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皂角6克,去皮、籽后研末過500目篩,入銅鍋或銅勺(忌鐵器)微火炒至焦黃色,再入醋30克收勻成膏。用時將藥膏平攤于敷料布上約3毫米左右厚度,貼于口角處,左歪貼右,右歪貼左,貼藥時稍向患側牽拉固定。每天1次,2天后改為隔天1次,直到病愈。有些患者用藥1次或數次后,局部出現皮疹,這時可暫停貼藥,待皮疹愈后繼續應用。
貴州赤水 李陽
江西省南昌市洪都中醫院內科主任醫師王豪點評:
大皂角為豆科皂莢屬植物皂莢樹的成熟果實,秋季采摘曬干備用。本品處方用名又稱皂莢、皂角,味辛,性溫,有小毒,功能祛風痰、開竅、通便、殺蟲,用治卒然昏迷、口噤不開、喉中痰壅、支氣管哮喘、便秘、頸淋巴結結核等病癥。大皂角的豆莢、種子、樹葉、樹皮均有毒性,故當今臨床很少應用。《千金方》載有治卒中風口喎:“大皂莢一兩(去皮、子,研末下篩),以三年大酢和,左喎涂右,右喎涂左,干更涂之。”皂角膏治面神經炎或源于此。相關專家用該方治療38例均取得極好療效,建議驗證應用并進一步研究。
吳茱萸研細末過篩,每次取15~30克,用醋或生理鹽水調敷雙側涌泉穴,紗布包裹,最好睡前外敷,次日取下,治療時停服其他降壓藥。敷藥10次為1個療程,連用2個療程停用,3個月隨訪以觀療效。
四川達州 吳梅
江西省南昌市洪都中醫院內科主任醫師王豪點評:
吳茱萸治療高血壓病,古文獻未見記載,是近代醫家在臨床應用中的新發現,因其療效肯定,故被1990年版《藥典》收載。本品內服、外用均有降壓效果,靳士華發現,用育陰潛陽之品血壓難以下降時,若加用吳茱萸6~10克,血壓則迅速下降;不過,只有下腹陰寒之征,用之方為合拍(《中醫雜志》1995年第3期135頁)。王志順用本品外敷涌泉穴治療20例重型高血壓也取得了明顯療效,他認為其機制為“引氣下行”,蓋氣降火亦降,火隨氣降與腎水相交,陰陽得以平和,血壓自降,實為各期高血壓的有效療法(《中醫雜志》1995年第4期200頁)。李貫徹用本品敷貼神闕穴治療46例,并與47例服復方羅布麻片組對照觀察,結果總有效率近似,復發率有顯著性差異(《中醫雜志》1995年第5期26l頁)。他認為吳茱萸的降壓與擴張外周血管有關,吳茱萸的降壓作用通過神闕穴這一特殊通道,作用于機體,相得益彰,使陰陽平衡,臟腑機能恢復,從而達到治療目的。
生白芥子50克,研成細末,米酒50克,調制成膏狀。將膏藥攤在紗布上,貼敷患側陽白、地倉、頰車、四白4個穴位處,膠布固定,4~6小時取下,3天內防止患側受風,7天后貼敷第2次。局部可出現水皰,乃藥物刺激所致,可用無菌注射器將皰內液體抽出,自行脫屑愈。
湖南長沙 郭濤
江西省南昌市洪都中醫院內科主任醫師王豪點評:
面癱的主要癥狀是口眼歪斜,臨床上一般可分為周圍性面癱與中樞性面癱兩種。周圍性面癱是由于神經炎所致,常見為非特異性面神經炎,因局部受涼或風吹引起。中樞性面癱則為腦血管意外、腦血管畸形、腦挫傷以及顱內腫瘤等疾病所伴發。中醫將口眼歪斜列于中風范疇,有中經絡與中臟腑之分。其中,中經絡口眼歪斜與周圍性面癱相類同,辨證多責之風邪外襲、痰濁內停、風痰互結、壅滯經絡,治宜祛風化痰、散結通絡為法。白芥子有辛散利氣、溫通豁痰、散結消腫之功效,得米酒之助,則藥效更易發揮。且陽白、地倉、頰車、四白是針灸治面癱的4個常用穴,膏藥通過穴位的滲透更易直達病所,故而能收佳效。
三七研粉,每次6克,每天2次沖服。主治冠心病心絞痛。
江西 吳鳳
江西省南昌市洪都中醫院內科主任醫師王豪點評:
三七止血而無留淤之弊,活血而無出血之虞。實驗研究提示,本品含有黃酮甙,有明顯增加冠狀動脈血流量、減慢心率以及減少心肌耗氧量等類似心得安的作用。有關專家通過臨床觀察發現,本品控制心絞痛不但療效肯定、作用持久,而且沒有一般擴張血管藥的副作用。服用三七無血壓降低之弊端,且對心率有雙向調節作用,即三七治療心絞痛時,對于心率較快的患者,其心率可以下降到比較正常的范圍;而對于心動過緩的患者通過長期治療,心率可以逐步提高。