暢婉潔

基層干部下鄉。圖/古船
2020年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
4月1日,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民政部社會救助司副司長劉勇表示,在疫情嚴重影響困難群眾基本生活的地區,當地可以增發困難群眾生活補助金,具體標準和范圍可以由地方根據受疫情影響的程度自行確定。
當前,我國脫貧攻堅進入決戰倒計時,但仍然有不少未脫貧人口,以及因疫情影響返貧致貧的困難群眾。
劉勇介紹,民政部和國務院扶貧辦聯合開展了社會救助兜底脫貧行動,并制定了具體的工作方案。一是農村低保的功能進一步強化。對于未脫貧的建檔立卡貧困家庭,重病、重殘人員可參照“單人戶”納入低保,對其家庭財產、家庭經濟狀況可不再進行核對。等脫貧攻堅戰打完之后,按照有關規定實行動態管理。
二是農村特困人員供養制度必須全面落實。優先為那些有意愿的、生活不能自理的特困人員提供集中供養服務,對那些分散供養的特困人員提供照料服務。
三是進一步擴展或充分發揮臨時救助的作用,優化、簡化審核審批程序,健全鄉鎮備用金制度。此外,深入了解掌握新冠肺炎患者家庭以及受疫情影響導致生活困難的家庭情況,將符合條件的及時納入臨時救助等社會救助范圍。
民政部社會事務司副司長范瑜表示,疫情期間,各地民政部門共開辟臨時救助安置場所864處,并且,放寬救助條件、延長救助期限,為包括因交通管控、務工不著等原因求助的困難群眾,提供臨時食宿等救助服務。
湖北對城鄉低保對象、特困人員、重度殘疾人、孤兒、留守老人、留守兒童等特殊困難群體,按照城市人員不低于500元、農村人員不低于300元的標準給予生活物資救助。同時,設置臨時安置點,為住宿困難的滯留人員提供集中安置,按照每人每天300元的標準提供基本生活保障。
對生活無著、確實困難的滯留外地人員,按照每人每天300元的標準給予臨時救助。截至3月31日,累計設置安置點69個,安置近6000人,救助1.3萬多人,發放臨時救助金3500多萬元。
天津、江西等地向困難家庭發放米、面、油、蔬菜、口罩、消毒液等物品,幫助困難群眾渡過難關,保障他們的基本生活。杭州、南寧、蚌埠等地的救助管理機構,為在站的受助人員中有就業意愿的聯系有關部門和企業,介紹工作機會,甚至在救助站里辦起就業招聘會。
國務院扶貧辦綜合司副司長王春燕介紹,根據前期調度分析情況,疫情對貧困地區的影響主要是3個方面:一是制約貧困戶外出務工增收。二是加大了農戶生產經營困難,因為物資進不來,產品出不去。三是推遲了扶貧項目開工時間。
針對這些困難,國務院扶貧辦和一些部門聯合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包括產業就業、資金、金融等10多個方面。“這些政策正在逐步落實,發揮作用,取得了階段性成效。”王春燕說,現在除湖北省外,各地駐村工作隊和駐村干部已經全部到位,東西部扶貧協作資金已經全額撥付到位,超過協議數,而且還在持續增加。貧困勞動力外出務工,還有扶貧車間、龍頭企業、扶貧項目開工復工等工作都在提速。
王春燕表示,截至3月27日,全國832個貧困縣中,除甘肅省臨夏市是中風險地區外,其他831個縣都是低風險地區。目前,在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中,累計報告新冠肺炎確診病例828例,治愈772例,死亡36例,剩余20例沒有治愈的都在湖北省。“目前,除湖北外,貧困人口病例已全部清零。貧困地區有條件也有能力,抓緊推進脫貧攻堅收官之年各項工作。”
王春燕說,當然,面對疫情,已脫貧人口返貧壓力、邊緣戶致貧壓力增大。所以,當前和今后的重要任務是鞏固脫貧成果,防止返貧。“隨著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疫情對脫貧攻堅的影響正在化解。”
國務院扶貧辦開發指導司副司長吳華介紹,有2/3的貧困家庭有外出務工人員。在這些貧困家庭中,2/3左右的收入來自務工收入。主管部門需要對貧困人口給予一些特殊政策,對有勞動能力、有技能的貧困戶,引導各地對貧困勞動力的就業優先安排、優先吸納。
吳華指出,具體措施為“三個一批”。一是省外轉移就業一批。省外就業主要是運用東西部扶貧協作機制,開展點對點、門到門、一站式幫扶,在防疫的背景下非常有效。截至3月27日,全國跨省點對點輸送貧困勞動力138萬人。二是通過扶貧龍頭企業和扶貧車間就地就近就業一批。三是在村內通過公益崗位安置一批。
目前,貧困勞動力就業情況總體向好,全國25個省份外出務工的貧困勞動力有2000多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