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學醫學院附屬金陵醫院透露,該院神經內科教授劉新峰領銜的一項大型多中心隨機對照臨床試驗——急性椎基底動脈閉塞性卒中血管再通研究(以下簡稱BEST研究),以血管內介入聯合藥物治療的方式,將椎基底動脈閉塞性腦卒中的死亡率降低了15%,預后改善率提高了約20%。這也是目前全球完成的第一項椎基底動脈取栓多中心隨機對照研究。
椎基底動脈是指大腦的重要供血動脈,如果閉塞,它所觸發的腦卒中,可導致重度致殘,甚至昏迷和死亡。近年來,腦血管內介入治療,為腦卒中急性期治療提供了一種新方法,但在椎基底動脈閉塞導致的后循環腦卒中的療效,尚沒有臨床試驗證實。
“這類病癥,患者往往處于死亡邊緣,如果做腦血管介入治療,手術風險很大。”劉新峰說,目前,患者更多的是進行藥物治療,但椎基底動脈閉塞rt-PA靜脈溶栓藥的腦血管再通率僅為30%。
從2015年4月開始,劉新峰聯合國內28家醫院,啟動了BEST研究,這項研究將患急性椎基底動脈閉塞8小時內的患者,隨機分為血管內治療組(以下簡稱介入組)和藥物治療組,比較兩種治療方法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介入組的患者,是采用介入治療和藥物治療相結合的方式。我們根據患者的情況,酌情采用支架取栓、支架植入、球囊擴張、動脈溶栓等方式治療。”劉新峰說,經過90天的觀察,與僅采用藥物治療的患者相比,介入組患者的死亡率下降了15%,臨床預后改善率約20%。
“這意味著,腦血管介入治療聯合藥物治療,優于單純藥物治療,對治療椎基底動脈所致的腦梗死是有效的。”劉新峰說。
近日,北京積水潭醫院使用我國自主研發的手術機器人,成功完成了首例國產機器人輔助全髖關節置換術。據悉,該機器人由北京積水潭醫院矯形骨科主任周一新教授團隊研發,適用于所有髖關節置換手術,此例手術是該設備在臨床試驗階段完成的第一例手術。
據介紹,接受此手術的患者因大骨節病導致髖關節嚴重磨損和內陷畸形,已10余年不能正常行走,髖關節活動嚴重受限。受限于髖關節中心定位困難,不易恢復正常的關節解剖和生物力學環境等因素,患者接受常規關節置換手術面臨極大挑戰。周一新教授團隊通過機器人輔助實施全髖置換術,成功為患者解除了病痛,還在人工關節安置方面,實現了兩項技術突破:一項是根據患者腰椎-骨盆-下肢的聯合運動規律,為該患者選取了最合適的個體化假體位置;另一項是使人工關節安裝的角度偏差小于1°。其中,個體化假體位置選取技術是全球首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