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海巖
近日,《<關于促進非水可再生能源發電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有關事項的補充通知》 (財建〔2020〕426號,下稱《通知》)印發。今年年初,《關于促進非水可再生能源發電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財建〔2020〕4號,下稱“4號文”)明確,按合理利用小時數核定可再生能源發電項目財政補貼資金額度。為確保存量項目合理收益,基于核定電價時全生命周期發電小時數等因素,《通知》規定了各類項目全生命周期合理利用小時數,并確定可再生能源發電項目享受中央財政補貼資金的總額度,從而對項目補貼權益進行“確權”。
正式明確補貼總額和期限,解決了項目補貼額度不確定的歷史遺留問題。《通知》首次明確可再生能源發電項目可以享受的補貼總額度=項目全生命周期補貼電量×補貼標準。項目全生命周期補貼電量=項目容量×項目全生命周期合理利用小時數,全生命周期合理利用小時數為一個項目在20年(生物質發電為15年)總共可享受補貼的利用小時數;補貼標準=(可再生能源標桿上網電價(含通過招標等競爭方式確定的上網電價)-當地燃煤發電上網基準價)/(1+適用增值稅率)。20年的補貼期是計算全生命周期合理利用小時數的理論最高年限。在總補貼額與20年期限中,先到為止。對于存量項目,如果歷史上實際發電小時數高于《通知》公布的年均合理利用小時數,則補貼時限將不到20年;如果項目發電小時數低于合理利用小時數,最多補貼20年。
這是政府部門首次以文件的形式明確風電項目補貼的全生命周期合理利用小時數和年限。此前,風電行業雖然默認按20年補貼期限進行可研和經濟性分析,但一直沒有正式的文件予以確認。開發企業、資本市場對項目到底可以享受多少補貼一直是惴惴不安的。此次,可再生能源發電項目的補貼利用小時數、補貼年限、補貼額度都有了明確說法,解決了長期困擾行業的歷史遺留問題,給投資者和資本市場吃了一顆定心丸。
按合理利用小時數給予補貼,保證了可再生能源發電項目的合理收益水平。我國對可再生能源發電項目采取固定電價的補貼措施。固定價格的確定是基于當時平均投資成本、貸款利率、運維成本,以及各資源區保守的等效滿負荷小時數,加上合理收益確定的各類標桿電價。即按照這個標桿電價收購合理利用小時數確定的電量,項目就能達到資本金內部收益率8%~10%的合理水平。超過合理利用小時數的發電量,除按火電基準電價銷售(或參與市場化交易),還可取得綠證交易收益,多發多得。所以,大家不用擔心項目收益無法滿足投資要求。
項目補貼資金確權為解決補貼資金拖欠問題奠定基礎。《通知》與4號文一道完成對可再生能源發電項目享受補貼權益的確認,為運用金融手段解決補貼拖欠問題提供必要條件。自2021年開始,除了海上風電項目,不再新增需要補貼的項目。每個存量項目需要的補貼資金,按照文件也可以進行準確測算。全部可再生能源發電項目需要的補貼資金總額實現了封口,這為國家協調金融機構通過發債的方式一次性解決補貼拖欠問題奠定基礎。企業也可以對確權的補貼拖欠資金,選擇通過資產證券化等方式進行資金的回籠,緩解現金流緊張狀況,減少損失。
綠證將成為增加項目收益的重要途徑。《通知》規定,合理利用小時數以內的電量可全部享受補貼。超過合理利用小時數的電量,按當地火電基準電價收購,并核發綠證,準許參與綠證交易。
該文件出臺后,一方面,享受補貼的電量低于之前的,發多少補多少,降低了補貼額度;另一方面,政策帶來了重大利好,明確具體項目補貼總額和期限,打消了資本市場的疑慮;確權為通過發債解決補貼拖欠問題奠定基礎;補貼和綠證的脫鉤為綠色電力交易創造條件。實際上,對項目收益影響最大的不是合理利用小時數,而是現在愈演愈烈的、打著市場化交易的幌子變相壓低可再生能源上網電價、“保量不保價”的行為,希望此次合理利用小時數的確定能徹底解決這個問題。從近期來看,政策對項目收益影響有限;從長遠來看,對產業的裨益更多。準確理解,正確把握,可再生能源將迎來大發展的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