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云舟 胡潔梅


新加坡人的雙語優勢過去多年一直是這個多語、多元文化社會引以為豪的資產,但在全球化趨勢下,如今世界各地更多人學習并掌握華語和英語,新加坡的雙語優勢已經相對減弱。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在“講華語運動”40周年慶典上致辭時,便呼吁國人把華語融入日常生活。
反映新加坡生活和社會文化特性的華語如何綻放異彩,又如何在作為全球華語重要支脈的同時,構筑本地華人獨有的文化身份,走出“雙語劣勢”,鞏固“多文化優勢”?
不同地區的華語相互包容、刺激因應區域和國際環境的改變,“講華語運動”的策略和著重點出現了轉移,不再像推行初期只專注于面向社會內部的長期功利性焦點,而是移向本土認同的塑形與穩固。
南洋理工大學中文系副教授柯思仁指出,設立新加坡華語資料庫,在這個發展脈絡中具有里程碑意義。柯思仁說:“20年前,新加坡華族文化或華語以中國為宗,奠定某種高度的標準是可以理解的。目前情勢有所不同,在中國經濟政治崛起后的文化影響力擴大的背景下,新加坡必須找到自己的位置與特質,就如品牌必須要有高識別度,對內可穩定文化認同的基礎,對外可發揮區別的作用。”
新加坡教育部課程規劃與發展司母語處司長王梅鳳認為,新加坡華語資料庫對教師和學生都有一定的參考價值,讓他們了解本地詞匯的詞義和來源,進而更熟悉新加坡華語,對這個語言更有歸屬感?!靶录悠潞推渌v華語地區共享華族語言,但新加坡人在此基礎上吸收華人方言文化、英語,還有友族語言,兼容并蓄,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華族語言和文化——新加坡華語。如果沒保留新加坡的特色,那么我們的華語將失去鑒別度和自己的特色?!?/p>
即便在與中國接軌的前提下,推廣新加坡華語并不與中國香港和中國臺灣等地區的華語支系相違背。南洋理工大學國立教育學院亞洲語言文化學部副主任陳志銳指出,不同地區的華語并不相排斥,而是可以相互包容、相互刺激,“這就像新加坡人講新加坡式英語時能很好地親切溝通,但這不代表我們就不學習正統或英式、美式英語。最好的方式應該是不同的英語都會,而且懂得辨別?!?/p>
保留傳承本地華語并非制造“不入流”華語
隨著全球華語不斷豐富,涌現復數的華語(chineseses),陳志銳認為保留和傳承本地華語,并非制造“不入流”的華語,而是在更廣大層面豐富了“大華語”的內容。
但要在百花齊放的環境里保持自己獨特的文化身份,對活學活用的堅持不應松懈??滤既恃a充,學校的中文課程可在語文技能和傳統文化的功能以外,加深學生對于新加坡人的自我認知,并能夠用中文華語探討社會、時事等課題。“當中文華語擺脫內視與低階層的使用局限,得以建構自我認同、找到自我定位,并能夠有意義地與外界甚至全球對話的時候,其生命延續與發展的力量就無須擔憂了。”柯思仁說。
科技企業Sqkii的核心團隊成員、年輕企業家蔡偉杰2016年就讀南洋理工大學期間參與創業海外交流項目,到北京學習一年,一邊在清華大學上課,一邊在化妝品電商公司“聚美優品”實習。
他受訪時說:“在中國,每當和新加坡人說起華語,一聽就知道對方是新加坡人??赡芫鸵驗槭仟毺氐男录悠率饺A語,我們溝通時特別親切,這也是我們身份的一種歸屬感。
“我發現,有些中國朋友對我們的文化與用詞會覺得新鮮,我在介紹新加坡時會強調我們是個多元種族社會,這因此形成了我們語言的特色。當然,當我們到其他地區時一定要尊重所在地的文化,說話用語必須注意敏感,詞語要適當。”
教育界重視培養學生對本地詞語的應用
新加坡教育部編寫教材時重視并適當使用本地詞語,表達某個概念時會首選本地詞語,讓學生熟悉并掌握現實生活語境的語言。
王梅鳳說,小學課文中使用本地特定詞語“腳踏車”,但考慮到學生和家庭的語言習慣及背景不同,在與海外朋友溝通時也需要了解各地區詞語差異,因此在教師手冊中特設了“不同說法”的板塊,列出“腳踏車”“腳車”“自行車”等詞語,供教師在教學中參考,以讓學生認識不同社區詞語的差異。
“對進入教材的本地詞語,我們會選擇那些經過長期使用,用法較為穩定的詞語,例如組屋、巴剎等。隨著學生累積的詞匯增加,我們會在較高年級引入相同概念的不同詞語。新加坡中文教研中心建構的新加坡日常中文口語語料庫和書面語語料庫,都收錄‘甘榜‘巴剎等本地特有名詞。目前,我們編寫教材時會參考這兩個語料庫,另外也參考《現代漢語詞典》《全球華語大詞典》等詞典?!蓖趺辐P表示。
新加坡的學前教育業者有意識地讓來自不同地區的教師了解該國的特有語境。新職員培訓的部分內容也強調本地語境和文化。畢竟,各地教師習慣的用語有所不同,例如“蠟筆”在中國一些地區叫做“油畫棒”,“湯匙”在中國一些地區稱為“勺子”。
職總優兒學府母語課程策劃總監林美蓮博士說:“讓孩童活用華語非常重要,我們因此很重視口語訓練。例如配合本地節慶介紹新年食品如黃梨撻、撈魚生的習俗;中秋節時介紹月餅的不同口味如班蘭;端午節介紹娘惹粽。一些用詞未必是外籍教師熟悉的,所以我覺得新加坡華語資料庫不論是對海外或本地教師,都是挺實用的工具,可幫助他們了解詞語的由來,更好地進行教學。本地教師也未必都了解詞語的由來與意義?!?/p>
家里不講 靠大環境推廣華語有難度
來自中國臺灣的家庭主婦徐家嫻的丈夫是新加坡人,婚后在新加坡生活已有12年,育有9歲女兒。她認為,語言在各地發展各種用法,這是語言的特色。例如沙爹,在本地語境是指肉串,但她的臺灣朋友會聯想到火鍋使用的醬料。
徐家嫻說:“一些新加坡中文詞語受馬來語或方言的影響,這與新加坡的發展與歷史有關。如果這些特有詞的來源沒被記錄下來,讓人們加以認識,我覺得相當可惜。不過,學習規范語言還是必要的,譬如認識‘甘榜這個馬來音譯詞時,也得明白‘鄉村‘鄉下這些詞語?!?/p>
徐家嫻堅信,本地要營造利于推廣華語的環境,家庭扮演重要角色,她堅持女兒必須以華語同她溝通?!叭绻诩彝ミ@個小環境都不使用,單靠大環境來推廣就更難了?!?/p>
·來源:《聯合早報》(原文有刪改)
·責任編輯:黃昀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