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開周
公元1183年,浙江象山縣學,當時象山縣唯一的官辦學校,在朝廷準許之下,批量印刷一部《漢雋》,向社會公開發售。
《漢雋》是什么書呢?其實就是對《漢書》的摘要和注解,相當于宋朝學生的教輔。象山縣學印《漢雋》,兩本一套,售價是600文。
對于600文這個數字,現代讀者概念模糊,不知道相當于現在多少錢。有人在網上信口開河,說古代1兩銀子等于多少多少錢,1文銅錢又等于多少多少錢,其實都是胡扯。因為古代很長,變數很大,物價在不斷變動,不同的朝代、不同的時期、不同的地域、不同的造幣質量、不同的換算標準,得出來的結論都不一樣,上下差出幾十倍都不稀罕。
1183年,那是南宋前期,宋金和議已經達成,江南戰火已經平息,正常年月的物價是這樣的:鴨蛋每個10文左右,豬肉每斤30文左右,活豬每只2700文左右,耕牛每頭2萬文左右,戰馬每匹3萬文到50萬文之間,大米每石1400文上下。
“石”既是重量單位,又是容量單位。秦漢以前,石是重量,讀sh!,指120斤;秦漢以后,石是容量,讀d3n,宋朝一石的標準容量是60公升多一點,裝滿大米,大約重50公斤(注意,不是120斤,大家千萬不要看見1石就以為是120斤)。
綜合購買力折算,1183年1文相當于現在人民幣3毛,600文也就是180元。
一套教輔賣180元,那在宋朝算不算貴呢?咱們慢慢分析。
南宋有一部非常有名的短篇小說集,叫作《夷堅志》,作者是洪邁,一個著名的詩人、學者、官員、小說家,交游廣泛,跟陸游、朱熹、辛棄疾和楊萬里都是好朋友。
洪邁在《夷堅志》里多次寫到南宋平民的收入:賣雞的小販、開飯館的店主、織布廠的女工、給人抄寫家譜的底層書生,這些人每月收入通常在3000文到5000文之間,勉強糊口而已。
咱們前面說到,1183年浙江象山縣學出售兩本一套的《漢雋》,售價高達600文。而當時工薪階層月薪才幾千文,不吃不喝攢一個月工資,買幾本書就花完了。
公元1176年,舒州(今安徽潛山)官員曾穜印賣學術書籍《大易稡言》,二十本一套,賣得更貴,每套8000文。假如讓工薪階層去買,要花掉他們一兩個月的收入。
在中國歷史上,宋朝的雕版印刷空前成熟,文化教育空前發達,堪稱古代文化的黃金時代。但就在這樣一個美好的朝代,很多老百姓還是買不起書,更沒有能力讓孩子接受正規的文化教育。一些志向遠大的平民子弟為了改換門庭,只能在別人資助下完成學業,或者去有錢且有文化的地方士紳家里借書和抄書。
著名文學家歐陽修不就是這樣嗎?他本來是官二代,可惜幼年喪父,失去經濟來源,買不起筆,也買不起書,只能借書抄誦,用蘆葦稈當筆,在母親教導下完成啟蒙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