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不可失
去年98%的基金都賺錢,漲個60%都進不去前十,小編身邊朋友都賺了不少,但大多后悔買少了。人是趨利避害的生物,這是人性,尤其是在投資路上。
這不,今年以來,幾乎所有新基金都被買成了爆款基金,上演了多次“一日售罄”盛況。如果是明星基金經理的產品,就更搶手了,一小時被買光上限,需要80億卻吸金900億,超額認購,一個比一個多。
這背后恐怕就有大家的貢獻,但小編細思極恐。大家想一想,這些幾十億乃至百億的“日光基”是不是有點瘋狂啊,就像不要錢一樣搶,難道不擔心虧錢嗎?
沒錯,風險總在過度樂觀中慢慢浮現,就像一只獵豹,在小鹿湖邊貪婪地飲水時撲上去,歷史上每次出現百億基金被搶爆的時候,幾乎都是階段性的頂部。
大家被簡單的賺錢效應吸引而來,蜂擁搶基,卻不知股價早已漲了不少。既然這么多人搶著買貨,主力不如順水推舟給你,等待日后下跌到性價比更高時,再買回來,豈不是更好嗎?
有人會覺得杞人憂天,現在是科技牛啊。不過小編已經看到了兩個風險信號,第一,新發基金大多相似,名字中常見科創、成長、信息、半導體、新能源等字眼,有種千軍萬馬走獨木橋的感覺。這么多新基金,足足幾百只都在最近半年快速成立,然后幾千億元去搶這些有限的籌碼,真有點“人造科技牛”的味道。
目前看,這些熱點主題的估值都已經較高了,高處不勝寒。一旦抱團取暖短期散伙,獨木橋撐不住這么多人的重量,后果可想而知。
最重要的是,比較盲目。大家搶到新基金后,并不了解自己的基金情況,大多數人可能因為銀行理財經理的推薦,或者周圍朋友都賺了錢,所以才去認購。
即使最近賺錢了,也不知道為什么,虧錢了,就歸結于市場不好,或者自己的運氣不好。那么長期來看,賺不賺錢就要聽天由命了,但大家愿意自己的辛苦錢冒這么大風險嗎?
小編一直在說,事在人為,其實只要學習了基金的基礎知識,勝率會大大提高,心里也會踏實很多。小編曾經給自己定了一個目標,平均每年基金的年化收益在15%就滿足了,目前看基本都超額完成。
并不是小編多優秀,而是基金非常適合普通人理財,不需要多么高深的經濟學知識。比如每次大家在買基金前,首先需要知道幾個要素。
第一,基金的類型,是股票型、混合型還是債券型等等,每種類型的風險和收益都大不一樣。
第二,基金的主題,投資是偏向科技、生物醫藥,還是銀行、地產。不同行業的未來走勢,影響著我們的收益水平。
第三,費率,也就是認購和贖回費,當然越便宜越好了。
第四,估值高低,可以看做判斷一個產品性價比高低的指標。一個朝陽行業,當然是越被低估,撿便宜的時機越好了。
如果大家能在買之前,了解這些情況的話,長期賺錢的成功率是不是提高了很多呢?但這只是成功了一半,真正的考驗是買之后的應對。
小編的方法就是便宜時開始定投,貴時逐漸賣出,通俗地說是“大跌大買,小跌小買,不跌不買,大漲大賣”這16個字。有點武功秘籍的味道,看似簡單,卻不容易做到。
做買賣不外乎低買高賣,而何時低、何時高卻是最難判斷的。但指數基金都有估值表,通過不斷跟蹤估值表的變化和自己的盈利目標,就可以大致做到相對的低位不斷買入(綠色),相對的高位分批賣出(紅色)。即使不是最低和最高,也算八九不離十了,長期保持下去,不就是常勝將軍嗎?
咱們拿最近火熱的科技主題基金舉例。隨著越來越多的新基金成立,上千億的資金匆忙進場,催動著科技股快速上漲,風險也在慢慢變大。
從估值表看,科技相關的指數幾乎都變得紅色高估了,甚至全指信息已經處于歷史頂峰位置,說明大家樂觀情緒也是史無前例的高漲,從爆款新基一日光盤就可見一斑了。
雖說科技和新能源是一直貫穿了未來多年的大主線,但高位重倉進場,風險并不小。小編目前也在關注這兩大主題,不過會在回落到黃色估值時才開始定投,也就是小跌小買,畢竟回落到綠色低估的時機可遇不可求。小編不去預測,嚴格按照秘籍執行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