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洪郡
張超,天津大學博士(重彩工筆藝術方向),作品多次在國內外展覽獲獎,多次舉辦個人畫展。現為天津美術家協會會員,天津書法家協會會員,天津青年美術家協會會員,天津市青年書畫藝術研究院成員。
作品曾獲大日本書藝院舉辦中日國際書法文化交流展優秀作品獎,天津市書法家協會舉辦第一屆臨書大展三等獎,天津市美協、書協、文聯等有關部門聯辦的“天津雙十佳”美術十佳優秀獎。作品入展第二屆天津國際青年美術展,第十二屆全國美展天津展區,受邀參加安徽“后水墨”青年藝術巡展,山東青州第十二回“水墨延伸”中國名家精品展,“藝苑擷英,華夏前行”首屆全國藝術院校青年中國畫作品展。有《賢人雅集圖》《草堂十志》《禪境物語-高士論道》《憩寂圖》《禪境》《古人情懷》等代表作品。
中國傳統人物畫向來以神韻、超拔脫俗取勝。以形傳神,對學院派畫家來說,在造型能力上必然過關。素描固然重要,但中國畫的傳統脈絡始終以“寫意”“筆墨造型”“書畫同源”為先導。當今中國畫者若欲在畫壇立定腳跟,一要錘煉“筆墨”,二要增補學識、塑造品格,三還要在畫里畫外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我所認識的張超就是這樣一位有著深刻清醒意識的后起之秀。
與張超交往,由人讀畫,他是在向著學者型的畫家角色努力。我向其提出一些畫理、畫論以及技法上的疑惑,他都能有根有源、條分縷析地讓你分明起來。畫者貴在有思想,于日常事事物物中見心性,生格調,張超一身正氣,儒雅中有矜持,思考中見良知,對待藝術創作,無論臨摹、創作、題材、構圖都必見其想法,靈活突顯自我。關于對傳統中國畫“筆墨造形”的理解與體會,他也漸自變得真切起來。

他的作品也多次入圍全國性展覽,并獲得不俗的表現,引來眾多關注,很多人由收藏轉而提出簽約、訂大單。但張超卻拒絕了,他覺得適可而止便好,怎能為了過早的物欲而背叛自己學畫的初衷呢?他的態度很淡然,搞藝術最終絕不是錢的問題,他非常關心并歡喜于別人對他的畫提出的批評與建議,及時思考與改進。當然,張超作為有朝氣的新生代畫家,并且沿著津門一脈的扎實路線,從學院里一步步堅定走出來,他有自信的一面。他筆下的古典人物系列,儼然帶出了個人鮮明的氣質與創意,人物造型沿襲高古奇崛、樸拙靜雅一路,對陳老蓮、任伯年頗多研習,對魏晉風度、唐代謹嚴妙法頗多意會。張超在畫面上體現出來的才華亮點在于他對墨色的良好把握,他善用積墨、積色法,結合當時的創作心境,不緊不慢的調勻感覺,始終保持了“清雅溫潤”“古拙靜美”的格調。作為一名青年畫家,他還有不同于學院派的路數,他從小深受家學影響,在書法上下足了功夫,切實體會到了“一波三折”之妙。如今他還未完全走出校門,畫面就已提前跳出了一味臨摹、拼湊、生板的窠臼,而從風格創新角度于他這般年紀為時尚早,能夠完好保留年輕時期的本真之氣就已很出色了。

針對現實主義題材的創作,張超充分顯示了他作為學院派優等生的一份自信,當仁不讓。尤其工筆重彩創作,他大膽構圖,大膽設色,于細節處露其高妙匠心。張超的山水畫也是很優秀的,尤其他畫樹的感覺玲瓏有致,蕭疏清曠,筆筆生發,神靈活現,最顯他胸中的山林意趣,把他年輕美好的舒朗英姿直接植進了最好的季節,最雄偉奇秀的山巒上,溪橋邊。另外,他畫山石的積墨皴法亦可見出他“慎獨守靜”的工夫。所以,以藝術本體的角度來審視,無論如何,張超的快速進步是必然的。有道是“技進于道”,而“道”之運行,“逆”之動也。他畫畫因守一份靜氣,勢必慢工出細活,但于現實發展上實際是“快”的,因為“品質”的保證始終是藝術成功的不二法門。
在生活中,張超簡單率真,自覺自省,正直勇敢,懂得付出。尤其他身上隱現著一絲久違的貴族精神,真的是讓人感動。在為藝上,張超一直思考自己的長處與不足,一方面勤奮補課增不足,另一方面矢志不移地強調與激活現階段最有感覺最有激情的繪畫內容,大膽推進。只要文心、公心俱在,一切技術上、哲學上的難題終將獲解。所以,他現階段的畫面由生到熟并“文質彬彬”令人歡喜,等待下一階段一定會出現“張超樣式”的新格局。
簡短賞析張超其人其畫,總之,張超做人落落大方,君子風度,他的作品紫貌相如玉,溫潤宜人。昔心學大儒王陽明先生講“致良知”“知行合一”,張超心性澄明,靈悟有果,積極踐行,謙虛好學,以藝載道,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在這刻意逐新、標新立異、欲望橫流的當代,張超能立守傳統并以簡馭繁,縱使技法高超、眼界開闊之時,亦要大膽舍取、小心收拾,不貪不嗔不癡,無為而治……由此,“循天道,合天理”,其前景當然值得期待!
編輯 趙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