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裕爵,陸春蓉
(1.崇左市水利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廣西 崇左 532200;2.廣西民族師范學院,廣西 崇左 532200)
礦產資源作為當前經濟社會建設的重要資源,是發展之基、生產之要,但由于多年來無序開采造成了嚴重的資源浪費和生態環境的破壞,導致了礦業發展的停滯不前。建設綠色礦山、發展綠色礦業,是科學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礦產資源,促進礦業健康持續發展的重要前提,也是踐行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重要思想的重要舉措,更是未來礦業發展的必由之路。

表1 廣西礦產資源概況及發展現狀分析表

圖1 廣西部分礦種最低開采規模
根據《廣西壯族自治區礦產資源總體規劃(2016-2020年)》,廣西礦產資源及礦業發展具有:礦種較齊全、礦產資源分布較集中,工業產值貢獻突出,礦產地規模普遍較小、資源品位較低,礦山數量較多,生產規模較小等特點[1]。
2020年1月8日,自然資源部發布《自然資源部關于將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大港油田分公司等礦山納入全國綠色礦山名錄的公告》,555家礦山通過遴選,現與398家原國家級綠色礦山試點單位,共953家礦山納入全國綠色礦山名錄,廣西只有20家,綠色礦山建設處于全國較低水平。廣西自然資源廳2019年發布《廣西壯族自治區自然資源廳辦公室關于加快推進綠色礦山建設的通知》,廣西2019年計劃完成30家自治區級綠色礦山建設,2020年計劃完成49家自治區級綠色礦山建設[2]。根據《廣西壯族自治區自然資源廳辦公室關于確定華潤水泥(平南)有限公司河景石灰石等5座礦山為自治區級綠色礦山的通知》、《廣西壯族自治區自然資源廳辦公室關于確定南寧紅獅水泥有限公司武鳴區公雞山礦區北西礦段水泥用灰巖等15座礦山為自治區級綠色礦山的通知》,截至2019年底,廣西僅完成20家自治區級綠色礦山建設,其中歸屬2019年完成自治區級綠色礦山建設名單的有14家,增報自治區級綠色礦山建設并通過評估的礦山有6家,計劃內尚有16家未完成,計劃完成率不足60%,小型礦山綠色礦山建設工作推進困難。距離《廣西壯族自治區加快建設綠色礦山工作方案》,到2020年全面完成國家級綠色礦山建設、30%大中型礦山建成自治區級綠色礦山、20%小型礦山建成市級綠色礦山建設,基本形成綠色礦山新格局的總體目標仍有一定差距。
廣西受成礦條件、經濟發展、投資熱度以及運輸能力等因素影響,以往發證的礦山中小規模礦山占比很高,這些礦山生產能力不足,生產機械化、自動化程度較低,經營粗放,偏向家庭式、作坊式管理,原礦、簡單破碎、低端加工等在產業結構中占比較大,導致單位生產成本較高,競爭力較低、經濟效益疲軟。

圖2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國家級綠色礦山數量
截至2019年10月,廣西采取的礦業權出讓方式,均僅為礦產資源出讓,對礦業權涉及的土地、林地、林權、地面附著物等權益制約,均未能在出讓前得到有效解決。企業在競拍獲得采礦權后,在解決以上問題時,往往會困難重重,甚至束手無措,綠色礦山建設更是舉步維艱。
礦山建設用地主要用于建設提升、破碎、選礦等地面生產系統,供水、供電、通風、物資堆放及機械維修等輔助系統及主干道硬化等。這些都是以礦山建設用地供給為前提,而廣西屬山地丘陵性盆地地貌,平地僅占總面積的26.9%,建設用地緊張,無暇顧及礦山用地,大多只能辦理臨時用地手續,臨時占用土地不超過三年,期滿之日起一年內應拆除相關設施、破除硬化地面,進行土地復墾。
目前廣西很多礦山企業對綠色礦山建設仍停留在:停、等、看階段,甚至于指導綠色礦山建設的文件《綠色礦山建設實施方案》都未制定。經了解,一是由于傳統礦山開采理念的制約,企業對綠色環保等意識依舊淡薄;二是由于企業對綠色礦山的建設標準把握不夠,對綠色礦山建設工作無從下手。
按照礦山開采規模與礦區資源儲量規模相適應的原則,嚴格礦山最低開采規模標準,調整礦山規模結構,提高大中型礦山比重[3]。堅持大礦大開,小礦有效整合,指引礦山企業向規模化、集約化方向發展。結合廣西礦產資源與區位優勢,引導企業資金向新產業、新材料投入,資源向精細化、高附加值產品(如碳酸鈣、電解錳等)轉移,逐步減少小型礦山數量,不斷提高礦山規模,優化產業結構,增強礦山企業競爭力。生產規模增大、產品創新升級的同時,企業單位生產成本也會隨之降低,經濟效益提升,為綠色礦山建設奠定良好的經濟基礎[4]。
廣西采礦權出讓為礦產資源出讓,建議創新礦業權出讓制度,積極推行凈采礦權出讓方式,采礦權出讓前對擬出讓采礦權礦區,沉陷區、滾石及飛石影響區域和生產加工區選址范圍內的土地性質及權屬、林地類型及級別、地面附著物的權屬等進行調查,確保土地可用、林地可調、設施可建、生產可行、權屬清晰。提前做好礦群工作、商訂補償事宜,并初步簽訂相關協議。改革礦山用地規定,自然資源主管部門根據礦權出讓年限及采礦權人履行義務情況,審批及延續礦山臨時用地,使臨時用地年限與礦權出讓年限相適應。實行企業承諾制,加強過程監管。對具備復墾條件的裸露地表,企業須及時進行土地復墾和環境恢復治理,并作為延續臨時用地的主要條件,形成“雙向機制”,保障礦山用地的同時,提高企業復墾土地和環境治理的執行力。凈采礦權出讓及礦山用地改革可有效解決礦群矛盾、礦山用地等突出問題,為綠色礦山建設提供堅實群眾基礎及用地保障。
建議自然資源部門根據需要舉辦綠色礦山建設現場培訓班等活動,結合本地的情況,重點圍繞什么是綠色礦山,為什么要建設綠色礦山、怎樣建設綠色礦山進行講解。創建信息共享平臺,鼓勵群眾參與監督。實現“線上線下”雙驅動,線上通過網絡媒體推送政策法規、行業信息、礦業最新科技成果,線下向企業印發宣傳冊、解讀本等形式,對礦企高層及員工進行宣傳培訓。改變過往只重視短期礦山開發利益的觀念,將改革創新惠及全民與子孫后代的優勢灌輸予礦企人員,實現理念的更新[5]。
2020年是“十三五”規劃的收官之年,也是綠色礦山建設尤為關鍵的一年,根據國家六部委聯合印發《關于加快建設綠色礦山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要求,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快綠色礦山建設進程,力爭到2020年,形成符合生態文明建設要求的礦業發展新模式,廣西綠色礦山建設受各方面制約,已經迫在眉睫。應通過統籌謀劃、示范引領、分類實施,把強力推動廣西文化旅游和大健康旅游產業高質量發展與綠色礦山建設相結合,走一條屬于廣西綠色升級與創新驅動相融合的特色之路,只爭朝夕、不負韶華,奮力開創廣西綠色礦山建設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