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寫詠物抒懷類文章,所選的“物”常常是一些具有象征意味的客觀事物。當我們選擇了一種能夠表達自己某種思想的事物時,就要準確地把握這一事物的特征,進行深入的思考和想象,如蓮花蘊含著潔身自好、豁達正直的高尚氣節;蘭花代表著脫俗清雅、與世無爭的美好品質……抓住所詠之物的形象特征,由表及里,才能生發出哲理或人生啟示。
梧桐就在我們住的那幢樓的前面,在花圃和草地的中央,在曲徑通幽的那個拐彎口,整日整夜地與我們對視。(開篇遞進式點出梧桐樹的位置,為“閑讀梧桐”做鋪墊。)
它要比別處的其他樹大出許多,足有合抱之粗,如一位“偉丈夫”,向空中伸展;又像一位矜持的少女,繁茂的葉子如長發,披肩掩面,甚至遮住了整個身軀。(連續兩個比喻句,展現梧桐樹的外形特點。)我猜想,當初它的身邊定有許多的樹苗和它并肩成長,后來,或許因為環境規劃需要,被砍伐了;或許就是它本身的素質好,頑強地堅持下來。它從從容容地走過歲月的風雨,高大起來了。(采用虛寫手法對梧桐樹的人生際遇進行了臆測,側面表現出梧桐樹的從容品性和頑強品格。)閑來臨窗讀樹已成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了。
某日,母親從北方來信:寒潮來了,注意保暖御寒。入夜,便加了一床被子。果然,夜半有呼風嘯雨緊叩窗欞。我從酣夢里驚醒,聽到那冷雨滴落空階如原始的打擊樂。于是無眠,想起家信,想起母親說起的家譜,想起外祖父風雨如晦的際遇。外祖父是地方上知名的教育家,一生兩袖清風獻給桑梓教育事業,放棄了幾次外聘高就的機會。然而,在那史無前例的歲月里,他不愿屈從于非人的折磨,在一個冷雨的冬夜,飲恨自盡。我無緣見到他老人家,只是從小舅家讀到一張黑色鏡框里肅然的面容。我不敢說畫師的技藝有多高,只是堅信那雙眼睛是傳了神的。每次站在它跟前,總有一種情思嬗傳于我,冥冥之中,與我的心靈默默碰撞。(通過神態描寫凸顯外祖父的堅毅冷峻和寧折不彎,流露出作者對外祖父的欽敬之情和無緣見面的遺憾之感。)
浮想聯翩,伴以風雨大作,了無睡意,就獨自披衣臨窗。夜如墨染,頃刻間,我也融入這濃稠的夜色中了。驚奇地發現天邊竟有幾顆寒星眨巴著瞌睡的眼!先前原是錯覺,根本就沒有下雨,只有風,粗暴狂虐的北風。這時,最讓我“心有戚戚”的便是不遠處的那株梧桐了。只能依稀看到它黛青色的輪廓,承受著一份天邊的蒼涼。陣風過處,是葉葉枝枝互相簇擁顫起的呼號,時而像俄羅斯民謠,時而像若有若無的詩歌。(展開想象,運用新穎的比喻修辭對聲音進行了細致描繪,渲染出環境的蒼涼。)不知怎的,外祖父的遺像又驀然浮上眼簾,似與這株沉默的梧桐有種無法言喻的契合。不求巨臂擎天的聞達,但也有蔭庇一方的坦蕩。(由樹及人,梧桐樹與外祖父的形象合二為一。)
次日醒來,紅日滿窗,竟是大晴。
惦念的是那一樹黃葉,推開窗欞,讀到的樹,竟是一個顯山露水的甲骨文字;沒有昨天那遮天蔽日的葉子,剩下的是虬樹挺干。我的心像是被誰擱上了一塊沉重的冰,無法再幻做一只鳥,向那棵樹飛去了。這一夜的風啊,就凋零了滿樹的生命!而風又奈你其何,墜落的終要墜落,無須挽留,你還有一身傲骨與春天之前的整個冬季抗爭!
于是,我讀懂了梧桐的落寞,不是慨嘆韶華流逝的漠然,不是哀怨人潮人海中的孤寂,而是一種禪意,一種寧靜和虛空的玄奧。服從自然又抗衡自然,洞悉自然又糊涂自然,任風雕雨蝕,四季輪回,日月如晦,花開花落,好一種從容淡泊的大度!不禁又感慨起外祖父的英年早逝,悲哀他屈從天命的無奈,悲哀起那個年代里的人們。
又是一陣熟悉的樹葉婆娑的沙沙聲響,親切地叩擊著耳鼓。俯目望去,一個紅衣女孩雀躍在那黃葉覆蓋的小徑,那模樣似乎每一片葉子都在為她青春的步履伴奏。此刻,我的窗臺上,撲進一闕蓬松的陽光,灑在案前昨夜未曾合上的一卷舊書上。(結尾意蘊悠長,寫落葉似乎是在為女孩伴奏,意在表達前輩對后代的祝福;寫“陽光”灑在舊書上,意在表明應以正義必勝的信心去看待歷史和生活。)
條分縷析
《閑讀梧桐》一文采用詠物抒懷的手法,名為寫樹,實為喻人。通過對梧桐樹進行由外到內的解讀,表達了作者獨到的人生感悟,傳達出一種淡定從容的生活態度。在寫法上有如下兩點值得同學們借鑒:
一、緊扣事物特點,進行精描細繪。詠物抒懷類的文章只有生動細致地刻畫所寫事物的特征,準確挖掘其內在的精神內涵,才能為寄托情感、抒發情懷做好充足的鋪墊。
如《閑讀梧桐》中對梧桐樹的描繪:“它要比別處的其他樹大出許多,足有合抱之粗,如一位‘偉丈夫,向空中伸展;又像一位矜持的少女,繁茂的葉子如長發,披肩掩面,甚至遮住了整個身軀。”形象、生動地寫出了梧桐樹的粗壯和枝繁葉茂。再如“推開窗欞,讀到的樹,竟是一個顯山露水的甲骨文字”一句,使一棵光禿蒼老、虬樹挺干的梧桐樹躍然紙上。
二、展開豐富聯想,抒發真情實感。寫詠物抒懷類文章,成功的關鍵在于能夠找到“物”與“情”、“物”與“志”之間具有的內在聯系,找到二者之間的某種相同點或相似點。這就需要我們在刻畫所詠之“物”的時候,產生由此及彼的聯想,并且要真切自然。
如余秋雨刻畫梧桐樹時,便由物及人,由風中的梧桐樹想到了逝去的外祖父,捕捉到兩者之間“有種無法言喻的契合”——都有“不求巨臂擎天的聞達,但也有蔭庇一方的坦蕩”,都經歷了“暴風”的吹打,都有傲骨;兩者的不同之處是梧桐樹從容大度,懂得生命的禪意和玄奧,能“服從自然又抗衡自然,洞悉自然又糊涂自然”,而外祖父缺少從容淡泊的大度,屈從天命,英年早逝。通過將兩者相結合、相比較,深化文章主旨,達到詠物抒懷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