布著五象新區的各核心功能板塊,沿線大型建設項目陸續進入建設階段,已逐漸呈現出具有特色的現代都市風貌。五象大道現處于軌道交通施工期,周邊區域路網建設不完善,部分交通節點轉換不便。本文對五象大道進行交通優化,主要為結合軌道交通的開通運營合理安排各種交通方式的出行與銜接。
1道路功能及現狀分析
1.1功能定位
五象大道為主干路等級,是銜接江南組團、良慶組團、邕寧組團,承擔五象新區跨組團長距離出行,兼顧組團之間長距離通行的快速通道。五象大道的交通定位為組團間長距離通道、市級客流主走廊、組團及綠道,如圖1所示。
1.2五象大道沿線現狀交通情況
五象大道沿線(龍堤路一八尺江段)全長約13km。沿線區域外圍路網骨架基本已建成,內部道路大部分處于在建狀態。
五象大道沿線共22個節點。其中立交節點4個,尚未建設完善的路口有10個,信號控制平面交叉口4個,右進右出路口3個。五象大道現狀可進行交通轉換的節點較少,平均間距長,交通流轉向不便捷,節點轉換功能尚未完善,如圖2所示。
五象大道晚高峰道路運行情況良好,交通量不大,除施工段緩行外,其余路段服務水平較高。五象大道設有公交專用道,公交線路主要沿東西走向,公交站點平均間距較大,服務覆蓋不足。受軌道施工的影響,五象大道過街設施缺乏,僅2處節點可以過街,但由于現狀過街量不大,尚能滿足需求。
2道路交通優化目標及策略
2.1道路交通優化目標
五象大道交通優化改造目標為實現低碳出行、無縫銜接、智慧暢通。低碳出行,即居民全方式出行以慢行交通為主,機動化出行以公共交通為主。無縫接駁,即圍繞軌道站點完善各類接駁設施,構建一體化接駁換乘系統。智慧暢通,即構建完善高效的智能交通系統,形成智能化、綜合化的交通管理體系,梳理交通組織暢通道路運行。
2.2交通優化策略
(1)交通方式
發展多層次公共交通,優化滿足交通品質。構建軌道交通、快速公交為骨架,以常規公交為主體,出租車為補充的功能層次分明、網絡布局合理、銜接換乘便捷的公共交通發展模式,優化慢行空間,實現綠色低碳出行。
(2)交通組織
優化道路設計,合理組織交通流,構建完善的智能交通系統,實現交通運行暢通。
(3)交通銜接
理清各種交通方式的分工,做好協調;以軌道站點為核心完善接駁設施銜接,實現一體化換乘,打造無縫銜接換乘體系。
3五象大道交通發展趨勢及需求預測
3.1五象大道交通發展趨勢
(1)城市發展
南寧致力于打造“公交都市”,優先發展公交系統。未來南寧將構建以軌道交通與快速公交為骨架,高覆蓋、多層次的公共交通系統。此外,隨著南寧公交服務水平提升,公交將承擔大部分機動化出行需求,慢行交通成為公交的接駁,形成“慢行+公交”的綠色出行鏈。
(2)五象大道發展趨勢
五象大道為市級客流輻射主走廊,隨著五象新區城市人口及高端商務辦公崗位的大規模導入,帶來大量的內外出行需求,其發展趨勢圖見下頁圖3。需要建立以公共交通為主導的綜合交通組織模式來應對。結合軌道交通4號線建設契機,構建“地下軌道、地面公交、慢行接駁”的以公共交通為主的綜合交通組織模式。此外,五象大道橫跨整個邕江以南區域,是江南組團、良慶組團與邕寧組團的組團間主要的交通聯系道路,同時也是對外聯系的重要通道。故建立公交慢行一體化的綠色交通系統的同時也要考慮小汽車的出行需求。
3.2五象大道區域交通需求預測
結合近期五象大道沿線區域用地的開發建設情況,利用TronsCAD建立五象大道周邊區域交通需求預測模型。由交通分配結果(見圖4、表1)可以看出,五象大道周邊路網2025年整體運行狀況尚可,大部分道路服務水平處于D級或D級以上。其中主要擁堵道路分布于廂竹大道、平樂大道等局部路段。五象大道(龍堤路一體強路段)整體服務水平處于D級,五象大道一平樂大道節點附近飽和度較高,服務水平出現E級;五象大道(體強路以東段)整體服務水平處于D級,交通運行情況處于可接受的水平。
4優化方案
4.1五象大道沿線交通組織優化
五象大道作為市級客流輻射主走廊,沿線建設有軌道交通4號線,成為軌道與公交的復合式交通走廊,應結合軌道交通建設契機,構建“地下軌道、地面公交、慢行接駁”的以公共交通為主的綜合交通組織模式。
(1)節點交通組織控制優化
五象大道(龍堤路一體強路)段道路相交節點共11個。進行交通組織梳理后(如圖5所示),立交節點3個,分別為玉象路一五象大道、平樂大道一五象大道、體強路一五象大道節點;信號控制路口3個,分別為龍堤路一五象大道、宋廂路一五象大道、飛龍路一五象大道節點。其余為右進右出節點共5個。
五象大道(體強路一那蓮大道)段道路相交節點共16個。五象大道(那蓮大道一龍崗大道)段道路相交節點共12個。
(2)道路側分帶出入口控制優化
按照側分帶開口控制原則,調整兩側分隔帶斷口間距,在≥150m的距離設置斷口。優化側分帶斷口處和車輛進出方式,使道路沿線單位車輛有序進出主道。
4.2公共交通優化
五象大道建設有軌道交通線路,將與公共交通、慢行交通構建成一體化無縫接駁體系。五象大道交通無縫接駁體系應以軌道接駁為主,以軌道站點為核心,整合常規公交站點、出租車上落客區、公共自行車租賃點的布局,以此增加軌道交通線網客流吸引范圍及服務范圍。此外,城市軌道交通和常規地面公交之間的有效銜接是提高城市公共交通系統運行效率的重要環節。
(1)公交專用道設置
五象大道沿線敷設軌道交通4號線。近期開通軌道線路后,五象大道仍為常規公交走廊。參照軌道交通1號線的運能進行測算,軌道4號線高峰小時客流量約為2。6萬人次/h,除去擬設快速公交客流,則其他公交系統承擔客流約為1萬人次/h。根據遠期實際公交客流需求預測,五象大道實際客流需要設置公交專用道,以提高公共交通運行效率,保證公共交通服務水平。
五象大道道路紅線寬度為108m(含后排綠地)。道路標準斷面為四塊板,主線雙向八車道(最為外側車道為公交專用道)+輔道+人行道。
結合五象大道斷面,本次道路優化將增設慢行道,即利用后排綠地設置自行車專用綠道。五象大道的道路主線寬37m,雙向八車道。輔道寬7.5m,設置一條小汽車道及一條非機動車道。人行道寬5.0m。后排綠地寬度為20m,利用其中空間,設置自行車專用綠道。如圖6所示。
(2)公交站點優化
五象大道為城市主干路。五象大道沿線常規公交平均站距為500m。路段公交停靠站宜設置在軌道站點出入口100m范圍內。結合五象大道的斷面形式,公交專用道位于主車道最外側,結合道路空間條件,建議于側分帶設置港灣式停靠站。交叉口處的公交停靠站設置在交叉口下游,結合交叉口渠化設計,設置港灣式停靠站。
五象大道(龍堤路一體強路)段公交停靠站優化調整為側分帶港灣式,無用地條件的就地改港灣。此段共新增公交停靠站4對,遷移公交站1處。調整后公交站平均間距為533m。五象大道(體強路一那蓮大道)段公交停靠站優化調整為側分帶港灣式,無用地條件的就地改港灣。此段合并原體育中心西往東三處相鄰站點,遷移1處站點,新增3處。此外,于五象火車站軌道站點附近新增1處公交首末站。五象大道(那蓮大道一龍崗大道)段公交停靠站優化調整為側分帶港灣式。此段遷移1處站點,新增2處,調整公交站點后平均站間距為434m。如圖7所示。
(3)公交線路優化
城市軌道交通線路與公交線路的關系應定位為骨干與支流的關系。五象大道公交線網調整需要減少與軌道交通線路重疊度較高的公交線路,但仍需要保留部分載客率較高的線路。此外需增加接駁性公交線路,加強地鐵站點對周邊地區的輻射,五象大道沿線區域公交線路主要呈現“之”字形或“回”字形的接駁形式。
以五象大道(龍堤路一體強路)公交線網優化為例(見下頁圖8),常規公交快線及干線主要走向為平樂大道、五象大道。新增公交支線,走向為博藝路一宋廂路一五象大道一體強路,以加強蟠龍片區與五象總部基地的聯系。此外建議增設2條微循環線路,一條微循環線路走向為彩鳳路一凱旋路一體強路一五象大道一龍堤路,接駁軌道交通體育中心西站、市博物館站、總部基地站;另一條微循環線路走向為宋廂路一平樂大道一飛龍路一博藝路,接駁軌道交通飛龍路站、廣西體育中心西站。
4.3慢行交通優化
(1)非機動車交通優化
五象大道沿線非機動車交通優化主要為非機動車停車設施與軌道交通站點的接駁優化。需結合軌道站點出入口廣場布置停車場,距離控制在50~100m。公共自行車租賃點主要結合公交站點及軌道站點布置,租賃點距離軌道站點出入口為30~50m。如下頁圖9所示。
五象大道(龍堤路一體強路)段公共自行車租賃點共19個,其中現狀5個,新增14個。共享單車停車區9個,非機動車停車場11個。五象大道(體強路一那蓮大道)段公共自行車租賃點共15個,其中現狀2個,新增13個。共享單車停車區11個,非機動車停車場8個。五象大道(那蓮大道一龍崗大道)段公共自行車租賃點共11個,均為新增。共享單車停車區9個,非機動車停車場6個。
(2)步行空間優化
步行接駁著眼于對步行基礎設施和步行環境的改善。五象大道沿線步行交通主要根據沿線用地要求,確保步行通行空間尺度。主要優化原則為結合道路后排綠地、廣場或沿線建筑退距,構建一體化步行空間,提升步行通行環境,打造舒適連續的步行空間。
(3)人行過街設施優化
五象大道沿線過街設施原則上采用路口及軌道站點過街,以300m人行過街間隔為基礎,其中彩鳳路一體強路人行過街間距為250m,補充設施未覆蓋區域。人行過街設施宜與公交站點結合,實現步行與公交的無縫銜接。秉承安全為本的原則,并結合實際交通需求進行設置。本次結合規劃路網、軌道確定路口過街與結合軌道過街設施。規劃過街設施共計23處。其中新增人行過街天橋3處,新增路段人行過街橫道1處。五象大道全線共計27處行人過街設施,平均間隔在300m以內。如圖10所示。
5結語
在近期軌道交通即將開通前,對五象大道沿線交通進行梳理改善,優化五象大道道路斷面、節點組織形式、公共交通及慢行交通系統,以提升五象大道交通通行能力和服務水平,從而支撐五象新區的發展。五象大道的道路優化可為其他軌道交通敷設路由的道路交通改善提供參考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