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琪森


a2018年10月,松江二中與黃浦區豐子愷研究會聯合舉辦“先生之風,山高水長——豐子愷先生誕辰120周年”紀念活動,西泠印社創社115周年暨“先生歸來——吳昌碩和他的時代”系列活動在西泠印社美術館啟幕。由此想起前些年,一部十集紀錄片《先生》令隔代不相逢的后生們產生強烈的共鳴。“先生之風”可謂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標志之一。
b先生,不僅是一種稱謂、一種修為,更是一種境界、一種標志,體現了在我們的精神家園中對先生這種社會身份的認同與尊重。范仲淹在《嚴先生祠堂記》中曾深情地寫道:“云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何謂先生精神?就是一個大寫的“人”字,具有勇于擔當的家國情懷與高尚的人生抱負。李叔同雖然皈依佛門,但在民族危亡之際,他為宣傳抗日到處奔走,募捐籌款。蔡元培當年在法國從事學術研究時接到邀請,便馬上趕回祖國,后來出任北京大學校長,終成中國高等教育之開路先鋒。“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先生們的這些作為顯示出以社稷利益為上的高風亮節、以百姓福祉為重的良知德行。
c先生,是文化踐行的領軍者、知識傳播的師表、理想追求的楷模。如錢學森放棄在美國的豐厚待遇,毅然回到祖國,把一生無怨無悔地奉獻給新中國的航天事業。又如“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陶行知,畢生致力于辦平民學校,不屈不撓、知行合一,終成一代人民教育家。立德、立功、立言正是先生的標志。立德,即樹立高尚的道德;立功,即為國為民建立功績;立言,即提出真知灼見。對先生們所做到的這些,我們應該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
d在我們民族的知識、信仰、思想譜系中,與先生最接近的一種角色,也許就是老師了。韓愈將“師者”定義為“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陶行知的名言“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可以說是對韓愈“師說”定義的補充。“時代楷模”黃大年為重大科研項目嘔心瀝血,并為國家培養了一支年輕的科研精英團隊,被人們尊為“純粹的知識分子”。復旦大學教授鐘揚踏入青藏高原16年,取得了累累碩果,并帶出了西藏第一個生物學教育部創新團隊,他留下的“種子精神”,正是先生精神的生動寫照。
e在通往未來的征途上,我們要傳承先生風范,弘揚先生精神,把愛國之情、報國之志,融入改革開放的偉大事業之中,從自己做起,從本職崗位做起,以濃厚的家國情懷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為實現中國夢貢獻智慧和力量。
(選自《文匯報》2018年10月22日,有改動)
閱讀
練習
1.作者為什么說“‘先生之風可謂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標志之一”?
2.第b、c段中畫線句子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有什么作用?
(1)“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
(2)錢學森放棄在美國的豐厚待遇,毅然回到祖國,把一生無怨無悔地奉獻給新中國的航天事業。
3.如果將下面一則材料作為事實論據補充到文章中,你認為插入哪一段比較合適?請根據文章內容做出判斷并說明理由。
[材料]譚嗣同一生致力于維新變法,他主張中國要強盛,只有發展民族工商業,學習西方資產階級的政治制度。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譚嗣同參加戊戌變法。變法失敗后,他在北京宣武門外的菜市口刑場英勇就義,年僅33歲。他在獄中曾寫下“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這樣壯懷激烈的詩句。
4.下列說法不符合原文內容的一項是( )
A.李叔同雖然皈依佛門,但仍然牽掛著國家,他為抗日募捐籌款,體現了他的家國情懷。
B.錢學森為中國航天事業奉獻了一生,正是“為國為民建立功績”,他不愧為追求理想的楷模。
C.韓愈對老師的定義是“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因此,老師就是具備“先生之風”的一類人。
D.復旦大學教授鐘揚不僅扎根青藏高原,還培養了西藏第一個生物學教育部創新團隊,他身上具備先生之風。
(劉為民 設計)
(參考答案見8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