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軍
家有孩子,感冒發燒最是揪心,一旦燒上39℃,孩子蔫了,家長更是焦慮。尤其冬春季是流感季、感冒季,孩子們一不小心就“中招”。
臨床上所說的發熱,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平時感冒時經歷的體溫,有時高熱時可達40℃左右,但不會超過41℃,退燒藥可以降溫;另外一類是超過41℃的超高熱,例如中暑、熱射病或惡性高熱時會經歷的高燒,需用緊急搶救,用退燒藥是無效的。第一類的發熱其實是我們的機體在和疾病作戰。人是恒溫動物,體溫調節中樞有個調定點,當身體發現入侵的細菌、病毒等“敵人”比較強大,大腦會將體溫的調定點調高,我們就發燒了。在調高體溫的狀態下,身體產熱多、散熱少,白細胞等各種能夠參與“作戰”的細胞因子都被調動了起來,抗體的產生也隨之增加了,這是我們人體自身針對“敵人”的防御反射,是有積極作用的,醫學上并不主張在這類發熱的情況下不分具體情況,一律用退熱藥將體溫完全人為地給降下去,輕易去破壞掉人體防御和保護的機制。
很多家長都知道,孩子發燒,體溫超過38.5℃就可以用退燒藥,但家長們在孩子發燒時還需要知道以下幾點:
1.并不是體溫超過了38.5℃就必須要用退燒藥。使用退燒藥的指征是體溫超過了38.5℃,反過來其實并不是說體溫超過了38.5℃就該用退燒藥。前面已經說過,一般感冒引起的發熱表明人體免疫系統已經啟動,正在抵抗感染,退燒藥將體溫強制降下來,但因為“敵情”還在,所以藥效一過,還會再燒起來。頻繁采用退燒藥來降溫,體溫忽高忽低,反而會干擾機體免疫系統的工作。
2.孩子發燒沒精神不必過度焦慮。很多家長還會發現,孩子燒蔫了,給他用退燒藥降溫后,孩子的精神馬上好了很多,孩子舒服了,家長也沒那么焦慮了。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孩子體溫較高沒精神,恰恰是因為我們的身體需要在休息的狀態下集中力量來跟病菌“作戰”,對恢復身體是有好處的。當孩子的病還沒好,孩子體溫暫時下降后,如果又開始自由活動,反而削弱了身體的“戰斗力”。此時如果病菌毒力比較強,還有“長驅直入”的可能。
3.肺炎不是燒出來的。臨床上一些家長看診,主要訴求就是“幫我把孩子的體溫降下來”。因為許多家長,特別是家中老人擔心孩子發燒會使病情更嚴重,甚至“燒”壞腦子。本來可能就是咽炎、鼻炎等上呼吸道感染,結果病菌“往下走”變成支氣管炎、肺炎,有家長會說:“你看吧,不降溫,孩子都燒成肺炎了!”這種想法和訴求,都是對發熱存在誤解,只看表面現象,誤以為只要體溫降下來病就好了。
上呼吸道感染會不會惡化成肺炎,只由兩個因素決定:一是病菌本身的毒力,二是我們自身的抵抗力。如果病菌的毒力強,人體的抵抗力弱,就可能發生肺炎。肺炎初期的癥狀與感冒相似,但是在患有肺炎時,發熱時間會延長,多會超過3~5天。因此肺炎不是發燒“燒”出來的。其實導致嚴重后果的并不是發熱,而是疾病本身,因此關鍵是明確診斷,規范治療,而不是僅僅著眼于退熱。發熱的患兒必要時應及時檢查,以明確是否患了肺炎。

4.選準抗生素。除了不要干擾機體免疫系統的工作以外,一些藥物也能幫助我們的身體提高“戰斗力”。比如當孩子的感染很明確是細菌感染時,那么選準抗生素,是可以幫助我們戰勝病菌的。即使細菌、病毒感染發展到肺炎,絕大部分肺炎也是可控的,接受正規治療可以治愈。
5.適當使用退燒藥物。如果孩子有高熱驚厥史,可適當給孩子使用退燒藥物;孩子很不舒適,不能安靜地休息時,也可用退燒藥來退燒。
6.不要混用退燒藥。退燒藥物過大劑量服用有可能發生肝毒性損傷,所以不要同時混用不同種類的退燒藥、感冒藥。如果孩子發熱過程中出現呼吸急促、劇烈咳嗽、面色灰白、嘔吐、驚厥、精神萎靡、肢體抽搐的狀況,或者發燒持續2~3天以上,須及時就醫治療。
7.物理退燒。退燒還有不少物理方法,并不一定要依賴藥物。退熱貼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頭部溫度,提高孩子的舒適感。
8.注意多補充水分與適量的電解質。由于使用退燒藥物降溫還常常伴隨大汗的情況,所以家長也需要注意及時給孩子補充水分與電解質,有利于控制體溫,增強孩子的抵抗力,以后反而不容易生病。
家長要明確的一點是,體溫的升高程度與疾病的嚴重程度不一定成正比,降不降溫、采用何種方式降溫,也需要家長根據具體情況來權衡,如果一味退熱,干擾機體免疫系統的工作,反而適得其反,一味地避諱退燒藥、退熱貼,也不是科學的態度。
編輯 朱庭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