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東

日常生活中,如果身體有不舒服的地方,我們首先會考慮是不是肝臟、心臟或者是其他的一些器官出現問題,卻很少能夠想到脾臟。
但是,你想過脾臟的感受嗎?
正常脾臟位于左上腹部,深居于肋弓之后,位于左側季肋區后的外方肋弓深處,相對應的位置在左側第9~11肋骨。雖然和肝臟、膽道、胰腺、胃腸道等內臟器官相比,脾臟似乎不是那么重要,既往對脾臟功能研究有限,脾臟也曾一度被認為是可有可無的器官。因此,以往脾臟出現問題,醫生首先就會選擇脾切除手術,特別是某些血液疾病導致的脾臟腫大。近20年來,隨著人們對脾臟功能認識的不斷深入以及醫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對于脾臟相關疾病的診治又登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目前發現,脾臟是人體最大的周圍淋巴器官,即免疫器官,其按結構和功能可分為紅髓、白髓和介于二者之間的邊緣區。紅髓內含中性粒細胞、單核細胞、樹突狀細胞(DC)、巨噬細胞等多種免疫細胞,在炎性反應早期可快速啟動免疫應答反應。此外,紅髓還兼有濾血、儲血、髓外造血和回收鐵等功能。白髓則可產生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A(IgA)抗體進行抗原特異度免疫應答,還可產生補體、調理素、備解素和吞噬作用激素等多種免疫介質。
雖然人類可以無脾生存,但卻無法擺脫脾切除后免疫功能驟減帶來的種種困擾與危險,特別是青少年容易出現脾切除術后兇險性感染(OPSI)。因此,針對脾臟疾病的治療應遵循“能保則保,該切則切”的原則。
脾切除術指因為疾病或其他原因而切除脾臟的手術,它廣泛應用于脾外傷、脾局部感染、良性的(如血管瘤)或惡性的(如淋巴肉瘤)腫瘤、囊腫、胃體部癌、肝內型門靜脈高壓癥合并脾功能亢進等疾病。
1.脾外傷
脾外傷在腹部臟器閉合性損傷中排名第一,特別是在交通事故中尤為常見。由于脾臟內充滿大量血液,當脾被膜和脾實質遭受外傷受損時就會導致腹腔內大量出血,嚴重者出現失血性休克甚至死亡。因此,以往的脾外傷在確診后大多數需要手術干預。
2.血液系統疾病
不少血液系統疾病是以脾臟腫大為主要表現,包括白血病、淋巴瘤和某些先天性疾病,如遺傳性球形紅細胞增多癥等。脾切除術治療自身免疫性血液系統疾病有近60年的歷史,是經典的二線治療方案——就是在藥物治療失敗的時候可以選擇脾切除術。
3.脾靜脈回流障礙引起的淤血性脾臟腫大
我國是肝病大國,無論是乙肝、丙肝病毒感染導致的肝硬化,還是長期飲酒導致的肝硬化,都會繼發出現門靜脈高壓癥,其中脾大、脾功能亢進是常見表現,可導致白細胞、血小板顯著減少,也容易出現消化道大出血,既往的經典手術方案就包括脾切除術。
4.脾臟占位性病變
雖然脾臟屬于免疫器官,不容易生長惡性腫瘤,但也會出現各種良性占位性病變,如寄生蟲或非寄生蟲性囊腫、脾膿腫、脾血管瘤等,便需要根據情況行脾切除術。當然,極個別情況也會發生各種原發性及繼發性腫瘤等。
以下5種治療方式可以保留出問題的脾臟:
1.縫合修補術
脾臟縫合修補術是治療脾外傷中的一項保脾技術。行縫合修補術需準確判斷傷情,修補前認真觀察脾裂口的位置、大小、深度,以及是否傷及脾葉段血管。如果縫合修補失敗或手術造成新的撕裂而釀成出血難止,不可一味堅持縫合,應該及時果斷地改換成其他術式。
2.脾部分切除術
脾部分切除術可用于治療無法修補或修補失敗的脾外傷、某些血液系統疾病尤其是涉及兒童的血液系統疾病、脾臟良性占位性疾病等。其目的在于切除足量脾臟防止復發的同時,盡可能保留足以維持免疫功能的脾臟組織。
3.脾囊腫的開窗引流術
脾囊腫發病率低、臨床癥狀不典型,對于較小、無癥狀的、非寄生蟲性、非腫瘤性脾囊腫可定期復查;對于直徑>5厘米、合并有感染、破裂及出血風險或有臨床癥狀的脾囊腫可采取穿刺引流、囊腫剔除、脾部分切除或脾囊腫開窗引流術等,后者效果最確切。
4.血管介入栓塞治療
隨著影像學檢查的發展及血管介入技術的使用,在脾外傷的救治過程中,聯合血管介入栓塞和非手術治療措施,對于血流動力學狀態穩定的脾外傷可以達到很好的治療效果。
5.藥物治療
基于對自身免疫性血液系統疾病發病機制的認識以及新療法的引入,如利妥昔單抗和血小板生成素受體激動劑,對脾切除術的二線治療地位構成了挑戰,有學者甚至提出可替代脾切除術。
綜上所述,脾臟雖小,但不可忽視其功能,其相關疾病的治療要根據病因和具體情況采取相應對策,絕不是一切了之。除了外傷導致的致命性大出血時必須要緊急切除脾臟,新時代的脾臟外科,是要解決如何更好地切除與保留脾臟的問題。人體就像浩瀚的宇宙一樣,很多未知還需要探索,微創外科技術的蓬勃發展也提示了我們以后還會有更好的技術和治療方法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