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

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使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目標更具可實施性
Q:您如何看待當前全球風電產業的發展形勢?
A:談風電形勢,就要把產業放在全球的大環境中進行考察。目前,全球的政治、經濟格局都與能源形勢息息相關,歐盟將可再生能源作為疫情后經濟綠色復蘇計劃的重要支撐,可謂“一石二鳥”,即在實現經濟復蘇的同時,確保不再使用高碳排放的能源形式,實現節能減排,促成實現應對氣候變化的承諾。實際上,疫情之后的國際形勢,更有利于新能源的發展。對風電產業來說,是利好。
單靠歐盟是無法實現《巴黎協定》設定的目標的,必須有大國參與。中國承諾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使得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目標更具有可實施性。據麻省理工學院管理學教授約翰·斯特曼(John Sterman)估計,如果中國實現這一目標,將防止全球升溫0.2~0.4℃,對全球節能減排的意義重大。要實現習近平主席代表中國對世界的承諾,新能源產業必須積極響應。風電作為成熟的新能源技術,更應該主動肩負使命。今年北京國際風能大會上發布的《風能北京宣言》,提出落實碳中和目標的風能發展路線圖,讓世界看到了中國在行動,中國風能產業將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貢獻力量。
Q:這意味著中國的風電政策將發生哪些變化?行業如何發展,才能肩負起未來的責任?
A:“30·60”目標是國家的能源戰略,也是能源大國需要履行的責任,中國政府將出臺更有利于可再生能源發展的政策。在節能減排,例如配額制的落實方面,將對高碳排省份及用電企業提出更加嚴格的要求,甚至強制執行。相關職能部門,包括電網也要在政策上加強研究,主動調整并配合轉型。電力體制改革將受到更強有力的推進,開放電力市場,為用電端特別是綠色電源的應用提供更加便利的條件,消納更多的新能源。歐美的科技公司,比如臉書、微軟、蘋果、亞馬遜;北歐的大型制鋁企業,比如Norks Hydro,都與風電項目簽署了企業購電協議,這不僅能幫助企業實現其可持續發展目標,同時也推動了新能源產業的發展。隨著國內電力用戶側需求的放開,能源生產和消費的綠色需求將越來越大,同時也將為分布式能源的生產和就地消納創造更大的市場。
海上風電不是求快,而是穩中求新
Q:碳中和目標為風電行業明確了發展方向,但企業也面臨著平價上網的挑戰,特別是海上風電。對此,您認為有哪些可以借鑒的國際經驗?
A:為應對平價上網帶來的挑戰,我個人認為國內外應當加強相互學習和借鑒。關于平價上網政策,無論是陸上風電,還是海上風電,中國已經走在全球的最前沿。盡管歐洲近幾年也在討論如何實現平價上網,少數北歐陸上風電項目已實現平價,但目前沒有哪個國家能像中國一樣在平價上網政策上給產業提供一個清晰明確的路線圖。
明年,中國陸上風電將全面實現平價上網。作為全球最大的風電市場,能實現從固定上網電價到招標,再到平價上網的平穩過渡,這對全球來說都具有示范和里程碑的意義。
就海上風電而言,今年1月,國家部委明確了海上風電補貼退出的時間。如果地方政府補貼不接力或扶持政策不到位,意味著中國海上風電需在2022年實現平價上網,與技術和供應鏈都相對成熟的歐洲海上風電相比,這個要求是相當苛刻的。歐洲從1991年開發海上風電,到現在已經積累了30年的經驗,累計裝機超過2200萬千瓦。盡管如此,德國于2017―2018年進行的兩輪海上風電招標中中標的平價上網項目,最早要到2024―2025年才需并網。荷蘭的第一個真正平價上網項目最快也要等到2023年才能并網。中國的海上風電只在最近5年才開始規模化發展,要讓一個如此年輕的產業在這么短的時間內實現平價上網,難度是相當大的,也是不現實的。
從歐洲海上風電的發展來看,有幾點經驗值得吸取:一是可以效仿歐洲的差價合約機制,實現平穩退補;二是在項目設計規劃上,可以通過規模化來降低成本,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三是穩中求新,在確保質量的同時,不斷通過技術創新降低成本、提升效率;四是政府和行業攜手共同制定產業發展規劃,合理布局,有序擴張,通過產業發展帶動經濟、就業,實現能源轉型。
Q:中國海上風電開發和建設面對的情況復雜,技術難度大,成本高,未來發展中會不會在零部件、配套設備、軟件系統等方面形成對國外的依賴?如何進行更好的國際合作?
A:目前,我國海上風電所用的主軸承幾乎完全依賴于國外供應商,葉片PVC泡沫材料依賴于意大利,巴沙輕木依賴于厄瓜多爾。因此,“十四五”期間,國家要在基礎科研、人才培養和創新企業扶持上加大力度,加快核心部件的自主研發和本地化生產,實現葉片材料替代的突破。否則,定價權和國內海上風電的產能就會繼續受制于人。同時,下游的整機廠商和開發商也要勇于嘗試新產品,給本土研發和創新企業留足成長的空間,甚至試錯的機會,共同打造更完整的風電產業鏈。
海上風電領域的國際合作重點不在整機和部件,更多的是項目的設計和配套。這方面,歐洲開展得早,30年的經驗教訓值得我們學習,包括海床的調研、基礎樁的優化、升壓站的設計、電纜的敷設、港口的布局、物流的協調,以及其他相關BOP(基礎、電纜及其他電力設施)領域的建設。目前,國內的開發商已經在這些領域與海外企業開展合作,并在合作中積極創新,尋找適合中國海上風電的技術和應用。如此,才能最大化實現合作的價值。
做大“蛋糕”,聚焦整體解決方案
Q:在能源的低碳轉型過程中,未來整機企業將向整體解決方案服務商的角色轉變,您認為風電業態的變化將面臨哪些挑戰?又會倒逼出怎樣的創新模式?
A:早期,新能源在電力結構里扮演的角色微乎其微。由于未來它將承擔起替代化石能源的重任,這樣的角色轉變不僅會對電網、電價、現有其他基礎設施和傳統能源產業帶來沖擊,而且會通過老百姓消費觀念的轉變讓社會實現“綠色變革”。
與早期發展相比,新能源目前面臨的大環境已經發生很大變化,制造業在不斷擴張的同時,圍繞新能源延伸出的產業和服務也在不斷擴展。如果只做整機,制造商也有生存空間,畢竟要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目標,目前的風電整機產能需要翻倍,但是與整個新能源釋放出的巨大發展空間和機會相比,整機制造只是“蛋糕”的很小一部分。對企業來說,這也是一個轉型的機遇期。整機企業不僅要制造好的產品,還要提供整體解決方案,幫助新能源實現消納,主動做大“蛋糕”,讓社會發展和老百姓的生活在轉型中受益。
提供整體解決方案,并不是說企業要涉足能源發電技術的每個領域,而是從能源的設備制造商延伸到發電端、用電端,在整個能源系統價值鏈中扮演多個角色。目前,第一梯隊的整機企業已經在積極探索,致力于風電光儲(氫) 一體化開發,分布式能源智能微網綜合解決方案,布局新能源汽車和充電樁、能源數字化平臺開發,智慧樓宇和城市等領域。
當前,困擾國內和海外第一梯隊整機企業向整體解決方案服務商轉變的挑戰不是技術,而是商業模式的創新。在新環境下,盈利模式不再有章可循,企業需要在能源、社會和百姓綠色消費轉型的過程中不斷探索、調整、優化商業模式。國內中小型整機企業,要做大“蛋糕”,更需要把自己放在未來能源的應用場景中,結合自身優勢,提供相對靈活且有針對性的能源服務解決方案。
樹立綠色消費理念,支持碳中和
Q:碳中和目標的實現,離不開全社會綠色消費理念的轉變。在低碳轉型過程中,將會出現怎樣的生活場景?作為普通的消費者,我們現在能做些什么?
A:當社會真正實現能源轉型之后,消費者可能只需下載一個與微信相似的能源管理平臺,就可以隨心所欲地購買綠電,控制供暖、制冷、智能家電、電動汽車等設備,并在線上完成各種支付和最優的用電交易。企業將智能管控能源的制造、開發、管理、消納,通過數據平臺進行節能控制。
與此同時,低碳生活也會倡導全新的綠色消費理念。每個普通家庭在消費時,將考慮如何選擇綠色產品、綠色出行,就算購買一杯咖啡,也會選擇綠色產品。因為要獲得綠色產品的標識,需考察其從原料獲取到生產加工的能耗是否綠色,是否將合理的利潤反哺到產地的百姓,是否帶動綠色消費、節能減排和新能源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