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志開,韓小賓
(河北省地礦局第八地質大隊,河北 秦皇島 066000)
冀東地區是我國工業材料的重要產地,區內以沉積變質金屬礦為主,目前已探明各類金屬礦物的產地105處,其中大型礦床12處,中型礦床49處,司家營、馬城、長凝、石人溝、水廠、柵欄杖子、當杖子、廟溝、龍灣等金屬礦較具規模。
區內廣泛分布太古界遷西巖群變質巖系,主要為中細粒黑云角閃斜長片麻巖、黑云角閃紫蘇斜長片麻巖、角閃二輝斜長片麻巖、黑云斜長片麻巖夾多層輝石斜長角閃巖、角閃斜長輝石巖及少量淺粒巖、石榴斜長輝石巖、透鏡狀。地層為一走向近南北、傾向西的單斜構造,片麻理傾角一般在60°~80°。區內斷裂構造發育,對礦體破壞影響較大,主要斷裂構造有20余條。區內巖漿巖不發育,僅見少數脈巖產出,主要有細晶巖脈、偉晶巖脈、煌斑巖脈以及多見于深部鉆孔內的閃長巖、輝綠巖脈等。
石人溝金屬礦為大型礦床,其含礦帶長達6000余米,地表出露寬100m~200m,因勘探需要,人為將整個礦區以F10斷層、F20斷層為界自北向南分為花椒園區段、石人溝區段、安平莊區段(圖1),其中石人溝區段為多年來工作的重點。石人溝金屬礦化帶呈近南北向分布,傾向西,傾角45°~70°。礦帶北起F10斷層,南至F20斷層,總長約3000m。北端翹起,向南逐漸側伏,中間被F8斷層錯斷,分為南北兩段,二者相對位移約200m。石人溝金屬礦化帶由多層(1層~13層)礦組成,單層厚一般為1.00m~31.70m,最大厚56.84m。斷裂構造使礦帶延深不一,最淺約-507.74m標高,最深達-1429.53m標高以下(延深達1300m)仍未尖滅。說明石人溝金屬礦化帶深部仍有一定的資源潛力(圖2)。

圖1 河北省遵化市石人溝金屬礦化帶平面圖
礦帶主要由4個礦體組成,即M1、M2、M2a(M3)、M4。M1礦體:位于礦帶底板,呈似層狀產出,全長2560m,由于受斷裂構造影響,整個礦體被斷層斷成多段。礦體沿傾斜變化較大,具分枝復合、尖滅再現現象。礦體厚8.22m~21.41m,局部膨大可達75.34m左右,最薄處僅2.07m。深部出現夾石,使礦體分成多層,單層厚1.96m~10.93m,礦石平均品位(TFe)31.48%。
M2a礦體:礦體延深大小不一,淺者僅幾十米,最深約200m,礦體常被夾石分成多層,夾石厚1.20m~2.30m,礦體單層厚2m~7m,最大可達14.95m,深部礦體與M2平行產出,傾角35°~50°,礦石平均品位(TFe)26.86%。M2礦體:位于M1礦體頂板0.5m~80m,二者近于平行產出,北起F10斷層,南至F20斷層,全長約2600m。

圖2 石人溝金屬礦第20號勘探線剖面圖
由于受斷裂構造影響,整個礦體被斷層斷成多段。礦體內常有夾石出現,具分枝復合、尖滅再現現象。礦體形態、厚度變化較大,礦體厚3.28m~31.3m,局部可達75.34m。深部出現夾石,使礦體分成多層,單層厚1.15m~3.96m。礦體平均品位(TFe)31.43%。M4礦體:礦體沿走向被斷層斷成數段,自9線向南為盲礦體,礦體埋深逐漸加大,最大埋深250余米,深部礦體呈變薄趨勢。整個礦體厚度變化較大,一般厚5m~124.09m,最薄2m,最厚達34m,礦石平均品位(TFe)31.90%。

表1 石人溝金屬礦的礦體統計表
通過對典型金屬礦的解剖分析,結合冀東石人溝地區所處的大地構造位置、地質背景、成礦地質條件、地質工作程度等綜合信息,同時參考《河北省鐵礦資源潛力評價成果報告》、《河北省鐵礦戰略研究》將推測遵化-遷西一帶為金屬礦的成礦遠景區。該遠景區位于遵化穹褶束內,即馬蘭峪復背斜的核部。呈東西帶狀。西起遵化王爺陵、石人溝一帶,東至遷西太平寨,長約100km,南北寬約20km~30km。航磁異常較多,一般規模不大,但強度較高。區內含礦地層西部巖石屬于高角閃巖相;東部巖石變質相屬麻粒巖相。原巖為一套基性一中基性的玄武巖、安山玄武巖類,夾少量超基性小侵入體和中一中酸性火山巖。區域重熔型,混合巖化普遍。該區南部的磁異常帶,磁異常強度普遍在1000nT以上,表明磁性體規模大,具有尋找大型礦床的巨大潛力。主要礦床自西向東有石人溝、西雙城、龍灣、太平寨、崔家堡子金屬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