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通財經
據悉,美聯儲、歐洲央行和日本央行在上個季度向全球市場注入了1.1萬億美元,并在過去12個月里降息80次,使得美股中虧損的上市公司得以幸存。
在所有不賺錢的美股上市公司中,得益于美聯儲推出的“非量化寬松的量化寬松”政策,特斯拉(TSLA. US)的股價已飆升120%,位居首位。
或許特斯拉的投資者相信,公司的基本面因素正在推高股價,但事實可能并非如此,因為美聯儲流動性的釋放正在向任何有價值的資產注入資金。
特斯拉在過去12個月內一直處于虧損狀態,不過公司CEO馬斯克(Elon Musk)曾表示有一個季度實現盈利,但總體而言,特斯拉仍然是一個“黑洞”。特斯拉的市值超過了福特(F.US)和通用汽車(GM.US)的總和。如果要談短期盈利問題的話,特斯拉的股價可能會更低一些。
有媒體統計顯示,過去12個月里,40%的美國上市公司處于虧損狀態,這是自上世紀90年代末“互聯網泡沫”以來的最高水平。
來自弗羅里達大學的金融學教授Jay Ritter提供的一張圖表顯示,2018年虧損上市公司的比例達到81%,與2000年的水平相當。
據了解,42%的醫療保健公司出現了虧損,這主要是由于投機性的生物技術。另外,約17%的科技公司也未能實現盈利。
通用電氣(GE.US)是一家比較傳統的公司,但一直處于虧損狀態。在過去42個月里,由于經濟增速放緩,該公司的股價下跌了60%,主要是債務問題導致公司的資產負債表陷入困境。
標普全球市場情報( S & P Glo b a l M a rket Intelligence)數據顯示,對于小公司而言,虧損已經是常態。而在100家最大的公司中,約有33%的公司在過去12個月中出現了虧損。
媒體指出,在過去兩次衰退之后,這些虧損公司的比例都有所上升,之后也沒有再下降。許多小企業正被大型企業所主宰,將它們擠出市場,削弱了它們為增長而投資的能力。
不過,盡管央行的流動性讓企業變得“僵化”,但投資者已經開始遠離垃圾股,涌向在下一輪衰退來臨之前就能扭虧為盈的企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