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金娥 丁玲麗 唐堅


【摘要】 目的 探索撳針療法用于緩解產后宮縮痛的臨床效果。方法 188例產后宮縮痛產婦, 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各94例。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方法進行干預,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撳針療法進行治療。比較兩組治療效果、疼痛持續(xù)時間、不同時間段疼痛數(shù)字評分法(NRS)評分及產后出血量、治療前后實驗室指標。結果 治療后24、48 h, 觀察組NR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疼痛持續(xù)時間短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 兩組血清P物質(SP)、血清前列腺素E2(PGE2)、24 h催乳素(PRL)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觀察組SP、PGE2、24 h PRL水平均優(yōu)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產后24、48 h出血量分別為(243.96±34.84)、(305.22±36.78)ml, 均少于對照組的(351.18±45.68)、(398.66±40.18)ml,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總有效率97.87%高于對照組的70.21%,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產后宮縮痛產婦實施撳針療法效果顯著, 撳針療法能夠增加PRL分泌, 促進產后子宮恢復, 緩解當前疼痛感, 適合臨床推廣。
【關鍵詞】 撳針療法;產后;宮縮痛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09.068
宮縮痛主要是指產褥期出現(xiàn)下腹部劇烈疼痛感, 屬于產婦最常見癥狀, 早期可出現(xiàn)煩躁不安、食欲減退、惡心、嘔吐、出汗、失眠等癥狀, 若未及時緩解、控制, 可給產婦生活質量帶來一定影響, 為此還需注重圍生期保健管理, 從而促進產婦身心健康恢復, 緩解當前疼痛感 [1]。為了對產后宮縮痛產婦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 部分學者提議運用中醫(yī)療法, 從中醫(yī)角度分析, 宮縮痛屬于“兒枕痛”、“產后腹痛”等范疇, 與月經痛相似, 是產后子宮收縮引起的小腹疼痛, 可影響產后恢復, 可因情志抑郁、運行受阻、血流不暢、氣滯血瘀、肝郁氣滯導致, 不通則痛, 增加腹痛率, 為此常運用撳針療法, 其具有調節(jié)人體生理功能作用, 可減輕宮縮痛感, 促進產后子宮恢復, 緩解當前焦慮感, 提高睡眠質量, 獲取滿意治療效果 [2, 3]。本文為進一步探索撳針療法治療產后宮縮痛的臨床療效, 進行此次研究。現(xiàn)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1月13日~8月13日本院收治的188例產后宮縮痛產婦作為研究對象, 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各94例。觀察組年齡21~32歲,?平均年齡(26.53±6.59)歲;孕周38~41周, 平均孕周(39.84±5.65)周;孕次1~4次, 平均孕次(2.59±1.31)次;產次0~2次, 平均產次(1.16±0.88)次。對照組年齡22~33歲, 平均年齡(26.89±6.42)歲;孕周38~41周, 平均孕周(39.79±6.22)周;孕次1~4次, 平均孕次(2.23±1.46)次;產次0~2次, 平均產次(1.29±0.97)次。兩組產婦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中醫(yī)診斷標準:脈沉澀, 苔薄白, 舌質黯紅, 反跳痛, 壓痛, 腹軟, 面色白或紅, 惡露色暗, 腹陣痛。納入標準:①產婦均為單胎順產, 產程進展順利;②產婦均未使用催產素引產;③產婦意識清楚, 未接受過雷火灸、撳針療法;④產婦未使用過止痛藥物。排除標準:①出現(xiàn)產后出血等產科并發(fā)癥者;②羊水過多者;③合并巨大兒、雙胎者;④存在下肢感覺障礙、肢體偏癱、精神障礙者;⑤合并造血系統(tǒng)疾病者;⑥使用物理治療者。
1. 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方法進行干預。幫助產婦擬定休息和運動方案, 注意產后休息、衛(wèi)生、營養(yǎng)支持, 保持情緒穩(wěn)定, 注意腹部保暖, 且保持母乳喂養(yǎng), 出現(xiàn)宮縮痛時給予下腹部按摩和熱敷等。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撳針療法進行治療, 埋針穴位選擇足三里、三陰交、關元、中極、合谷等, 確定穴位后進行局部消毒, 在穴位上張貼撳針快速按下, 根據(jù)產婦疼痛程度合理選擇雙側或單側埋針數(shù)量, 1次/d, 連續(xù)治療3 d。
1. 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1. 3. 1 不同時間段NRS評分及疼痛持續(xù)時間 采用NRS評分評估患者治療后24、48 h疼痛感, 共10分, 10分代表劇烈疼痛, 8~9分為較強疼痛感, 5~7分代表產婦痛苦, 2~4分代表輕度疼痛感, 0~1分代表無明顯疼痛感[4]。
1. 3. 2 治療前后實驗室指標 主要包括SP、PGE2及24 h PRL水平。實驗室檢測:抽取受檢者5 ml空腹清晨靜脈血, 實施血清分離處理, 維持15 min, 保持4000 r/min速度, 在檢測SP濃度時使用放射免疫法;在檢測PGE2時使用雙抗體夾心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在檢測24 h PRL水平時使用光化學免疫測定。化學發(fā)光分析儀選擇貝克曼ACCES 2型號, 試劑由美國貝克曼提供。
1. 3. 3 產后出血量 包括產后24、48 h出血量。
1. 3. 4 治療效果 療效判定標準[5]:顯效 :產婦能夠正常生活, 睡眠不受干擾, 疼痛感有明顯的減退或完全消失;有效:能夠正常生活, 睡眠基本不受干擾, 疼痛感呈消退趨勢;無效:生活和睡眠仍受到干擾, 疼痛感明顯。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1. 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不同時間段NRS評分及疼痛持續(xù)時間比較? ?治療后24、48 h, 觀察組NRS評分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疼痛持續(xù)時間短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治療前后實驗室指標比較 治療前, 兩組SP、PGE2、24 h PRL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觀察組SP、PGE2、24 h PRL水平均優(yōu)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 3 兩組不同時間段產后出血量比較 觀察組產后24、48 h出血量分別為(243.96±34.84)、(305.22±36.78)ml, 均少于對照組的(351.18±45.68)、(398.66±40.18)ml,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 4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總有效率97.87%高于對照組的70.21%,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3 討論
宮縮痛常發(fā)生在產后1~2 d, 常規(guī)情況下可在第3天明顯緩解, 但在哺乳過程中可因催乳素分泌增多, 加重疼痛感 [6]。而乳汁的分泌受到了遺傳、環(huán)境、心理、生理、內分泌的影響, 導致兒茶酚胺分泌增加, 促使交感神經興奮, 引起下丘腦內分泌失調, 促使產婦睡眠和情緒改變, 嚴重影響日常生活 [7], 早期常通過合理膳食、穴位按摩、情志療法, 緩解當前宮縮, 穩(wěn)定情緒, 但整體效果不佳, 無法在短時間內緩解產婦不適感, 為此還需另外選擇一種既安全、有效、簡便的治療措施[8]。
中醫(yī)學中宮縮痛主要是因氣虛運行不暢、遲滯而痛。中醫(yī)角度可從2個方面進行分析, 一方面為血瘀子宮, 寒邪乘虛侵入胞脈, 起居不慎, 產后元氣虧損, 再加上肝氣郁結, 情志不暢, 疏泄失常, 可導致瘀血內停, 氣滯則血瘀, 阻滯沖任子宮, 不通則痛;另一方面為素體虛弱, 氣血兩虛, 導致氣血不足, 引起不通則痛 [9]。撳針又稱之為埋針, 能夠將麥粒型針或特制的圖釘型針具刺入皮內, 有效刺激皮部, 調整經絡臟腑功能, 有效達到防治作用, 且撳針屬于創(chuàng)新型皮內針, 屬于一種微型針灸針, 結合了經絡腧穴理論和經筋皮部理論, 運用針刺電化學效應, 釋放微量元素, 改變局部電位差, 在體內產生微電流, 有效達到改變神經目的 [10]。本次針刺穴位包括足三里、三陰交、關元、中極、合谷等, 其中關元和中極都市足三陰經和任脈的交會穴, 兩穴搭配可發(fā)揮益腎調精、暖胞宮、調沖任等功效;關元穴是養(yǎng)生吐納吸氣凝神的地方, 具有補益下焦、培元固本等功效;合谷是調理人體氣機之大穴, 常用于各種氣血不和之疾患中, 可發(fā)揮通經止痛、理血活血等功效;三陰交具有補氣調血等功效, 配合足三里, 可發(fā)揮調理作用, 諸穴共用, 可發(fā)揮沖任得養(yǎng)、氣血充盈等功效 [11]。
從現(xiàn)代藥理學角度分析, 通過電針三陰交能夠降低內啡肽含量, 增高子宮丙二醛含量, 降低熱休克蛋白70表達, 發(fā)揮明顯鎮(zhèn)痛功效;電針合谷穴可發(fā)揮明顯鎮(zhèn)痛作用, 可直接抑制對側皮層第二體感應區(qū)和皮層牙髓誘發(fā)電位, 提高人體耐痛閾和痛閾, 有效抑制疼痛感 [12]。撳針療法用于宮縮痛產婦中, 主要作用機制分析如下:①撳針能夠促使腦內遞質數(shù)量增加, 釋放阿片肽, 激活外周神經到中樞神經系統(tǒng)功能, 有效增強鎮(zhèn)痛作用, 發(fā)揮更好鎮(zhèn)痛效應;②撳針具有通行氣血、疏通經絡等功效, 能夠釋放β內啡肽, 調節(jié)宮縮, 提高機體對宮縮疼痛耐受性, 獲取滿意鎮(zhèn)痛效果 [13]。本次研究結果顯示, 觀察組產后24、48 h出血量均少于對照組, 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 治療后SP、PGE2、24 h PRL水平改善情況均優(yōu)于對照組, 治療后24、48 h?NRS評分低于對照組, 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由此說明, 撳針療法能夠提高疼痛閾值, 調節(jié)產婦體內痛覺系統(tǒng), 刺激體表穴位, 有效發(fā)揮明顯鎮(zhèn)痛功效。
綜上所述, 對產后宮縮痛產婦實施撳針療法效果顯著, 撳針療法能夠增加PRL分泌, 促進產后子宮恢復, 緩解當前疼痛感, 適合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姚穎玉, 金美媛, 鄭能能, 等. 中藥化瘀止痛方穴位貼敷防治產后宮縮痛的效果研究. 中國現(xiàn)代醫(yī)生, 2019, 57(16):113-116.
[2] 趙艷, 朱翠萍, 程曉紅, 等. 針刺在分娩鎮(zhèn)痛中應用與安全性臨床觀察. 上海針灸雜志, 2017, 36(8):905-909.
[3] 孫霞, 徐昕, 徐溢萍, 等. 電針聯(lián)合耳針在分娩鎮(zhèn)痛促進產程中的應用. 中國中醫(yī)藥科技, 2019, 26(2):264-266.
[4] 劉群, 李雪梅, 任奎羽, 等. 溫和灸治療對原發(fā)性痛經產婦子宮微循環(huán)狀態(tài)的影響. 中國針灸, 2018, 38(7):717-720.
[5] 張彩霞. 針刺治療產后宮縮痛臨床療效觀察. 中醫(yī)臨床研究, 2017, 9(21):105-107.
[6] 邱靜, 佟志剛, 朱士杰, 等. 縮宮催乳湯聯(lián)合針刺療法治療產后乳房脹痛及對產婦泌乳的影響. 世界中西醫(yī)結合雜志, 2019, 14(7):983-986, 991.
[7] 辛鳳. 針刺三陰交、陰陵泉穴對治療二胎產后宮縮痛的療效觀察. 中國醫(yī)療器械信息, 2017, 23(14):113-114.
[8] 馬志紅, 閆芳, 楊艷, 等. 針刺治療自然分娩后宮縮痛的臨床療效. 健康之友, 2019, 33(4):27.
[9] 李盼盼, 馬君慧. 中醫(yī)綜合護理對緩解產后宮縮痛的效果觀察. 中醫(yī)臨床研究, 2018, 10(12):144-145.
[10] 楊瑰艷, 陳求珠, 符慧玉, 等. 耳針療法對剖宮產初產婦產后康復的影響. 中國針灸, 2019, 39(7):717-720.
[11] 雷小林. 撳針對疤痕子宮剖宮產術后產婦宮縮痛的鎮(zhèn)痛效果觀察. 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 2019, 4(9):81-82.
[12] 湯小敏. 辨證取穴對生理產產婦產后宮縮痛影響的臨床研究. 中國保健營養(yǎng), 2018, 28(1):64.
[13] 陳霞. 中醫(yī)針灸聯(lián)合護理干預對二胎產后宮縮痛的效果觀察. 養(yǎng)生保健指南, 2019, 23(37):157.
[收稿日期:2020-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