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 航
(河池市宜州區地質環境監測站,廣西 河池 546300)
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市宜州區是一個重要的礦物產區,成礦帶分布于河池市宜州區城區南部5km處,通過對該地區開展大量的地質研究工作,目前查明該礦規模為小型[1]。下文結合實踐探討分析礦山成礦地質特征及其礦床成因,同時研究其找礦方向,希望能為該區礦的地質找礦工作提供一定的參考作用。
華南準地臺西南部,桂中凹陷之宜山弧形褶斷帶中部是該阿坤古代地構造位置所在,桂北隆起分布于北側。受強烈褶皺擠壓作用因素影響,發育明顯的斷層,形成的構造帶為弧形呈EW向展布褶皺比較發育,局部位置存在倒轉特征。白堊紀一套紅色斷陷盆地沉積發育于宜州六坡至洛西一帶,礦物產出量巨大。
(1)地層。河湖相紅色碎屑巖為白堊系主要組成,為該區礦物賦存的重要礦層,不整合接觸下伏地層。砂礫層(土黃色)與亞粘土層工為第四系的組要組成,不整合接觸下伏地層(圖1)。
(2)構造。區內構造主要呈弧形,近EW向展布,有多個弧形斷裂以及褶皺構造所構成。六坡斷陷盆地是該區的主要構造特征,展布方向為東西向,有約20km長。后期斷層對其北部形成破壞,嚴格控制著白堊系含礦的地層[2]。宜州斷裂是區域性大斷裂,對該區形成全區,上泥盆統-白堊系均受其切割,牽引褶皺分布于斷裂周圍,向64°~70°傾斜,嚴格控制著該區的成礦以及礦物的產出。

圖1 六坡礦區地質圖
(1)含礦巖系。白堊系是區內的主要含礦巖系,在六坡-洛東盆地內分布,展布方向為EW向。依照不同的巖性組合特征,有3個巖性段之分。第一段:塊狀礫巖主要分布于底部,泥質粉砂巖(紫紅色)分布于上部,泥質灰巖和灰黃色(灰黃色)分布于南部。第二段:由粉砂質泥巖以及泥質粉砂巖(厚層狀)所組成,鈣質結核在局部可見;第三段:褐灰色泥巖以及褐黃色泥巖是其主要構成,淺灰色的礫巖夾生于底部。
(2)礦體特征。在走向上I礦層呈現連續的分布特點,礦層2380m被工程所控制,產出特點為單斜層狀,向325°~342°方向傾斜,地表位置傾角比較緩和,越向伸出越陡。位于西部的礦層隨著圍巖褶皺出現起伏,向173°~174°傾斜,傾角為54°~60°。達到1.00m~5.56m的礦層真厚度,呈現單一的礦層,沒有夾石與夾層。
(1)礦物成分。鈣蒙脫石是其主要的礦物組成,石英以及綠泥石和水云母方解石相對次之,同時還含有磷灰石以及斜長石與白云石和黑云石等。
(2)化學成分。通過對I礦層進行化學分析研究發現,SiO2、Al2O3、Fe2O31、TiO2、CaO2、MgO4分 別 為57.51%、15.47%、1.34%、0.22%、0.30%、0.74%, 顯 示SiO2和Al2O3在六坡礦區礦石中的含量與純蒙脫石化學成分非常類似,SiO2在含量上(1.34%)比較低,這對亮度及白度較好的高檔產品開發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3)礦石的類型。根據礦石不同的軟硬程度,研究區內礦石自然類型劃分為硬質礦石,根據層間陽離子以及種類以及其含量等進行劃分,鈣鎂基氧化鋅礦石主要分布于中深層。
(1)成因探討。①燕山期斷陷盆地是六坡礦床主要產出部位,紅色陸相復陸屑沉積建造(白堊紀)是主要的含礦巖系,并嚴格控制著構造斷陷盆地,沉積韻律主要為礫巖(河流相)和夾礦層的泥巖與粉砂巖(湖泊相),時空范圍內,和火山物質存在密切的成生關系。礦層產出特點和圍巖比較類似,具有明顯的接觸界限,并具有穩定的層位特征以及清楚的礦層沉積層構造,礦石沉積韻律主要為粉砂粒-粘粒反向粒序。綜合研究認為該礦為地質沉積型礦床。②宜山弧形褶斷帶中部區域是該礦的主要分布地帶,白堊紀紅層盆地受不同期次宜山大斷裂的影響,出現明顯的深陷與下降現象,火山活動出現在燕山晚期階段,成礦物質受火山噴發影響,由凝灰質熔巖(富含玻屑)所提供。
(2)主要控礦因素及找礦遠景。EW向上六坡盆地>30km,只對其西部進行相應的研究工作,通過研究發現,開采的礦山分布在東部,達1.0m~2.3m的厚度,和六坡礦區礦石質量相比,找礦前景廣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