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淦生



做任何事,都講究開好頭。作文開頭,更是要起到先聲奪人、引人入勝之效。有道是“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寫作文能有一個好的開頭,從“讀”的角度來看,可以更好地吸引讀者,亦會給閱卷老師眼前一亮之感;從“寫”的角度來看,可以激發寫作者的靈感,使作者更順暢自然地完成作文。而什么樣的開頭才可以稱之為“好”,卻又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不過不管有多少爭議,古人的“鳳頭”說卻是絕大多數人都可以接受的觀點——這就是要求文章的開頭部分必須如“鳳頭”一般,小巧而美麗,既短小精悍,又富有美感。
小說、散文乃至敘事類作文都很容易打造出“美麗”的開頭——只要盡心盡意地鋪陳描寫,運用多種修辭手法,對文章語言精心雕琢……就很容易讓文章有一個精彩的開頭,可是以議論說理為主要表達方式的議論文欲求文章在開頭出彩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雖然我們也可以精心推敲語言,運用種種修辭,細膩優美地描寫……但這些畢竟不是議論文的“常規武器”,議論文應有更適合議論文的表達方式和技巧,以此打造屬于自己的“鳳頭”。
議論文打造“鳳頭”的最常用的方法便是為文章尋找一個好的“由頭”,并通過對“由頭”的分析與提煉,得出文章的中心議題或觀點。也就是說,由頭是一篇文章導出話題的“引子”,這個“引子”是作者提取觀點、說理論證的基礎。所以,“由頭”的質量往往也就決定了文章觀點的質量,進而決定了文章的質量。“由頭”佳,引論和議論便會自然、新鮮、富有創意;“由頭”差,引論和議論則會牽強、生硬、隔靴搔癢。所以,選擇好的“由頭”是我們寫作構思過程中極為關鍵的一道環節。解決好了這一環節,后面的問題往往也就迎刃而解了。
下面,我就從兩個方面談一談適宜用作“由頭”的材料和選用“由頭”的原則。
議論文寫作中,通常可以選用哪些材料作為文章的“由頭”?大致有以下六類。
第一類,以命題材料為“由頭”。這類“由頭”在任務驅動型作文中最常見。任務驅動型作文必須“就事論事”,所以援引命題材料導出議題便成了許多寫作者的自然選擇。2019年全國Ⅰ卷山西考區高考滿分作文《用勞動創造幸福》便是以命題材料作為作文“由頭”的:
今天,我演講的主題是“用勞動創造幸福”。在現實生活中,有些同學不理解勞動,不愿意勞動;有人說學習太忙了,勞動占時間;有人說科技進步,勞動可以交給人工智能;有人說勞動很苦很累,讓別人去做好了……我覺得,這些想法都是不尊重勞動的表現,在此我向大家倡議:“熱愛勞動,從我做起”,用自己的勞動去創造幸福!
文章開頭這一段中的“在現實生活中,有些同學不理解勞動,不愿意勞動;有人說學習太忙了,勞動占時間;有人說科技進步,勞動可以交給人工智能;有人說勞動很苦很累,讓別人去做好了……”基本上都源自命題材料,以此作為“由頭”,引出作者的觀點“我覺得,這些想法都是不尊重勞動的表現,在此我向大家倡議:‘熱愛勞動,從我做起,用自己的勞動去創造幸福”就顯得自然貼切。引用命題材料作“由頭”,優點是直截了當,開門見山;不足之處則是直奔主題,缺少回旋的余地,因而也就少了幾分美感和藝術魅力。所以除了任務驅動型作文,不提倡考生在寫作中過多地采用命題材料作“由頭”,而多嘗試一些別的方法。
第二類,以哲理故事為“由頭”。這類“由頭”往往由一則富含哲理的童話、寓言、神話傳說或文學作品片段充任。援引這樣的故事作“由頭”,是為了從故事中抽取某種生活哲理、人生經驗或社會常識,并以此作為文章的論點。例如2019年江蘇卷高考滿分作文《蘿卜燒蘿卜,還是蘿卜燒肉?》便采用了一則廣為流傳的民間故事作為文章的“由頭”,并引出論題的:
牧羊人湯姆所有的羊都是純白色的,非常純粹,行走在草原上如同一大片白云。所以他極厭惡其中的一頭黑羊,老想除掉它。后來天降大雪,白色的羊群散布在大雪中根本無法找到。最后是借助那頭黑羊,湯姆的羊群才失而復得。
由此,湯姆明白了一個道理:純粹固然不錯,但和諧共生更加美好。
一則淺顯的故事,卻深入淺出地揭示出一則較為深奧的道理,進而讓作者能輕而易舉地轉入到對文章中心議題的闡述和論證中,讓讀者易于理解和接受——這就是以哲理故事作“由頭”的妙處。援引哲理故事作“由頭”,一要注意精心選擇寓意與文章論點相匹配的故事,二要注意敘述時要言不煩,拒絕冗長,三要注意故事的文化意蘊,拒絕粗俗、庸俗、低俗的故事。
第三類,以社會現象作“由頭”。所謂“社會現象”,可以是某一新聞事件,也可以是一種社會狀況或社會風氣,這類“由頭”大多用于評述社會問題的作文。“由頭”所列舉的社會現象,可以是正面的,亦可以是負面的;其揭示的問題或道理可以與作者觀點相一致,也可以與文章論點相左——后者多為引出作者的“批判性”觀點。例如2019年全國Ⅰ卷河北考區高考滿分作文《在希望的田野里辛勤勞動》,便是以當前普遍存在的輕視勞動的現象作“由頭”的:
如今,隨著科技的創新和人工智能的發展,在人們“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夢想快要實現的時候,我的內心時常升起一股忐忑不安的感覺。看看我們周圍吧,越來越多的人不尊重勞動,不理解勞動,不愿意勞動,總是用各種理由和借口否定勞動的價值。你聽,這些話你熟悉嗎?“我要學習,沒有時間勞動”“有機器人代替勞動多好”“花一些錢雇別人勞動”……再放眼家庭生活,許多家庭日常灶冷鍋涼,沒有人愿意做飯,僅僅是點外賣或者吃盒飯而已,周圍環境是垃圾成山,廢品遍地。這難道就是科技發展帶給我們的改變嗎?
這篇作文以具有普遍意義的社會現象作“由頭”,從反面揭示了勞動的意義,證明了培養勞動觀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為下文正面立論奠定了基礎。以社會現象為“由頭”,要學會抓住要點、重點概括,而非面面俱到,泛泛而談。可采用鋪陳、排比等手法,增加語言的美感。
第四類,以場景描繪作“由頭”。場景描繪,在議論文中并不多見。但是運用得好,卻也可以收到出奇制勝的效果。尤其在議論文開頭,一段化抽象為具象的“場景描寫”,更是易于打動讀者,給人震撼。2019年北京卷高考滿分作文《文明的韌性》的開頭便有這樣一段文采斐然、充滿氣勢和美感、給人以強烈震撼的描摹抽象的“文明”的“場面描繪”:
有一種美,飄逸在藍天上,深埋在故壘下,具有一種吸靈引魂動魄的魅力,它就是中華民族傳承不息的“韌性文明”。文明的美在于源遠流長,它發軔于黃河,流蕩于長江,浩浩湯湯,奔騰不止;文明的美在于內涵蘊藉,它育于修養,集于素質,現于言行舉止;文明的美在于能量無窮,它能提升人格,消解矛盾,填平嫌隙,增進感情,和諧四方,讓人類如沐春風,安享太平……
讀完此段,你一定會被作者的不凡的想象力、深厚的語言功底、發散的思維所折服和感染,進而自然而然地站到作者的一邊,為中華文明的“韌性”而高歌,而贊嘆。這類飽含文采與情感的“由頭”更適合用在充滿激情的議論文中,讓文章具有詩一般的激情和韻律。
第五類,以名言警句作“由頭”。名言警句乃是經過時間和事件檢驗過的真理,故而名言警句的運用可以消弭普通學生“人微言輕”的心理障礙,讓我們的觀點更令人信服,讓我們的文章更具說服力。因此,名言警句乃是議論文中最為常見的“由頭”。2019年浙江卷高考滿分作文《心有篤守,與時俱進》一文中,便采用了米蘭·昆德拉的一段名言作為“由頭”:
米蘭·昆德拉說過:“生活是一張永遠無法完成的草圖,是一次永遠無法正式上演的彩排,人們在面對抉擇時完全沒有判斷的依據。我們既不能把它們與我們以前的生活相比,也無法使其完美之后再來度過。”但我們不能據此否定生活的美好,正因為生活是進行時,是無法預演的,所以我們更應該聆聽自己內心真實的聲音,堅持自己的想法,為理想而不懈奮斗,而不是讓生活左右了我們的夢想。
我之所以選擇這段文字展示給大家,還在于這位考生并不是完全站在米蘭·昆德拉的立場上對這段話隨聲附和,而是對這段話作出了富有新意的闡釋,進而引出了自己的觀點。這告訴我們:引用名言警句,并非只為證明自己的論點,亦可是與自己有分歧甚至相對立的觀點,在對其進行分析、闡釋或批判的基礎上引出自己的觀點——這種寫法更顯新意。
第六類,以概念闡釋作“由頭”。這里提到的“概念”多指作文話題或標題中出現的某一概念。通過分析與闡釋這一概念,導出文章的議題或作者的觀點。例如2019年北京卷高考滿分作文《文明的韌性》一文,便是以闡釋“韌”字的含義作“由頭”而導出中心論點的:
祖先造字之初,便深諳生活的深味。單看“韌”字的構成,便給人一種難以言表的折磨與難以掙脫之感。或許與“韌”字相關的,都是需要堅強的意志以及不屈不撓的抗爭——無論與外人或是與自己——才能實現,進而做到盡善盡美。
作者對“韌”字作出了個性化的解讀,進而指出“韌”的核心內涵就是“需要堅強的意志以及不屈不撓的抗爭”,從而說明是文明薪火相傳所需要的條件。作為一名囿于考場之中的中學生,這種詮釋未必精準,但至少給人耳目一新、力求精深的感覺,令人欣賞。
當然,議論文的“由頭”絕不止以上幾種,這里只是舉其大略。大家可在今后的寫作實踐中不斷嘗試更多更好的方法。下面我再簡單談談議論文“由頭”的選用原則,供大家參考。
首先,一定要找準“由頭”。一般說來,所謂的“準”,主要就是適合主題需要,易于表達觀點。比如選用故事作“由頭”,要能以最簡約的故事把道理講明白,講透徹,且能使讀者耳目一新。如《鄒忌諷齊王納諫》一文中,鄒忌以家中小事為“由頭”,類比國家大事,委婉地勸說齊威王納諫,通俗易懂,新穎別致,讓齊王心服口服,最終聽取了自己的勸說,廣開言路,勵精圖治。由此看來,“由頭”的選擇非常重要。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每天都會耳聞目睹許多事情,它們會或多或少地引發我們的感觸。我們應選擇和積累那些有話可說、有理可講、感觸最深的事作為“由頭”的素材——可以是值得肯定的正面事例,也可以是應該批評或引以為戒的反面材料。最好是那些發生在身邊、有普遍意義、能引起大家關注的事。
其次,“由頭”要“取小釋大”。“由頭”最好能以小見大。“由頭”有大有小,相比之下,考場作文宜擇小舍大,如選擇一則故事、典故、笑話、傳說、新聞或一句名言警句等,選材時大中取小,議論時由實而虛。2019年江蘇卷高考滿分作文《澡堂滋味》即以一段“澡堂速寫”為由頭,寫出了社會上各色人等在一種“特定條件”(澡堂)下的相交相融:
忽然想起澡堂,各色人等脫衣入池,悉成裸形,熱氣騰騰的池水里眾生平等,共存共生,揩完熱毛巾在躺椅上休息,街談巷議,百味紛呈。雖然起身之后,或翩翩美衣或衣衫破舊,各有各的人生,此刻卻是同一屋檐下,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
一段簡潔生動的描寫,突出了這樣一個主題:人不能永遠分成三六九等,不能永遠在社會的馬甲下生活;人需要交流,人需要自然的相處與溝通……復雜而深奧的人生哲理在寥寥幾筆勾勒中展現無遺,令人叫絕。
再次,要能夠“詮釋”新意。很多“由頭”很經典,但正因為經典,早已廣為人知,往往也就無法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一些陳舊的“由頭”并非不可使用,關鍵還在于作者能夠闡發出新意,讓人眼前一亮。請看2019年北京卷高考滿分作文《文明的韌性》一文的“由頭”:
當我們還在為歷史書上把霍去病、岳飛等“民族英雄”的事跡刪去而憤憤不平的時候,是否想過,難道不是因為那些霍去病、岳飛抗擊過的外敵,已經不知不覺地變成了自家人?刪去這些“民族英雄”,并不是否認了他們的功績,只是對那些被中華文明同化了的其他文明,表達一個友善的尊重。如果霍去病和岳飛泉下有知,說不定還會夸上一句:干得漂亮,咱們靠打仗沒有解決的問題,最終用文明的方式完美解決了。
從教材中刪除霍去病、岳飛等“民族英雄”的事跡,這一事件曾引起輿論界廣泛的爭議甚至貶斥,以至成為社會熱點話題。這位考生卻從這一新聞材料中讀出了新意,讀出了文明的力量——可以化敵為友,足見其“韌性”!
好的“由頭”來自生活,要想捕捉它,必須做生活的有心人,勤于觀察,善于思考;好的“由頭”更來自閱讀,我們不妨備個雜記本,把平時接觸到的名言警句、新聞典故有選擇地記錄下來。我們必須建立自己的“信息庫”,以保證作文的“由頭”豐富、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