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瓊梅
聚力機制保障,促進工作常態長效。建立“三全”機制,保障就業扶貧工作扎實有效開展。構建“全員責任”機制。根據年度工作實施方案,制定就業扶貧工作任務清單、責任清單、考核清單,明確縣、鄉、村三級工作職責,對貧困人員家庭做到底數清楚、精準施策。構建“全力保障”機制。延伸工作觸角,整合資源力量,縣、鄉、村分別組建就業扶貧工作指揮部、工作隊、工作組,從人員、資金、物資等方面提供全方位保障,確保工作落實落地。構建“全覆蓋工作推進”機制。堅持縣抓推進、鄉鎮主體、村社落實、部門配合的“大合唱”工作機制,完善縣級領導掛鄉鎮、村,第一書記幫村,機關干部聯戶,村組干部包戶的“四位一體”幫扶責任體系。
聚力技能提升,促進群眾增強本領。聚焦“提升技能,充分就業”目標,開展“技能培訓扶貧行動”。探索構建“政府主導、依托企業、借力高校、資源整合”的扶貧培訓新模式,滿足貧困群眾不同文化層次技能提升培訓需求。結合企業勞務市場需求導向,采取“企業+免費培訓+定向輸出”模式,組織四川寶利根精密模具有限公司、四川蜀耕農業開發有限公司開展培訓3次,培訓210人;邀請院校專業教師開展創業培訓5次,幫助150戶貧困群眾實現創業;對文化水平不高的貧困群眾,采取“送培訓下鄉”形式,開展“短平快”實用技術培訓,增強貧困群眾就業技能。
聚力產業帶動,促進群眾穩定脫貧。堅持一二三產業聯動協同發展,以產業促就業,拓寬群眾增收渠道。特色農業帶動就業脫貧。堅持全縣“四主六特”農業發展戰略,壯大臍橙、蔬菜、生豬等產業,重點扶持土地流轉2000畝的規模農業示范區10個,讓貧困群眾獲得租賃、務工、效益分成等收入。工業帶動就業脫貧。依托鄰水經開區、高灘川渝合作示范園等園區,工業企業向貧困群眾留出部分就業崗位,大力促進貧困群眾就近擇業。近3年來,縣內五大園區吸納貧困人員就業400余人。第三產業帶動就業脫貧。大力推進鄉村旅游、全域旅游建設,打造農家樂、民居客棧100余家,吸納貧困人員就業360余人;發展農村電商,全縣培育電商企業51戶、網店1200多個,吸納農村貧困人員就業100余人。生態建設帶動就業脫貧。開展人居環境綜合整治等生態環境治理,累計開發森林看護等公益性崗位3500多個,幫助每人每年增收4800元。
聚力搭建平臺,促進群眾轉移脫貧。堅持把轉移就業作為最直接、最見效的脫貧方式。大規模勞務輸出。借助與廣東順德、浙江玉環、福建石獅等地建立友好區縣的優勢,幫助貧困群眾外出務工就業,近3年全縣向省外輸轉貧困勞動力3.6萬人次。創設扶貧車間。依托服裝紡織等勞動密集型企業創辦“扶貧車間”,探索“合作社+貧困戶”“加工作坊+貧困戶”“企業+貧困戶”的扶貧車間建設模式,幫助貧困群眾在家門口務工就業。全縣建立扶貧車間(基地)18個,吸納760余名貧困群眾就業。扶持自主創業。出臺《創業擔保貸款實施辦法》,建立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和婦女創業電商培訓基地,回引返鄉人員投資建設百萬元以上的項目78個,發放創業擔保貸款2836萬元,扶持100余戶貧困群眾實現創業,帶動就業3800余人,其中貧困群眾310余人。搭建活動平臺。組織“就業援助月”“就業扶貧專場招聘會”等活動,提供就業崗位信息18000余個。
聚力服務群眾,促進扶貧質效提升。構建基層服務體系。在廣東、福建、重慶等外出人員務工相對比較集中的地方,探索建立輸出地政府主導、輸入地政府配合、駐外商會協調、農民工工作服務站提供援助的“四位一體”服務網絡,解除貧困群眾后顧之憂,實現穩定就業。完善公共就業服務。建立企業空崗報告制、貧困勞動力轉移就業信息登記制、貧困群眾創業就業信息登記制,構建用工信息、人員招聘、求職登記、信息咨詢、職業指導、權益保護 “一條龍”服務體系。健全貧困群眾轉移就業跟蹤服務制度。健全兜底安置援助就業制度。針對就業無技能、創業無途徑、脫貧無門路的“三無”特困勞動力,按照“脫貧不脫政策”,實施就業兜底援助,適度開發適合特困群眾的公益性崗位。
堅持問題導向,結合全縣實際,采取針對性措施,推進就業扶貧工作常態化開展,促進縣域經濟穩步發展。
建立動態臺賬。按照“準確、清楚、動態”的要求,建立扶貧對象就業、培訓、創業調查臺賬,健全完善“一庫五名單”,做到脫貧對象“精準識別、精準幫扶、精準管理”。每月定期動態調整完善基礎臺賬,確保家底清、情況明、措施實。健全工作網絡,構建縣級統籌、鄉鎮實施、村社組織的三級聯動工作格局。強化保障統籌,將就業扶貧工作納入全縣脫貧攻堅工作的“大盤子”,統一安排,統一推進、統一考核、統一管理。
實施就業援助。加強崗位信息收集整理,篩選出適合扶貧對象就業的工作崗位,通過村組宣傳欄、進村入戶、手機短信等形式將崗位信息送至貧困戶家中。結合每年開展的“就業扶貧專場招聘會”“就業援助月”等公共就業服務專項活動,搭建用工對接平臺,采取“走出去”與“請進來”相結合的方式,與貧困戶面對面現場咨詢、上門服務、電話答疑、脫貧成功案例展示等形式,幫助符合崗位條件并有就業意愿人員順利就業。
實施技能培訓。充分發揮鄰水縣各類培訓機構、學校作用,建設各類勞務培訓基地;整合各類創新創業資源,打造鄰水縣技能人才綜合實訓基地,加大培訓力度,為貧困勞動力提供職業培訓、技能鑒定等公共服務。圍繞“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等產業推進行動,組織開展產業帶頭人專題培訓,培養一批懂技術、會經營、能帶領貧困戶脫貧致富的帶頭人。采取直接補貼培訓機構方式,支持具備條件的培訓機構參與貧困勞動力培訓。對有培訓意愿的貧困勞動力開展免費職業技能培訓,并按規定落實補貼政策。
扶持創業帶動。以現有的培訓機構、學校為基礎,加強創業培訓師資力量培養,擴大培訓規模、提高培訓質量。針對扶貧對象設置特色創業培訓科目,開展創業培訓、創業訓練營、創業大講堂等。指導貧困勞動力結合鄰水縣特色,在投入小、風險低、見效快的領域創業,重點支持通過“企業+貧困戶”“合作社+貧困戶”等形式創業;對符合條件的給予一次性的創業補貼和創業擔保貸款貼息扶持,以提高創業成功率。
拓寬就業渠道。以產業促就業,加強農民合作社、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加快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帶動更多的貧困勞動力就業。依托鄰水縣特有的自然人文資源,大力推進鄉村旅游、養老服務等產業發展,拓展貧困勞動力就業空間。引導電商企業拓展農村業務,按照規范標準建設或完善電商服務網點,以及鄉鎮、村級服務網點,加強農村電商人才培養,大力推進貧困勞動力電商創業就業,以提升縣域經濟穩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