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業廷,1955年12月出生,山東省齊河縣人。他19歲入伍,20歲入黨,戎馬43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少將軍銜。曾任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常委、寧夏軍區司令員。
昌業廷少將既是一位優秀的軍事指揮員,也是位德才兼優的軍旅詩人。在當代著名作家、文學藝術評論家曉音看來,昌業廷性格直爽、為人誠實、一身正氣,善用詩歌藝術贊美我黨我軍和我國各族人民的豐功偉績,其作品接地氣,語言優美,富有個性,獨樹一幟。
2016年,昌業廷少將“卸甲歸田”,但他的詩創旅途并未停歇。今年3月,其創作的長篇組詩《眾志成城戰疫情》剛一發表,即獲無數好評。
在接受《民生周刊》專訪時,昌業廷少將說:“無論時代怎樣變遷,詩歌永遠都是人們情感表達和思想表述的有效載體。它可以讓我們載著樸素情懷,毫無畏懼地駛向心靈最深之處。途中,如果一句慨嘆能引來共鳴,那么即便未到終點,也會得到慰藉。”
民生周刊:《眾志成城戰疫情》是首長篇組詩,共8組,您用時多久將其創作完成的?
昌業廷:3個晝夜,反反復復修改了十幾稿,直到現在我還認為這首詩還有修改的空間。

4月3日,昌業廷少將在家中接受《民生周刊》專訪。圖/鄭旭
民生周刊:在您看來,好的作品并非一氣呵成,需要不停地完善直到自己滿意為止?
昌業廷:回顧以往的創作,雖然也有少數幾首即興創作之后就發表的詩歌,但多數作品的確需要幾次“拉練”。
說起之前的作品,就創作歷程而言,要么是腦海醞釀的時間比提筆寫作的時間短,要么是二者用時等同。唯獨這次寫《眾志成城戰疫情》,從疫情擴散初期,也就是武漢尚未封城之前,我就想提筆寫點什么,但伏案多次還是告訴自己再等等。直至得知習近平主席親自指揮這場阻擊戰,特別是從電視上看到我們的戰友除夕之夜馳援武漢的畫面后,我就像聽到“若有戰,召必回”的出征集結號一樣,寫作的激情再一次被點燃了,甚至比之前還要強烈。于是,我便開始醞釀寫作思路。
現在看來,這個醞釀過程前前后后長達一個多月的時間。因為疫情每天都在變化,馳援的疫區各種隊伍每天都在集結,電視新聞里每天都有讓人為之動容的戰“疫”故事,自己每天都被這個時代所特有的力量所震撼,所以寫作思路每天都在更新。
民生周刊:確定最終思路是哪一天?
昌業廷:3月10日。那天習近平主席專門赴湖北省武漢市考察疫情防控工作,看望慰問奮戰在一線的醫務工作者、解放軍指戰員、社區工作者、公安干警、基層干部、下沉干部、志愿者和居民群眾,對堅決打贏湖北保衛戰、武漢保衛戰進一步進行部署動員。他在考察期間說,英雄的武漢人民一定能夠徹底戰勝疫情,一定能夠浴火重生,一定能夠創造新時代更加輝煌的業績。
那天晚上,習主席的這段話不斷在我腦海里復刻。我的理解是,只要全民一條心、全國一盤棋,眾志成城、共克時艱,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就一定能打贏,武漢就一定能夠浴火重生。
民生周刊:除了解放軍官兵,您還在《眾志成城戰疫情》中贊美了醫護工作者、防疫專家、執勤民警、愛心志愿者、快遞小哥、保潔阿姨,也特別提到了以烈士彭銀華、夏思思為代表的“90后”群體。作為“50后”,能談談您對疫中“90后”的印象嗎?
昌業廷:他們都是英雄,無愧于這個時代賦予的歷史使命。特別是“90后”群體,在與病魔較量的各條戰線上,他們始終站在陣地的最前沿,以小小的年紀,搏出了大大的擔當。他們不僅沒有讓我們失望,相反他們的勇敢和無畏,多少次讓我想起我們曾帶過的年輕戰士。
我19歲入伍,去了條件相對艱苦的大西北,在組織的培養下,從一名年輕的戰士到可以帶兵衛國的干部,后又赴云南參加了對越自衛反擊戰。
那時候我的戰士都像現在的“90后”“00后”一樣,都處在最炫美多彩的人生季節,個個都有遠大而美好的人生憧憬??墒牵敂橙说呐趶椩诠な屡哉ㄩ_,當敵人的機槍子彈從耳邊劃過,你會發現,青春的力量是勢不可擋的。那一此刻,生與死早已被他們置之度外,血與怒都藏在長城的每一塊磚里。
我記得我在一首題為《戰士》的小詩里這樣寫道:“為了祖國的尊嚴/為了不讓戰友品嘗無腿的痛苦/抵近敵人暗堡洞口的他/迅猛地挺起身軀/拉響那捆怒火奏響了永生的頌歌/用青春的絲絨繡就國威/用無腳的鐵腿踏出和平?!?/p>
我們常講,一代青年有一代青年的歷史際遇,盡管與病魔較量聽不到炮聲,也看不見硝煙,但生與死的考驗是真真切切的。所以在我看來,疫中“90后”儼然就是當年我的那群戰士,他們用實際行動,甚至不惜犧牲生命也要筑起戰“疫”前線的鋼鐵長城。
一個時代的精神是青年代表的精神,一個時代的性格是青春代表的性格。從五四運動對“德先生賽先生”的深情呼喚,到“華北之大放不下一張平靜書桌”的抗戰宣言;從上世紀80年代“團結起來振興中華”的時代強音,到這次疫情防控阻擊戰的青春足跡,一代代青年以天下為己任,用鍥而不舍的奮斗,鍛造著自己時代的精神氣質。

昌業廷少將曾任寧夏軍區司令員。
“90”后正成為愛國擔當的生力軍。正如習近平主席所言:“無論過去、現在還是未來,中國青年始終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先鋒力量。”
民生周刊:軍人的天職是服從命令,保家衛國。您是將軍又是軍旅詩人,那么您認為詩人的天職是什么?
昌業廷:詩人的天職,就是發現不同時代和同一族群所共有的人文傳承,進而拋棄現世的判斷,尋得永恒的價值。
詩人還要帶給我們驚喜。這種驚喜應是熟悉而又陌生的,它經得起滄桑的輪替,經得起反復的追問,它讓我們反思,同時又讓我們充滿熱情和希望。
民生周刊:您曾出版過一部詩集,集子名為《戍卒物語》,里面有《綠色倚仗》《軍徽閃耀》等6個主題,每個主題下都洋溢著軍人昂揚的正氣,透露著軍人的陽剛之美。有讀者說,讀這部詩集就是在讀一個老兵數十年戎馬生涯的人生軌跡,說您是在用詩歌贊美軍人情懷。結合此次疫情防控工作,談談您對軍人情懷的理解。
昌業廷:我認為,軍人的情懷是最值得用詩歌來贊美的。豪放時,軍人情懷如巖漿噴涌般熱情奔放;莊嚴時,軍人情懷如青松傲雪般神圣;婉約時,軍人情懷如春風拂柳般綿長。但歸根結底,軍人永遠都是人民子弟兵,其情懷都為人民服務。
疫情就是命令,現場就是戰場。從軍隊支援湖北醫療隊除夕之夜抵達武漢,到駐鄂部隊抗擊疫情運力支援隊集結,擔負疫情防控期間武漢市生活物資的網點運輸保障任務,再到軍隊支援湖北醫療隊管理的武漢火神山醫院全力收治首批確診患者……疫情防控工作開展以來,我們的人民軍隊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中央軍委和習主席決策部署,堅持生命至上、人民至上,雷厲風行、爭分奪秒,誓死不退、忘我奮戰,堅決當好疫情防控的先鋒隊突擊隊,為打贏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義無反顧、沖鋒在前,積極貢獻自己的力量。
危難之際,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急,幫人民所求,始終是人民軍隊的第一選擇。1987年大興安嶺撲火救災、1998年抗洪搶險、2003年抗擊非典,2008年抗擊汶川大地震,每一次重大災難、重大險情、重大挑戰,人民軍隊都聞令而動、挺身而出,及時向地方伸出援手,緊緊地與人民群眾站在一起,齊心協力奪取最后的勝利。
事實證明,不管任務多么艱巨,無論情況多么復雜,只要軍民同心、軍政團結,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沒有戰勝不了的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