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林
化療性脫發是腫瘤患者化療后常見的不良反應之一。以往在治療過程中,醫生、患者及其家屬認為,相比于“治病救命”而言,掉點頭發不算事!但這明顯低估了“脫發”對患者的負面影響,如自我認同感下降、自卑、不愿與人接觸等。大數據顯示,高達8%的腫瘤患者或家屬可能因為脫發風險而拒絕化療。
化療是腫瘤學中化學藥物治療的簡稱,通過多類藥物輸入體內達到抑制腫瘤細胞增殖、轉移的目的。化療是絕大多數腫瘤治療策略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可以單獨作為癌癥的主要治療方案,也可以安排在手術前、后作為不可或缺的輔助手段。但化療藥物沒有具體的靶向性,在殺滅癌細胞的同時會損傷人體其他增殖旺盛的細胞,如正常造血細胞、消化道黏膜細胞、毛囊細胞等。化療藥物“敵我不分”,可誘導毛囊細胞凋亡,使生長期毛囊提前進入退行期,從而引起脫發。尤其是人體的頭發處于高增殖活性生長期的比例較高(約90%),更易受到化療藥物的影響,而胡須、眉毛、腋毛及陰毛的生長期比例較低,故較少受影響。
臨床研究表明,化療性脫發總發生率高達65%,具體比例與相關藥物類型和給藥劑量有關。此外,多藥聯合的化療方案的脫發發生率通常高于單藥方案。如果患者既往有脫發疾病史(銀屑病、脂溢性皮炎、特應性皮炎等)、脫發家族史、營養狀態不良(如貧血、鐵缺乏、維生素D缺乏)等,也會影響化療性脫發的發生。
化療性脫發屬暫時性脫發,脫發的程度通常與藥物的種類和劑量、化療時間長短、藥物的聯合使用等有關。患者一般在治療結束3~6個月之后可生出新發,新生頭發的顏色和(或)紋理可能有暫時性改變。很多研究的隨訪調查發現,相當比例的患者新長出的頭發甚至會比原有的頭發更黑、更濃密。大家所擔心的永久性脫發極為罕見,但化療藥物劑量高或使用某些特殊藥物,如甲磺酸丁酯或環磷酰胺等藥物,可能會破壞毛囊干細胞引起永久性脫發。
目前國內尚無化療性脫發治療方面的權威指南,想要預防、減少、治療化療性脫發可以試試以下方法:
1.溫和的護發措施,包括使用軟毛刷、溫和的洗發露、經常清洗頭皮等。短發或剃頭患者可佩戴假發,防曬、防寒的同時可以為社交加一重自信,幫助改善患者心理狀態。
2.頭皮冷卻治療。近期研究顯示,頭皮冷卻可顯著降低化療后的脫發量,對阿霉素、表阿霉素和多西他賽(多烯紫杉醇)所致脫發的治療效果最好。其作用原理是降低頭皮溫度,血管收縮使得頭發毛囊血流量減少,到達毛囊的化療藥量減少,毛囊受化療傷害的可能性減小,進而達到預防脫發的目的。但考慮到血液系統惡性腫瘤有頭皮內轉移風險,故該方案不建議用于此類腫瘤患者的脫發。
另有不少藥物在文獻中用于減少化療性脫發,比如2% 米諾地爾、骨化三醇等。另外可考慮使用N-乙酰半胱氨酸(抗氧化劑),動物實驗證實此藥可有效緩解阿霉素和環磷酰胺引起的化療性脫發。但這些多數仍作為臨床研究,患者需聽從專業醫師意見謹慎選擇。
總之,面對化療脫發的困擾,患者首先要保持良好的心態,盡可能去擺脫焦慮、煩躁的情緒,以自信、樂觀、積極的心境面對治療,畢竟每一次化療其實都是為自己的身體多加一道保護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