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魯民


閑翻《孟子》,覺得孟子的文章篇篇都像雜文,如投槍匕首,似針砭藥石,孟子就是個不世出的雜文家。他的思想、語言、學識、見地,都是我等難以望其項背的;他的尖銳、勇敢、潑辣、犀利,也是我等難以企及的。一個雜文家要想寫出點像樣的東西,不妨學學孟子,仿效借鑒,苦心揣摩,必將受益無窮。
首先要學孟子的正義感。一些雜文家老覺得自己的東西寫不好是技巧問題,其實很多情況下是正義感缺失所致。孟子讓人震撼,是因為他的正義感非常強。“吾善養吾浩然之氣”,他所恃的其實就是一股“正氣”。“仁則榮,不仁則辱”,是他一向身體力行的榮辱觀;“舍生取義”是他的做人原則;“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則幾乎成為數千年來志士仁人的處世標準。倘若學得了孟子的正義感,我們對那些烏七八糟的人和事就會生出憤怒,雜文就會有血性,就會迸發火光,寫得痛快,讀著解氣。
孟子雖然沒有標榜自己代表人民,卻事事處處為民眾說話,為蒼生請命,這也是今天的雜文家應該學的。他希望看到“內無怨女,外無曠夫”的社會;他向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時代。每有災荒,他就會力勸開倉賑災;他對王室“庖有肥肉,廄有肥馬”而“民有饑色,野有餓殍”極端憤怒,斥之為“此率獸而食人也”。而“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則是他流傳最廣的名言,振聾發聵,石破天驚,讓很多君主頭疼。因此,朱元璋才會先禁《孟子》,后又刪《孟子》。此所謂“孟子寫雜文而獨夫民賊懼”。
當然,我們還得學學孟子的會說理。雜文是說理的藝術,理說得是否透徹、服人,是評判雜文水平高下的重要標準。孟子的說理,循循善誘,環環緊扣,舉一反三,邏輯嚴密,高論迭出,令人信服。談君臣平等相待道理,他出語驚人:“君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視臣如草芥,則臣視君如寇仇。”談做人自強道理,他擲地有聲:“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后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后人伐之。”談王道的“不做”和“不能”的道理,他一針見血又循循善誘:“挾太山以超北海,語人曰:‘我不能,是誠不能也。為長者折枝,語人曰:‘我不能,是不為也,非不能也。”
此外還可學學孟子的善諷刺。諷刺是雜文的特質之一,它常常是雜文別于其他文種的一種獨特滋味。孟子是個善于諷刺的高手,語言辛辣尖銳,風格詼諧幽默,縱橫捭闔妙不可言,嬉笑怒罵皆成文章。他以“五十步笑百步”來諷刺梁惠王的口惠而實不至;以“拔苗助長”典故來教育公孫丑不要違背事物發展規律,干那些吃力不討好的事;以“齊人有一妻一妾”的故事來諷刺那些不擇手段來求取富貴的利欲之徒;他諷刺桀紂“為淵驅魚,為叢驅雀”的愚蠢可嘆;他諷刺齊宣王“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于百姓”的荒唐可笑。他的諷刺,言辭有據,不留情面,構思巧妙,極具戰斗力,至今讀來仍虎虎有生氣。
向孟子學雜文,可學者遠不止此。《孟子》是一座雜文寶庫,只要我們心存虔誠,定會滿載而歸。
(選自《成長閱讀》)
閱讀
練習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2.作者為什么要提出學學孟子的雜文呢?
3.孟子的“雜文”有哪些可學之處呢?
4.歷史上,朱元璋先禁《孟子》,后又刪《孟子》,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5.文章引用了不少《孟子》中的原句,試分析作者引用的目的是什么。
(周俊根 設計)
(參考答案見8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