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登榜,付 男
(甘肅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第三地質礦產勘查院,甘肅 蘭州 730050)
目前地球化學找礦廣泛應用于地質勘查中[1-4],20世紀60年代至今,甘肅東金灘先后開展過1:20萬紅柳園幅水系沉積物測量以及1:5萬土壤測量以尋找鉛銅礦為主的化探普查工作,圈出了多處銅、鉛異常。2017年~2018年甘肅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第三地質礦產勘查院在該區開展了1:1萬土壤測量工作,圈定綜合異常10處,獲得了一批新的找礦信息。經地質和工程控制,目前已圈定多條金礦(化)體,取得了找礦新突破。
工作區大地構造位置屬塔里木板塊北緣北山裂谷帶,處于方山口~廟廟井~雙鷹山早古生代裂谷裂陷帶與古堡泉~柳園~金場溝晚古生代裂谷帶兩個三級構造單元的結合部位,屬花牛山~金場溝金銀鉛鋅鎢鉬等多金屬成礦帶西段。區內遭受侵入巖穿插和斷裂構造破壞,出露地層略顯破碎,各時代地層均勻分布。工作區及鄰區巖漿活動頻繁,侵入巖類型較為齊全,巖脈相對發育。尤其是志留紀、石炭紀、二疊紀等巖漿活動較發育,見有多處呈巖株狀產出的中酸性侵入體分布。
1.2.1 地層
工作區地層不發育,僅發育第四系沖積砂礫石(Qhal)、殘破積物(Qheld)。
沖積砂礫石(Qhal)多沿現代河流呈帶狀展布,現在均為干涸的河道,常年不見流水,僅在雨季有季節性流水,在支溝溝口見有小型洪積扇體。堆積物成份以砂和礫石為主,分選差,磨圓差,未固結,分布較小,松散堆積,厚度一般數十厘米。其上多被風成砂、風化花崗巖碎塊覆蓋,局部深溝中常見新鮮花崗巖出露。
殘破積物(Qheld)沿河流、沖溝兩側及平灘負地形呈帶狀分布,成份以砂土、亞砂土及少量的角礫碎塊組成,呈松散堆積,厚度一般10cm~40cm,局部厚度達到60cm。殘破積層中發育堿質晶體,遍布整個殘破積層,一般在地下10cm~20cm處最為發育。
1.2.2 侵入巖
工作區內侵入巖發育,侵入巖的形成時間為均為石炭紀。整體以斑狀二長花崗巖為主,構成礦體的圍巖;正長花崗巖、角閃石石英閃長巖、石英閃長玢巖、角山輝長巖多呈巖脈、巖株狀分布,面積較小。根據相互之間接觸關系,大致判斷其侵入順序如下:(二長花崗巖、石英二長閃長巖、角閃石石英閃長巖、正長花崗巖、花崗閃長巖)→(石英閃長玢巖脈、閃長玢巖脈、角閃輝長巖脈)→正長花崗巖脈。
1.2.3 構造
工作區褶皺構造不發育,僅斷裂構造發育,區內有10條斷裂構造,其中含礦斷裂有7條,F3、F4、F5、F6、F7、F8、F10斷裂帶內石英脈品位最低為0.3×10-6。其余3條斷裂不含礦。
測線方向為南北向,垂直控礦斷裂及礦體的走向(EW向)。測網實行規則網,采用100×40m網格。根據《土壤地球化學測量規程》(DZ/T0145-2017)、《地球化學普查規范》(DZ/T0011-2015)規定的新疆東天山及準噶爾盆地周邊、甘肅北山、內蒙古中西部、寧夏和呼倫貝爾市西部等干旱荒漠戈壁殘山景觀區為-4~+20目。因此,土壤測量采用-4~+20目截取粒級。
土壤樣品分析測試由甘肅省地礦局第三地質礦產勘查院實驗室完成,分析了Cu、Pb、Zn、Sn、W、Mo、Au、Ag、As、Sb、Bi、Hg等12元素,樣品測試結果的質量可靠。
Cu、Pb、Zn、Sn、W、Mo、Au、Ag、As、Sb、Bi、Hg等12元素的最大值(表1)遠大于北山地區的背景值,尤其是主元素Au的最大值達到11.2×10-6。
通過東工作區的豐度估計值(X)與北山地區各該元素均值(Xc)的比值X/Xc,判定各元素在本地區中離異傾向。與北山地區相比的相對豐度,按地球化學背景場X/Xc(表1),將工作區元素分為以下背景場元素:
高背景(X/Xc≥1.3)元素 :Ag、Au、Mo、Sn、W。
正常背景(1.0≤X/Xc<1.3)元素:As、Cu、Hg、Pb、Sb、Zn。
低背景(X/Xc<1.0)元素:Bi。
由此可見,工作區內的Ag、Au、Mo、Sn、W元素明顯要比北山地區背景值高,是區內有利成礦元素。

表1 元素參數特征統計表
單位:Hg、Au為10-9,其它為10-6
3.2.1 R型因子特征
在12種元素相關矩陣的基礎上進行因子分析,截取各因子特征根較大、累計貢獻率達85%作為主要因子。前4個因子特征值、主要載荷元素及其載荷值見表2、圖1。

圖1 工作區因子得分圖
F1因子,占總體方差的19.47%,由Pb、Zn、Mo元素組成,為中低溫熱液活動元素,正高值域空間主要沿著區內F1、F2斷裂分布,負高值域空間主要分布于礦區北側的角閃石石英閃長巖體內,總體反映了Pb、Zn、Mo在角閃石石英閃長巖中虧損,在二長花崗巖內富集的特征。
F2因子占總體方差的20.17%,由Bi、Cu元素組成,為中高、中低溫熱液元素,正高值域空間主要分布于二長花崗巖體內部,負高值域空間主要分布于礦區西北部的角閃石石英閃長巖內,總體反映了二長花崗巖內富集Bi、Cu。
F3因子占總體方差的20.90%,由Au、Ag元素組成,正高值域空間主要沿著斷裂帶分布,其次在礦區西北部的角閃石石英閃長巖內也有分布。負高值域空間主要分布于斷裂之間的二長花崗巖體內,反應巖體中Au、Ag虧損,斷裂附近富集的特征,暗示了成礦熱液的來源與斷裂構造密切相關。
F4因子占總體方差的14.55%,由As、Sb元素組成,為低溫元素,正高值域空間僅分布沿著斷裂帶分布,尤其是F1、F2斷裂附近更富集,負高值域主要分布于礦區西北角的角閃石石英閃長巖內,在二長花崗巖內也有存在負高值。總體反映了As、Sb元素與斷裂關系密切的特征。

圖2 R型聚類分析譜系圖
F5因子占總體方差的10.86%,由Hg元素組成,為低溫元素,正高值域空間較少。
F6因子占總體方差的14.02%,由Sn、W元素組成,為高溫元素,正高值域空間在勘查區南側沿著斷裂帶分布,在勘查區西北側沿著角閃石石英閃長巖分布,尤其是F1斷裂附近更富集,負高值域分布于斑狀二長花崗巖內。總體反映了Sn、W元素與斷裂、角閃石石英閃長巖關系密切的特征。

表2 勘查區主要因子特征值特征表
3.2.2 R型聚類特征
利用R型聚類分析方法,在剔除分布無規律的Hg元素后,剩余的11種元素在γ=0.3的相關水平上,明顯分為兩大聚類(圖2)。
第一簇:是勘查區內主要地質環境與成礦的家族,它是包括侵入巖和斷裂構的一個大族。在γ=0.83相關水平上,Au、Ag相關性好,是一套中低溫元素為主,主要反映了區內侵入巖、斷裂構造的元素富集特征,與F3因子反映的情況基本一致。在γ=0.48相關水平上,Bi、Cu加入的該組合,反映區內二長花崗巖的發育,與F2因子反映的情況相吻合。在γ=0.36相關水平上,As和Sb加入該組合,反映Ag、Au礦化與斷裂構造相關性較強。
第二簇:在γ=0.37上,分為Pb、Mo、W和Zn,主要反映了礦區內的二長花崗巖等侵入體,Ⅱ2亞簇為Zn,主要反映斷裂構造發育,與F1因子反應的情況一致。主要反映測區內的酸性侵入巖。
由于分析數據中有特高值和特低值,為合理確定異常下限值[6-9],異常下限的確定采用剔除法進行剔除。按+2S計算異常下限計算異常下線,圈定單元素異常127個,Au單元素異常17處,圈定綜合異常10處。
對工作內圈定的所有綜合異常均進行了踏勘檢查,對HT1、HT2、HT3、HT4、HT5、HT9綜合異常布置了10條土壤剖面,以進一步對異常進行驗證、確定異常位置。異常查證工作,共采集土壤樣品118件,化學樣53件,土壤剖面長度1.9km(圖3)。具體查證工作如下:

圖3 工作區異常查證工作圖
針對HT1異常部署了2條土壤剖面,異常重現,且新發現石英脈一條,地表采集了化學樣,撿塊樣品位為0.55×10-6。
HT2、HT4異常地表各部署了1條土壤剖面,異常重現,地表零星發現石英脈,延長不到40m,規模較小,撿塊樣品位較低。
HT3異常西側地表部署了6條探槽,發現了Au3礦體;異常區西側部署了3條土壤剖面,新發現含金石英脈一條,地表撿塊樣品Au位為0.55×10-6。
HT5異常地表施工槽探工程,并在HT5異常西側部署了2條土壤剖面,異常重現。HT5異常區東側發現了Au5礦體,礦體品位較高,具有一定的延伸。
HT6異常區施工了槽探工程,異常南側新發現了Au4、Au6礦化體,品位最高為0.82×10-6。
HT7、HT8、HT10異常區由于覆蓋較淺,且有前人施工的槽探工程,因此僅開展了地表檢查踏勘工作,在前人施工的探槽內取樣,Au品位較低,最高不到0.3×10-6。
HT9異常地表布置了1條土壤剖面,異常未重現,未發現有石英脈、蝕變帶。
(1)工作區內的Ag、Au、Mo、Sn、W元素明顯要比北山地區背景值高,是區內有利成礦元素。
(2)元素相關性分析顯示主成礦元素Au與Ag、Bi、Cu、As和Sb元素相關性好,主要反映了區內侵入巖、斷裂構造的元素富集特征,Ag、Au礦化與斷裂構造相關性較強。
(3)通過對圈定的10處綜合異常進行常查證,HT1、HT3、HT5、HT6均發現礦化體,尤其是HT3、HT5異常具有進一步開展勘查工作的潛力,實現了找礦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